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通過內容消費獲取流量的方式在這裡失效了,社交連結才是下沉市場王道。
作者 | 石燦
編輯 | 趙思強 Tim
11月,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南南樂縣已經入秋。但在這座小城東南部古寺郎村的一大片平地上,卻一片綠油油景象。
那是當地有名的古寺郎胡蘿蔔。
宋朝時期,古寺郎胡蘿蔔從波斯(伊朗)漂洋過海而來,在南樂縣落地生根。因為肉質好,有中醫藥效,當地人愛吃,名聲就傳播開來了。
申志剛的女兒在胡蘿蔔地上拔胡蘿蔔
但名氣不代表銷量。特色農產品古寺郎胡蘿蔔同樣面臨著 「怎麼賣出去」的難題。申志剛和他的「依禾拼購」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
11月9日上午10點39分,「依禾拼購」的電商團隊,在微信小程序後台上線古寺郎胡蘿蔔,1分39秒,100份古寺郎胡蘿蔔售罄。這種快速售罄的情況發生過太多次了,不久前,他們在「依禾拼購」里上架了1000顆大白菜,5分鐘全沒了。
「依禾拼購」創始人申志剛把這種「魔力」歸結為——「微信生態系統和信任機制的加持」。
目前只在南樂縣運行的「依禾拼購」,共有3萬多用戶,以售賣農產品為主。申志剛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11月8日到11月10日,累計銷售額超過了20萬元。而南樂縣常住人口是47萬人,這片市場還沒有被完全挖掘開來。
在城市已經普及的網際網路技術,正在像風暴一樣席捲農村大地,與申志剛類似,安徽人莊志偉、福建人王志堅都是這片大地的開荒者。
他們都在尋找一個改變城鄉消費結構的新答案,各自從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出發,找到現在。他們已經摸著頭緒了,那是一個通過微信生態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生態。
他們既要將網際網路技術帶入鄉村,還要把當地情況與網際網路本身結合,摸索出屬於他們的創業經驗。在有待深挖的下沉市場,他們成了新一代「網際網路掃盲人」。
與上一代「網際網路掃盲人」不同,他們放棄粗放型經濟手段,改用了集約型經濟手段,整體上來說,消耗較低、成本較低、效率高,經濟效益回本路徑短成了他們這代創業者的重要特徵。
起「風」了
2014年,申志剛結束11年的北漂之旅回到家。第二年,他把京東的農村電商項目「京東幫」帶到南樂縣,正式開啟返鄉創業之路。一年間,申志剛就把南樂縣的營業額做到了兩千多萬。
那時候,申志剛經常一個人開車到京東在濮陽市附近的倉庫,拉貨回南樂縣城,幾乎每天一次。不論用戶買了什麼東西,只要有貨,他就得去。一次,一個用戶下單買了一口鍋,他花一個多小時跑到倉庫去提貨,再把貨物送到用戶手裡。
若長此以往單幹,太難了,他想到了組建團隊。
「現在創業,千萬不要想著單幹。」申志剛把「抱團取暖」看得異常重要。
2016年初,申志剛又把美團外賣引入南樂,組建了數百名外賣小哥團隊,每天為2000多名老百姓提供便捷餐飲服務。
申志剛在一個活動上發言
以一二線城市為同心圓,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紅利向外蔓延的速度極快,物流系統在革新,用戶拿到商品的時間越來越短。同時,支付系統也在革新,最開始還要輸入密碼支付,現在摁下指紋、掃下臉就能搞定付款。
莊志偉是安徽省阜陽市最早接觸商業版微信支付的那批人。
2016年,他成為微信支付的中間服務商,跟夥伴們一起探索微信支付在當地的發展策略,主要面向餐飲店、服裝店進行推廣,試圖通過變革商家收款的方式,改變用戶的支付習慣。
莊志偉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那年,微信月活用戶8.89億,日均交易筆次超過了6億,微信支付團隊也投入超過3億元扶持服務商,半年時間就扶持了兩千多家服務商。但莊志偉認為阜陽市的市場還沒有被挖掘,機會很大。
關於微信的變革還在繼續。這次,發生在小程序生態里。
2017年,微信正式推出小程序。同年年底,福建人王志堅第一次使用了微信小程序,他將和小程序的第一次接觸,形容為「見到了天使拋來了橄欖枝」。
王志堅在跑業務的路上打開電腦工作
王志堅曾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的駐村工作隊長,每個工作日都要下到村裡處理各種事務。他最早在當地一個叫大洋村的行政村駐紮。那是離鎮上最遠的一個村落,每次去都要經過一個又一個村莊。他駐村幾年後,才到鎮政府從事群眾文化管理工作。
至今已在基層工作十幾年的王志堅,一路見證了各個村鎮的發展,路更好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舊石頭屋改造,古宅變成民宿或文化館。當地每年都辦民間民俗活動,一年比一年好,現場好不熱鬧。
但往往有些人還沒弄明白這些活動是什麼,活動就結束了。王志堅懊惱,「很多鄉村建設美化後,就擺在那兒,也沒人去參觀。」
這裡存在一個極大的信息差。
王志堅和當地人渴望去各鄉鎮體驗當地特色,與人們進行文化交流。在王志堅的理解中,「這是真正的旅行,是對另一個地方的人和地緣文化的真正認知,如果可以通過更便捷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該多好!」
這個想法在他腦海里一直縈繞, 2017年,遇到微信小程序後,這個想法成形了。
王志堅覺得,微信小程序具備的小巧、便捷、易傳播的特質,是一個更立體、輕便的信息傳播平台。
拉拉扯扯,王志堅組建了一個五人團隊,兩個技術員,三個運營人員。為了節約成本,偶爾聘用兼職人員做一些工作。
經過半年多的精心設計,他終於打造出第一版微信小程序「下鄉嗨」,把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美食、民俗文化、個人情懷的農家樂、度假旅宿、漁家樂等信息陳列在上面。
磕磕碰碰,直到2019年7月,「下鄉嗨」1.0版第一版才在微信出現。
在網際網路荒原上
一天,莊志偉去向商家推薦微信收款商業版。與一般微信收款不同,它支持商家在裡面一鍵收款,管理多家門店,做門店營銷。
但一家蛋糕店店長對他們說:「我們一天的支付筆數大概一兩百筆,微信支付只有兩三筆,我們犯不著用微信收款商業版,我們用自己的個人微信收款就好了。」
當地商家並沒有意識到,微信支付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事後來看,莊志偉的跨步太大了,微信支付線下場景在一二線城市很火熱,但風潮還沒有吹到阜陽,勢頭不夠。
河南人申志剛對「借勢」的理解可能要深一些。
他說,「電子商務在一線城市已經很成熟了,但在南樂縣,你不能走得太快,早跨一步,你可能失敗,晚跨一步,你可能就沒有機會了,只能比別人快半步。」
他的畫外音是:你得等等別人,但你又得快於別人。
南樂縣近年來開了「網友見面會」新政風,網民有機會與縣領導面對面交流。
2016年,申志剛得到一個參加見面會的名額。會前,他花了好些天準備發言稿。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告訴他,和縣領導談話,人格要平等。申志剛把這句話銘記在心。
當天,他穿著一件京東物流紅馬甲坐在縣委書記面前,抒發了自己對農村電商的一番見解,不卑不亢。他有自己的小心思:「不一定是當中最優秀的那個,但一定要成為令人印象深刻那個。」
沒過多久,南樂縣電子商務產業園項目正式立項,申志剛成了縣領導心中的第一人選。
莊志偉的轉機發生在2017年春節。
阜陽市共有一千多萬人口,常住人口約800多萬,很多阜陽人都喜歡外出務工,他們春節從大城市回到阜陽,帶來許多大城市裡都在用的新鮮網際網路應用。
莊志偉清晰地記得,微信支付就是在那年春節在阜陽火起來的。
越來越多的人去購物時向商家發問:「能微信支付嗎?」
當地的很多商家開始意識到,一個個人收款碼已經遠遠不夠用。
莊志偉在自己的辦公位上辦公
微信支付線下場景的浪潮終於卷到了阜陽。與之一起火起來的還有微信公眾號,很多商家發現,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做內容營銷,增加客流量。
浪潮還在繼續,政府機關和企事單位也意識到,需要一個新窗口來展示自己的形象,也紛紛做起了政府新媒體或者企業新媒體。微信在阜陽市的地位大幅提升,由大城市引發的新媒體革命向下沉城市快速蔓延,顛覆人們對既定媒介格局和媒介方式的認知。
越來越多的人,用微信過上了更智慧的生活。2018年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每個月使用微信搭公交地鐵的人比2017年增加4.7倍,乘車碼成為公交交通支付新寵。
這個趨勢還在上升,風口還在擴張。風口裡,有莊志偉的影子。
三、四月份,他開始醞釀公交車接入微信支付這個想法。要讓想法落地,必須打通微信官方接口,徵得公交車公司許可。
微信官方接口打通比較簡單,難就難在公交車背後的公司。
在阜陽當地,一部分公交公司由國營企業掌管具體業務,另一部分是市場化公司在具體操作。後者容易搞定,只要針對商業性質的合作進行洽談就行,但想要與前者談合作,還要證明自己的身份。
「阜陽市公交屬於國有企業,負責人多次要求我們提供業務的身份證明,證明我們是微信支付團隊的服務商。」莊志偉說,「我們沒有官方的一些文件,或者是身份象徵,這塊會比較難。」
好在後來還是解決了。
微信支付團隊給了他們一個第三方協議,協議上有莊志偉團隊公司名字,也有微信支付團隊背後的騰訊公司名字,證明莊志偉公司是微信支付的服務商。
莊志偉拿著協議擺在領導面前,才打消了部分疑慮。
「荒原」上的突圍
申志剛想解決農村高效購物的問題,莊志偉想解決公交車支付的問題,王志堅想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在廣袤的農村,這些「荒原」上的突圍者嘗試過很多網際網路技術,最終都選擇了微信,原因在於,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移動網際網路產品都是微信,路徑依賴,11億月活用戶的微信在國民關係中滲透得最徹底。以社交為底層邏輯,演化出「社交+N」的經濟模式,在城市,在農村,微信是創業者們的一個前沿陣地。
身處福建省南安市洪瀨鎮的王志堅,想用微信小程序便捷服務當地人,但他的路並不好走。
一次,王志堅約了一名農家樂老闆當面介紹關於「下鄉嗨」小程序的商務合作。他跟業務員跑了一百多公里,開車抵達這家農家樂山莊。
這是王志堅他們第三次來。
到時正值午後,老闆正在打牌,王志堅和業務員直接走到老闆身旁,一邊看他打牌,一邊介紹「下鄉嗨」。
對方似聽非聽。王志堅說,他們從一百多公里外趕來,已經是第三次前來拜訪了。說到一半,對方撂了一句,「現在忙,要不你下次再來吧」。然後就不再理會了。
王志堅沒有放棄,他後來又跑過去洽談了幾次,終於啃下來。
對方希望他們為山莊寫一篇公眾號推廣文章,也答應給300元作為勞務費。這是他們即將入帳的第一筆收入,他們非常欣喜。
遺憾的是,最後商家說了一句不怎麼樣,「要等照些好看的照片再說」,就沒有下文了。初版的「下鄉嗨」功能不全、缺少體驗感,商家不多,人氣不足,沒有推廣費用。按照王志堅的想法,「下鄉嗨」上面得先有足夠多的商家,用戶才有更多的選擇權。新產品知名度低,上門推廣的時候,很多商家都把他們拒之門外,很多人也擔心下單後得不到服務,怕錢會被吞。
有一次,終於有用戶在「下鄉嗨」上下了訂單,可商家卻遲遲不肯接單,業務員詢問商家,答覆是如果用戶消費完了,收不到錢怎麼辦?
為了保證錢一定會誠信到帳,「下鄉嗨」的業務員壓上了自己的身份證。王志堅本人也為此單拿出了保證金。雙重保證下,才終於完成這筆訂單。
王志堅的挫折與大環境有關,當地人使用微信多用於社交和瀏覽信息、微信支付等,對微信小程序生態、微信小程序營銷仍比較陌生,甚至處在一個莽荒狀態,他像是一個「誤入藕花深處」的闖入者,需要告訴大家:微信還有其他很多好用的功能,你們可以試試看。
王志堅在當地農村的工作照(穿黑色羽絨服)
信奉「長期主義」是王志堅、莊志偉和申志剛身上都呈現出來的特質,他們不追求短期利益,只追求長期征途。但相比較起來,申志剛的成長要更為成熟一些。2016年,他聯合自己的兩個合作夥伴張鄧雲和吳東偉發起、創建了「依禾農莊」,規劃占地一千餘畝。
農莊高效運轉的同時,還承載著51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脫貧夢,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累計帶動貧困戶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500萬元。周邊人不斷加入,互相吸引。
微信小程序成了他向外擴張的一個新引擎。
橋樑,連接
「下鄉嗨」上線時,申志剛的「依禾拼購」小程序已經賺到錢了。這個小程序還成了帶動整個濮陽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撬動了那些「沉睡」的潛在消費者。
申志剛是在2019年初決定做「依禾拼購」的。他每次評判一個項目,都會用這個邏輯進行分析——看一個模式能不能替代上一個模式,就看有沒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體驗。
社區團購小程序完全符合這一邏輯。
年初,他在網上花幾千塊錢購買了一個微信小程序做實驗,取名依禾拼購,採用預售模式,「我就想看看,能不能用小程序賣貨。」
他們在線下第一次做推廣,就驗證了這一方法可行。
一天下班後,申志剛的團隊成員在南樂縣一個小區做推廣,沒過多久,推廣商品就被一搶而空。員工們準備滿載而歸。
申志剛嗅覺靈敏,打電話說,「你們等下,我過來看看。」
他到現場一看,基本是20歲到45歲的女性,「這個數據與我們後台的用戶數據基本趨同。」
他開心極了。在之後的日子裡,他們不斷擴充供貨類型和供貨量。如果一個人想在小程序里購買商品,可以在晚上10點前下訂單,第二天,這個貨物會被送到固定站點,用戶可以去固定站點自提,節省了消費者大把購物的時間。
莊志偉在用微信支付坐公交車
如果一個人想要在阜陽市坐公交,他通常有四種費用支付選擇:投硬幣,投紙幣,刷公交卡,銀聯閃付。現在,還有一個新選擇,掃微信二維碼支付,輕鬆便捷。
莊志偉考慮採用小程序做支付碼,原因與申志剛想的一樣: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體驗。
現在,他們已經開始在阜陽市做試點了。掃碼器放在公交車前門,一上車,打開微信掃一下,一次3元,可以乘坐當次公交車到經過的任何地方,「司機也不用和客人說話,專心開車,收入也會直接進入運營公司的帳戶里。」
關於莊志偉的最新消息是,他們已經在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太和縣、黃山市徽州區、宣城市旌德縣、亳州市利辛縣,分別布施了公交車微信支付計劃。
「人們在微信上用小程序調取微信支付還是很平滑流暢的。」莊志偉說,除了便民出行,公交公司在當地承擔著較大的社會責任,這對他們來說利大於弊。
某種意義上,莊志偉成了公交車公司和普通民眾間的第一橋樑。
申志剛的拼團模式與莊志偉在做的微信支付項目有一個共同點,都連接各方,不過,它要比公交車微信支付的邏輯要複雜一些。它的鏈條是這樣的:用戶在小程序上下單,申志剛團隊把貨物配送到提取點,用戶自己到提取點取件。
有個角色在這個鏈條里最重要,叫「團長」。
團長是每個站點的負責人,及時通知用戶到貨、提貨;建立自己的微信群,轉發小程序連接,引導用戶購買;運用人際關係、試吃等方式,增加所轄群用戶數量。他們還要給用戶解疑釋惑。
這些人一般是小區或者村裡的便利店老闆、超市負責人,是下沉市場廣袤肌理中的關鍵節點。通過內容消費獲取流量的方式在這裡失效了,社交連結才是下沉市場王道。申志剛抓住了社交生態最底層且最有效的邏輯,把社區信任關係作為社交貨幣,遷移到微信生態。
「新留守青年」
在湖南省平江縣,一個叫興盛優選的小程序,也塑造出了一支與此相似得的新的快遞服務隊。
興盛優選模式很簡單,在線上建立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小程序平台,在農村裡建立基站,請村裡的人來配送。
在平江縣,興盛優選有一個叫鄭書文的送貨師傅。他的一天從凌晨三點多開始。一起床,他就要把車駕駛到崎嶇的山路上,在縣城取貨,把貨物送到各個鄉鎮不同門店。日復一日,不曾間斷。
有時到了中午,站點老闆看鄭書文太累,想請他坐下來吃飯,他總說自己沒時間,還有其他站點等著收貨。撒腿就走了。
還有些站點老闆經常看到他在車上啃干方便麵或者麵包,很是心疼。「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的心情特別複雜,從心底覺得這份工作不容易。」一位店鋪老闆說。
由於當地山路崎嶇,物理空間阻礙了各個村落間的信息交流,特別是貨物流動效率不高。一個小程序,引發了一輪新供應鏈、物流鏈條的變革,鄭書文們在其中反而成了貨物流動的載體和媒介,辛苦,卻也做著造福當地的事兒。
這種模式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消費習慣的認知,還把人留了下來,免去外出奔波務工之苦。同樣是面對物理世界的困境,但人與人之間人情冷暖的好意,與人為善的信念,在他們身邊爭相傳遞。
與申志剛的模式相似,很多微信平台的創業者,各自在不同區域,改變了偏遠山區消費者的生活,並且讓農村裡的年輕人可以回家就業,離父母近一些。
他們有一個特徵:原先在大城市打拚,後來放棄城市的舒適生活、高薪工作;回家後大多不會選擇農業生產,當傳統農民,而是選擇與他們認知度更匹配、與網際網路關係密切的工作,運用比當地更先進的知識體系、方法論和意識觀念,將一線城市的先進經驗複製落地。他們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一種高階維度生物用先進技術,在一片新大陸做出的降維打擊。
前幾年,在網際網路浪潮下,一些網際網路公司進軍下沉市場,南樂縣出現了一支滲入地表的當地電商團隊,但後來,一些電商項目失敗了,原來的網際網路公司從南樂縣撤出,那支團隊沒走。申志剛認為這批人是那片土地上少有的、接受過專業訓練的鄉村電商人。
當地首批電商創業服務站張到申志剛的農莊參觀,他在做講解
這些人在各自小區、村莊都擁有相當的話語權和社交能力。申志剛說,在一個社區里,基本上也就一兩家便利店,很多人會在這裡買生活用品,他們見面的頻次最高,便利店老闆作為基層站點團長,能充分施展多年積攢下來人脈影響力。
11月2日,申志剛在南樂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和這批人中的50多人開了個會,把他們拉攏到微信電商生態中。
在2019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里,他們已經動起來了,在自己的微信群推廣「依禾拼購」購物信息。
「南樂縣『依禾拼購』一天發貨6000單。」這少不了他們努力,申志剛很開心,在朋友圈裡發了幾張雙十一期間員工工作時的照片,「讓你們隔屏感受下11.1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qqubW4BMH2_cNUg0l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