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的危急與重塑

2023-11-21     全球財說

原標題:我愛我家的危急與重塑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11月11日,我愛我家發布人事變更公告,張海瓊接棒董麗麗成為新一任財務負責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近14個月以來,我愛我家第三次更換財務負責人。

公開文件顯示,自2022年9月以來,我愛我家先後聘請付子明、董麗麗、張海瓊任職公司財務負責人。其中,付子明、董麗麗分別任職約6個月、8個月,任期較短。

頻繁更換財務負責人是上市企業的大忌,然而,近一年我愛我家高層人員變動極大。

公開文件顯示,2023年1月至7月期間,花嘉俊辭去監事及監事會主席職務,朱威、何洋、潘斯佳、陳毅剛先後辭去副總裁職務。其中,花嘉俊辭去上述職務後,仍擔任我愛我家金融運營中心副總經理職務。而朱威、何洋、潘斯佳、陳毅剛等人辭職後不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據我愛我家8月發布的最新人事變動相關公告顯示,我愛我家最新的副總裁包括高曉輝、劉洋、代文娟、段蟒。

需要關注的是,在原副總裁陳毅剛辭職的背後,還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區域「地震」。

高層大地震,杭州不可失

2023年7月8日,我愛我家向杭州公司全體員工發送簡訊稱,集團接到投訴,對杭州公司總經理陳毅剛、副總經理楊海哨以及杭州公司所有業務總監停職察看,即刻生效。同時,該簡訊還補充提醒員工,不要被脅迫簽署與我愛我家以外任何協議或合同。

正當突發簡訊引發眾人無限猜想時,7月10日陳毅剛的辭任公告就被公開。同日晚間,我愛我家官方發布溝通函稱,我愛我家杭州公司近期確實受到不正當競爭手段的干擾,出現侵害式商業利益的行為。併網傳,我愛我家董事長謝勇已親赴杭州處理事端。

事件走向開始撲朔迷離,隨著事件發酵,矛盾源頭指向房產中介另一巨頭貝殼,對我愛我家進行「挖牆腳」。

7月11日,杭州房管局約談貝殼、我愛我家相關負責人。同日晚間,杭州市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發布一則倡議,呼籲加強行業自律和企業內部管理。

「挖牆腳」事件與否不予置評,但作為輿論中心的當事人,陳毅剛難逃熱議。坊間多有傳言,陳毅剛的離開或是局勢所趨,我愛我家集團近階段正持續撤換多地城市總經理。

2023年5月,我愛我家原北京公司總經理高曉輝,被任命為我愛我家集團營運長。新官上任後便開始一輪地方城市總經理的調動,我愛我家天津、鄭州等地總經理先後被撤換,此前蘇州、南京等城市公司總經理也相繼離職。

陳毅剛作為自2005年就加入我愛我家的「老兵」,截至離職已任職18年。上任初期就擔任我愛我家杭州公司總經理,2018年便一直兼任集團副總裁一職。

作為深耕在杭州地區,手握重權的「封疆大吏」,此前就有傳聞,我愛我家集團曾多次擬將陳毅剛調離杭州,但均被其拒絕。

一切早有苗頭,在7月6日的杭州公司大會上,謝勇便宣布將率先在杭州公司推出「愛家股權共享計劃」,每年向杭州公司投入5000萬元以上的資金,作為杭州公司股權共享計劃的權益及分紅。

這一舉動,被外界認為是預防陳毅剛出走後其手下「得意幹將」也隨之離去,大有安撫人心之意。

畢竟對於我愛我家來說,杭州區域過於重要。作為比鏈家還早一年成立的老牌中介公司,在超20年的全國化競爭中,我愛我家長期居於老二的位置,可唯有杭州地區我愛我家一騎絕塵。2014年,我愛我家在杭州區域市占率曾一度高達51.96%。

不過,這一優勢隨著2018年鏈家推出「貝殼找房」開始漸漸發生改變。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數據顯示,2020年起貝殼杭州區域市占率已超過我愛我家,我愛我家杭州地區市占率跌至30%以下。根據相關報道,2023年6月的杭州市區二手房簽約中,我愛我家僅占比19.6%,貝殼的占比約35%。

這或也是為何傳出陳毅剛被貝殼」挖牆腳」後,我愛我家提前做出應對之策的根本原因。

58集團頻繁減持,相寓IPO或不被看好

實際上,我愛我家與貝殼之間的矛盾已久。

早在貝殼上線時,便在整個房產中介行業掀起一場數字化變革,通過打造ACN(經紀人合作網絡)模式,實現不同房產經紀公司之間跨店、跨品牌成交,貝殼找房實現快速擴增。

美名其曰「重塑亂象叢生的地產中介行業」,但對於其他房產中介來說,貝殼所做的「資源整合」無外乎是把老桌子掀翻,自己坐上新桌子的主位,引起眾怒。

於是,在「貝殼找房」上線的第二個月,58集團創始人姚勁波發起真房源誓約大會,邀我愛我家、中原地產、21世紀不動產等多家房產經紀品牌站台,被業界稱為「反殼聯盟」。

但「反殼」並未成功,21世紀不動產、中環互聯接連「倒戈」,入駐貝殼找房平台,就連最初的組織者58集團也開始減持我愛我家,聯盟逐漸瓦解。

公開文件顯示,自2018年五八有限公司收購我愛我家其他股東的股份至8.28%,成為我愛我家第二大股東後,便多次進行減持。減持均價在2.93元/股-3.61元/股區間,與2018年入股時受讓價7.12元/股相比,跌幅超50%。截至2023年9月,五八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下降至4.999996%。

由於目前58集團持股比例低於5%,再行減持計劃將不再提前披露。未來,58集團或存繼續減持或完全撤資的可能。

對於58集團的「虧本」減持,雖我愛我家稱「因集團資產整合需要」,但不排除這是58集團針對正處在「外憂內患」中的我愛我家,做出的評估措施。

2022年6月,我愛我家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根據疫情變化與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公司決定終止合肥、煙台、長沙城市的加盟業務。隨後,我愛我家北京總部爆發一次大型的員工集體討薪事件。

員工討薪風波後,2022末我愛我家員工人數大幅縮減,在職員工數量由2021年的50493人減少至2022年末的33820人,一年內員工人數減少了16673人。

同時,門店規模也出現了縮減。2022年,我愛我家國內運營門店總量達3583家,相較於上一年減少1030家,覆蓋城市數量也從33城降至15城。到了2023年三季度末,我愛我家國內運營門店總量約已降至2887家。

以經營數據來看,自2020年以來,我愛我家連續三年歸屬凈利潤同比下降,分別為-62.30%、-46.81%,-284.37%,這也致使我愛我家2022年由盈轉虧,凈虧損3.06億元。

進入2023年後,虧損雖有所收窄但未能扭虧。2023年前三季度,我愛我家歸屬凈利潤為-6793.06萬元。

經營面的不景氣也直接反映到二級市場。自2017年我愛我家借殼昆百大實現上市以來,股價一路走低。截至11月20日收盤,我愛我家報收2.5元/股,相較於借殼上市時區間跌幅超6成,市值蒸發近百億元。

除我愛我家基本盤外,58集團之所以對其不持樂觀態度,或與我愛我家即將啟動的IPO項目盈利效果不佳相關。

在2022年業績大會上,我愛我家表示,旗下長租公寓品牌「相寓」獨立上市是公司一直明確的戰略目標,2023年將會啟動相寓業務獨立分拆上市的準備工作。

有專家分析表示,縱然謝勇出身於資本圈,但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情況下,指望我愛我家的市值依靠中介主業東山再起,難度可想而知。若拿出經營情況相對更有想像空間的相寓公寓業務單獨分拆上市,或是謝勇為數不多能夠打出的牌。

根據我愛我家2022年報,資產管理業務(相寓)營收占比由2021年的15.58%增至2022年48.37%,一躍成為第一營收來源。同期,其老本行二手房經紀業務的營收占比則由58.48%降至30.25%。

官網顯示,相寓業務已覆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全國15個大中型城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相寓業務在管房源達到26.8萬套,相對於年初增加1.4萬套。

但相寓想要獨立上市,暫且打一個問號,從經營層面看,該業務尚處在毛虧損階段。

結合財報數據,2022年,我愛我家在資產管理業務(相寓)營收同比增長75.27%至56.47億元的基礎上,該業務毛利率卻為-5.99%。進入2023年這一問題放大,2023年上半年,我愛我家資產管理業務(相寓)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14%至28.29億元,業務毛利率同比減少1.01個百分點至-7.47%。

在管房源增加的同時,營收反倒出現滑坡,這是行情慘澹致相寓降價出租的結果,還是管理不善導致資產貶值,不得而知。

對於毛利率為負,我愛我家則表示,主要原因是基於新的租賃準則,部分房源的收益確認至「資產處置收益」科目之中所致。

同時,長租業務看上去很美,事實上卻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2019年11月,國內「長租公寓第一股」的青客公寓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後旗下公司遭遇破產清算,持續經營能力受質疑,現已剝離部分資產並更名為「FLJ」。無獨有偶,2021年4月,上市一年的蛋殼公寓從紐交所摘牌。

前輩的折戟原因來自多方面,政策監管加強、企業的高槓桿等等。在如此大背景下,我愛我家押注長租公寓的籌碼又是什麼呢?

可以預見的是,對於我愛我家布局長租公寓這個賽道,謝勇堅定不移。但姚勁波似乎早已從58頻頻減持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030472e02cc66201780b5d1f68eb4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