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宋詞,一段歷史,讀詩詞學歷史

2019-09-04     魚知吾

  • 《破陣子》
  • 南唐·李煜
  •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公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並於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南唐由此宣告滅亡。作為亡國之君的李煜,親歷國家滅亡,這首詞記錄了他此時的心路歷程 。

遠離戰爭的南唐從未經歷過戰爭,宮殿宏偉,宮苑繁華,多少美好,卻在戰爭來的那一刻全數毀滅。「垂淚對宮娥」就是李煜的真實寫照。

  • 《浪淘沙令》
  • 宋·王安石
  •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
  • 一為釣叟一耕傭。
  •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
  • 興王只在談笑中。
  •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王安石是北宋改革家,此詩作於他被宋神宗任命於宰相之時。

為了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熙寧二年開始,王安石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變法」。

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卻也觸動權貴,影響了底層百姓的生活,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宋神宗去世後,變法也宣告結束。

  •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 宋·趙佶
  •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
  •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 愁苦, 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 無據 ,和夢也新來不做。

公元1126年,金國進攻北宋,1127年,攻入汴京,金國在汴京城大肆劫掠一番之後,俘虜宋徽宗、宋欽宗、后妃百官北上而去,北宋滅亡。這次事件被稱為靖康之恥。

徽宗皇帝在被擄北行途中,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下這首如泣如訴之詞。在夢裡見一見故國宮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為連夢也做不成。可見當時的悲慘。

  • 《滿江紅·寫懷》
  • 宋·岳飛
  •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場靖康之難,是整個北宋的恥辱,也徹底點燃了北宋人內心對於金國的憤恨。「收復中原」成為許多宋人心中最大的夢想,岳飛就是其中之一。

  • 《揚州慢》
  • 宋·姜夔
  •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此詞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時作者二十餘歲。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

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 《青玉案·元夕》
  • 南宋·辛棄疾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 寶馬雕車香滿路。
  •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 眾里尋他千百度,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在他的這首詞中,清晰可見宋代人過元宵節的情景。在宋代,元宵節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婦女上街遊玩賞燈,通宵達旦,是難得的男女一起狂歡的節日。

宋時,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

  • 《望海潮·東南形勝》
  • 宋·柳永
  •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在宋朝時,中華文化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宋代時,經濟文化發展到巔峰,柳永的這首《望海潮》描寫的是杭州的繁盛正是宋代大城市的縮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IbhCm0BJleJMoPM8c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