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一起探尋大運河中的科技之光!

2022-03-26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一起探尋大運河中的科技之光!

撰文 / 吳旭陽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3部分組成,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千百年來,無數能工巧匠將他們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究大運河中的科技之光吧!

一河通南北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樑,大運河就是流動的血脈,它的通航,極大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從春秋末期開鑿短距離的水道邗溝開始,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形成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完成了大運河的貫通。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後,裁彎取直,構成了縱貫南北,以大運河為中心的水上交通網。元明清直至現在,都是在原有大運河基礎上進行的航道開闢、連接和打通。正所謂「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上的「黑科技」之長安閘

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蘇伊士運河的10倍。在修建過程中,需要考慮地質、水文、工程建設等諸多因素。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自然江河水系大體都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大運河必須逾越不同河流流域間的分水嶺造成的地勢高差。

長安閘構造示意圖(繪圖/陳禾)

例如:杭州和嘉興是大運河重要的漕運樞紐,但是大運河在二者間卻有1.5~2米的水位差。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長安閘給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長安閘的核心是「三閘兩澳」,三閘指的是用於隔水的閘門,兩澳指的是旁邊的蓄水池。古人通過抽放水,調整閘室內的水位,從而確保船隻可以順利通航。

大運河的「心臟」:南旺分水樞紐

南旺分水樞紐是大運河的關鍵工程,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北部的汶上縣南旺鎮。因海拔較高,如果旱季此處斷水,整條大運河將被一分為二,貫通也就成為空談。

南旺分水樞紐示意圖

為解決水源問題,古人便從附近地勢較高的戴村壩開挖了一條小汶河,引汶河的水補給運河。小汶河被設計成多個S形的走向,用來減緩引流衝擊力。周邊的泉水也被引入小汶河。古人還在四周建起蜀山湖、馬踏湖和南旺湖3個「蓄水池」,汛期利用小汶河蓄水,旱季給大運河補水。

中國古人運用智慧和科技的力量,解決了在嚴峻自然條件下修建長距離運河面臨的地形高差、水源控制、通航效率等諸多難題。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中國歷代勞動人民和工程技術專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必須加以保護並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fa7562b820c54c36bdeb5acb2114f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