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過程中,不少人都經歷過這樣的「詭異」事件:上一刻剛提及了某個話題,下一刻打開手機的短視頻/購物軟體,就會獲得與這話題相關的內容推薦。
作為普通人,我們很難求證這當中是否有貓膩,但同時我們也很難找到理由說服自己:這當中沒有貓膩。
當汽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同樣的焦慮也轉移到汽車上面。同樣具備攝像頭和麥克風的智能汽車,收集用戶信息的能力絲毫不亞於智慧型手機。特別前段時間發生高速測油耗事件、冬測事件,車企第一時間調取車輛數據來自證之後。我們發現,車企想在後台獲得某輛車的數據,猶如探囊取物。
詳細了解過相關的資訊之後,大咖認為有必要聊聊關於車主隱私的問題。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想保護我們的隱私,首先要知道智能汽車能獲取我們的那些用戶數據。和智慧型手機類似的是,車上的攝像頭和麥克風能夠輕易獲取我們的影像和聲音。但除此以外,關於車輛的形式數據,例如駕駛員操作、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以及車輛位置、行駛路線等數據,都會被廠家收集起來並存儲。
今年年初,就發生過一件跟特斯拉有關的隱私醜聞。
據路透社報道,有9名特斯拉前員工透露,在2019年至2022年,特斯拉的員工們可通過內部消息系統,私下分享客戶汽車攝像頭記錄的視頻和照片。一名前員工爆料,有一段視頻是一名男子全裸著走近特斯拉,被車內攝像頭捕獲。他們甚至還互相分享一些車禍視頻。
2021年,他們看到過一則視頻,一輛特斯拉在住宅區高速行駛,將一名騎自行車的兒童撞飛了。這段車禍視頻是通過一對一的聊天方式,在加州聖馬特奧的特斯拉辦公室傳播出來的。據報道,特斯拉在聖馬特奧辦公室的員工,大多是20多歲和3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會互相分享各自看到的好笑視頻或照片。
從這一事件當中能夠知道,智能汽車的車廂當真算不上是一個完全私密的空間,至少你在車內或者車附近做過的事情、講過的話,是有第三者能夠看見、聽到的,儘管這可能只是車企內部人員。
9月初,國際知名非盈利機構Mozilla基金會做了一份車企對信息安全的調查,以下為25家汽車品牌隱私保護排行榜(排名越靠後表現越差、標X為保護不理想),結果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Mozilla基金會表示:新款汽車產品遍布傳感器、攝像頭、麥克風,大肆採集用戶隱私信息,加之汽車行業糟糕的隱私保護辦法,使得現代汽車堪稱隱私噩夢。
我們的數據是如何被儲存和使用的?下面是某個豪華品牌的平台服務隱私政策,相信不同品牌的隱私政策都是大同小異的,我們可以參考了解一下。
首先,根據隱私政策,廠商可以收集用戶的身份證號碼、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當然還有車輛行駛相關的一些數據,都在廠商收集信息的範圍內。大家關心的攝像頭和麥克風,這當中並沒有明確表示廠商可以主動利用車內的攝像頭和麥克風進行拍攝和錄音。
而關於個人信息的共享、轉讓和公開披露。首先用戶的個性信息是有可能會共享給廠商的關聯公司、服務提供商和授權合作夥伴,另外在法定情形下,還會根據法律法規規定、訴訟爭議解決需要,或按行政、司法機關依法提出的要求,共享個人信息。
至於轉讓,則是發生在汽車廠商進行合併、分立、解散、清算等程序時,但在這個過程中,隱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至於公開披露,更是需要用戶的單獨同意,或者基於法律、法律程序、訴訟或政府主管部門強制性要求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基本了解到,如果我們發現車內的影像和錄音被非法獲取(即便沒有公布),也可以根據隱私政策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理論上來講,廠家對於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還是比較到位的。但這裡仍然存在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取證難,除非用戶信息被公開披露,否則用戶很難知道自己的隱私是否被獲取並利用。
所以大咖最後想說的是,在車廂普遍裝備了攝像頭和麥克風的年代,我們真的不能夠完全把車廂當作是一個絕對封閉的空間,還是要自己對個人的重要隱私行為有足夠的保護意識,避免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