一個強迫症媽媽,很難讓你的孩子擺脫拖延症狀;
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媽媽,容易讓你的孩子在「拖延症」中獲得短暫快感;
一個將催促與喋喋不休當作關愛的媽媽,在無意識中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自閉症早期患者。
早上7點,磊磊的鬧鐘響了,20分鐘之後,依然賴床不起。
媽媽進人她房間,開始了第一次抱怨:「都幾點了,你還不起床?又想遲到嗎?」
10分鐘後,當磊磊媽媽再次奪門而人時,磊磊正在賴洋洋地穿著上衣,媽媽第二次抱怨也緊跟起來:「你做什麼都這麼慢,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生存?」
又過了10分鐘,在廁所洗漱的磊磊終於逼得他媽媽河東獅吼:「你這是要氣死我嗎?你天天遲到讓我多丟人,你知道嗎?」
磊磊面無表情地應對著媽媽的瘋狂與焦躁,之後,他拿起書包,看都沒看一眼餐桌上的早餐,就無聲地離開了家。
媽媽氣得渾身顫抖卻毫無辦法。其實,半年前磊磊被查出患有輕度自閉,每天與父母都只是說上幾句話。
當孩子開始意識到獨立自理能力時,被鼓勵和認可很重要。
可惜很多嚴厲的父母不停地催促極大地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幼兒在洗漱、穿衣、吃飯時無法體驗到擁有獨立能力的快感,僅僅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任務而做,他獲得自我滿足感的能力慢慢削弱。
時間久了,這種孩子會產生一種自責心理和「愉悅反抗」的心理衝突。
拖延會帶給類似於磊磊這樣的孩子快感,短暫的不聽話讓他們享受到自由的快樂,而同時他們又會被自己認同的「害怕被懲罰」的感覺轉換為自責。
拖延習慣形成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缺乏創造力、自信力減退、對事物缺乏興趣、自閉,甚至會產生厭學、厭世的反叛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那些嚴厲苛責的父母往往會養出「拖延症」的孩子,即你越是事事爭先、時間觀念極強,你的孩子越有可能患上「拖延症」。
因為嚴厲的父母只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如果孩子對於家長的命令不想執行和完成,就會採取拖延的方法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拖延,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的行為,以此來反抗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認識到,輕微的拖延是完全正常的。畢竟,待在舒適區是人類的天性。
控制欲強的父母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壓督促和強制完成並善於以自己的視角為孩子規劃未來。
想讓孩子不把「拖延」當作反抗高壓父母的武器,父母學會放手,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第二步則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心,這種責任感的培養應該從孩子3歲擁有了獨立意識就開始。而責任感的培養,核心之處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成長的標誌。在家庭生活中,作為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發言權,並讓孩子自己選擇並要承擔後果。
此外,作為父母應該明確界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可以被接受,哪些行為不能被接受。一旦孩子越界,必須要給予懲罰,以提高孩子的自律性。
以培養孩子「準時」為例,可以給孩子一個時間限制,把守時的任務交給他自己:當你的孩子半夜12點依然在磨蹭而沒有完成作業時,就強迫他必須睡覺,因為他破壞了最底限的睡眠時間,到了第二天,他必須獨自去承擔沒有完成作業的懲罰。受罰之後,他會意識到磨蹭帶來的忐忑與責罰感。
這種適度懲罰對緩解孩子的「拖延症」往往事半功倍。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未成年人的習慣性拖延可以通過下面三個方面來有效改善,家長可以借鑑並嘗試。
轉自:大眾衛生報,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