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3日 · 擊斃飯冢國五郎——戳穿著名的抗日神劇

2022-09-04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3日 · 擊斃飯冢國五郎——戳穿著名的抗日神劇

1938年9月3日,飯冢國五郎在廬山腳下被擊斃。

地點:

星子

類別:

軍事

飯冢國五郎像 圖源:知乎

飯冢國五郎( 1887-1938 年)日本陸軍軍人,最終軍銜為少將,生於日本群馬縣,曾參與西伯利亞干涉。1937 年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擔任第 101 師團 101 聯隊隊長,參與武漢會戰。1938 年 9 月在進攻廬山時,被國民革命軍在九江星子縣擊斃。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飯冢國五郎是武漢會戰南潯戰役期間戰死於九江的軍銜最高的日軍將佐,聯隊隊長是大佐,等同於國民革命軍上校。他死後被追晉為日本陸軍少將。飯冢被擊斃的過程,近年來有個版本流傳甚廣,甚至被拍成了紀錄片,故事特別精彩生動,常見的標題是:一個因為擺 POSE 被打死的日軍少將。筆者選了其中一則,簡錄如下:

飯冢國五郎,日本陸軍少將,101 師團 101 聯隊聯隊長。有一段時間,日本東京各大電影院連續放映「軍神飯冢聯隊長」的戰地錄影。

1938 年 9 月 3 日,武漢會戰前期,日本著名戰地記者小悞行男一行到廬山前線採訪飯冢。廬山一線中國軍隊奮勇抵抗,中日雙方在東孤嶺浴血苦戰,飯冢連續發動了 15 次進攻,依然無法擊破中國軍隊的防線,損兵折將。

東孤嶺戰場 圖源:《見證九江抗戰》

因為苦戰,飯冢曬得極黑,眼睛裡全是血絲,鬍子已經多日不刮,顯得相貌猙獰。尤其是天氣酷熱,他上身赤裸,顯得頗為兇猛。於是,小悞就建議飯冢給他們擺幾個姿勢,好讓自己回國後展示給民眾,看看自己國家的將領在中國有多麼的威風。被幾個記者一捧,飯冢推辭不過,便來到了記者們選的一個比較符合戰場氣氛的高地,拔出指揮刀又吼又叫,又躥又跳。

但讓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這個高地不僅適合拍攝,而且也非常適合中國軍隊進行射擊——正好處在中國陣地的對面。巧合的是,對面高地上就有中國軍隊160師的一個哨所,飯冢擺拍的地方正好處於中國哨兵的視線之內。視線內也就罷了,視線內的目標太多,中國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但日本記者為了表現效果,給飯冢扣上了一頂鋼盔!當時日軍鋼盔的塗漆有些問題,華中正是炎熱季節,長期暴曬,偶爾又是一場大雨,使用久了,鋼盔的綠漆剝落,露出鋼底,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某紀錄片截圖 圖源:陳再陽

因為苦戰,飯冢曬得極黑,鬍子已經多日不刮,顯得相貌猙獰。尤其是天氣酷熱,他上身赤裸,顯得頗為兇猛。於是,小悞就建議飯冢給他們擺幾個姿勢,以展示將領們在中國有多麼的威風。飯冢推辭不過,便來到一個比較符合戰場氣氛的高地,拔出指揮刀又吼又叫,又躥又跳。日本記者為了表現效果,還給飯冢扣上了一頂鋼盔。當時日軍鋼盔的塗漆有些問題,漆面剝落,露出了鋼底,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然而,這個高地正好處在中國陣地的對面。中方哨兵發現遠處有一個燈泡似的東西在那裡又躥又跳,定睛細看,是個鬼子!看見卻又沒辦法,距離太遠,漢陽造步槍夠不著。大家正在惱火的時候,有幾個老兵晃晃蕩盪沿著戰壕走過來了,他們背的是日本造的三八大蓋兒,這種槍射程遠,射擊精度也高,飯冢所在的那個高地,漢陽造打不著,三八槍正好合適。

於是哨兵向老兵們說明了情況。老兵槍法好,把槍一摘就瞄上了。只聽「砰」的一聲,飯冢應聲而倒。子彈從後心鑽進去,穿過了他的心臟,所謂的「帝國軍神」,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兒就見閻王去了。

於是,中國哨兵就發現遠處有一個燈泡似的東西在那裡又躥又跳,定睛細看,是個鬼子!看見是看見了,中國兵也沒什麼辦法,畢竟距離太遠,漢陽造夠不著。幾個哨兵看著飯冢表演,越看越生氣,弟兄們一致認為,這鬼子太出風頭了,得教訓教訓他。那哨兵班長看著鬼子耍酷正又堵氣又沒轍的時候,忽然眼前一亮,因為他瞧見幾個老兵晃晃蕩盪沿著戰壕走過來了,他們背的是三八大蓋兒。日本造三八大蓋兒,射程遠,射擊精度也高,飯冢所在的那個高地,漢陽造打不著,三八槍的射程可是正好合適。

這位哨兵班長趕緊把幾個老兵攔下,說明了情況。幾個老兵也覺得這鬼子太猖狂了,老兵油子槍法好,說著說著就動了真格的,把槍一摘就瞄上了。只聽「砰」的一聲,飯冢應聲而倒。子彈從後心鑽進去,穿過了他的心臟,所謂的「帝國軍神」,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兒就見閻王去了。

飯冢的骨灰盒和遺物 圖源:搜狐網

這類文章一般會配上各種表情包和《亮劍》劇照,讀起來跌宕起伏,結局令人拍手稱快。筆者當年第一次讀的時候,也覺得甚是快意,再想到發生在廬山,快意加倍。

然而,這是一篇故事,不是史料。史料中不允許出現某某「覺得」、「想到」一類的詞彙,也不應該有情緒化的描寫。故事一定會背離史料,有的相對靠譜,有的卻會瞎編。

筆者查詢,這些文章都改寫自某位著名旅日作家作品——《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作者長期在日本工作,自稱收集了很多侵華日軍的回憶錄,因此用第一手的史料「還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抗戰史料,該書出版後引起轟動,曾獲「香港亞洲周刊2007年度華文圈非小說類十大好書獎」。

《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 薩蘇

筆者找到了該書中有關飯冢國五郎被擊斃的那一段,它出現在《甲首三千——記抗戰中日軍的鋼盔》一章中,本章講述日軍鋼盔的故事,尤其強調因為上面有個閃亮的五角星,像個靶心一樣,特別招槍子。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飯冢國五郎因為戴著鋼盔被狙擊的故事。薩蘇寫的文字比上面引述的故事更長,更精彩,也更能瞎編。

這篇文章的漏洞實在是太多了,都不值得一一列出,薩蘇不是根據史實在講故事,而是在偽造歷史。雖然他在日本收集的部分日軍的回憶、照片之類的,但飯冢國五郎之死的故事,他居然說來自於獨九旅的官兵回憶,並無日本方面的材料。

《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 書中截圖

薩蘇從不展示、說明他的資料來源。據筆者研究查詢,也未能找到相關的抗戰回憶文章。或許會有讀者說,可能薩蘇真的有相關資料,不是編的。那麼筆者來告訴您,如何識別瞎編的歷史。

請注意這段故事是按照影視邏輯來寫的:交待環境與人物,有記者採訪,有人物外觀描述,有現場表演等等。然後,注意,是鏡頭一轉,攝像機到了中國陣地上,有人物,有情緒,有表情,有動作。請問這是什麼?這叫「上帝視角」,是在拍電影,沒有日本記者的回憶,沒有日軍的證詞,僅憑他聲稱的某個中國官兵回憶,如何能推演出這段故事,他怎麼知道一槍打死了對方的軍官?作者是上帝才有可能。800 米外一槍幹掉日軍少將精彩絕倫,抗日神劇就是這麼來的。其實被擊斃前飯冢只是大佐,他的級別輪不到當「軍神」,他是戰死後才被吹捧起來的。

《武漢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真實的歷史是什麼?真實的歷史沒那麼精彩。國軍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薛岳回憶稱:「又我在德星公路方面,原已築成多線預備陣地,自星子至德安,長約三十公里,與敵第 一〇一師團苦戰兩月,節節抵抗,未嘗不戰而棄寸土。」據第九戰區第一兵團作戰科長趙子立回憶:「東西孤嶺,在廬山東南麓,居高臨下,瞰制著德星公路,是日軍必攻、我軍必守的要地。日軍連續進攻十餘天,九月三日,占領東孤嶺。我軍七日退守西孤嶺。日軍又一連猛攻四天,十二日又占領西孤嶺。守德星公路的我第二十五軍、第六十六軍等部,他們浴血奮戰,將日軍第一〇一聯隊長飯冢大佐擊斃。」

東孤嶺戰場 圖源:《見證九江抗戰》

飯冢是如何戰死的?日方的史料記載得很清楚。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昭和十三年(1938)九月三日中午一時二十五分,飯冢國五郎大佐在星子西南的戰鬥里中彈身亡。

《朝日新聞》1938 年 9 月 4 日

日軍的戰報對這場戰鬥有詳細的記錄,包括戰鬥過程、各級軍士姓名等。戰報寫明:右翼隊長飯冢大佐在秀峰寺西南香爐峰稜線,被槍彈貫穿胸腹部,重傷不治而亡。稜線即山脊線,飯冢被打死的地點,就是現在秀峰景區纜車行走的那條山脊。

日軍戰報 圖源: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因此,對照我方將領回憶,可以很容易還原當時的情形。飯冢率領部隊連續攻擊東孤嶺十餘天,在9 月 3 日終於拿下了東孤嶺。由於戰損極大,他親自率隊發動衝鋒時被擊斃。攻擊秀峰時日軍是仰攻,山坡陡峭,守軍視野很好,揮舞著指揮刀的軍官當然會被國軍槍手優先照顧。

日軍戰報 圖源: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從這段史實更可以說明,那段故事是瞎編的。到了最後的攻擊日,雙方都殺紅了眼,居然會有一位高級軍官,無聊到光膀子戴著鋼盔,揮舞著軍刀在陣地上擺POSE?日軍的軍紀也不會那麼渙散,記者在現場也拍攝了進攻前的照片,下圖就是日方為了打造「軍神」在飯冢死後發布的照片,圖中那位站在正中,頭戴鋼盔手拄指揮刀的就是飯冢,或許這是他生前留下來的最後一張照片。請問:這位穿戴整齊厚實的軍官,像是個光膀子舞刀的狂漢麼?那個掉了漆閃閃亮亮的鋼盔就是這一頂麼?

飯冢戰死前的照片 圖源:陳再陽

南潯戰役廬山兩翼的戰鬥異常慘烈。廬山北麓的金官橋,德星公路的東西孤嶺,從七月底一直打到九月中旬。近兩個月中,中國軍隊一改之前一觸即潰的情形,以超強的戰鬥意志,承受了巨大的犧牲,也讓日寇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不僅是聯隊長飯冢被擊斃,他手下兩個中佐也戰死於東孤嶺。9月 28 日,101 師團師團長陸軍中將伊東政喜,在隘口街附近指揮戰鬥時,遭到中國軍隊山炮擊傷,險些喪命。同日,該師團103 聯隊長長谷川幸造大佐(與飯冢平級)被擊斃。

日軍在秀峰腳下焚燒飯冢大佐遺體 圖源:搜狐網

101 師團在南潯戰役中損失近 3000 人,101 聯隊和 103 聯隊在後面的戰役中全軍覆滅。中方的損失多大呢?筆者告訴您一個不忍直視的數據:中日戰損比為7 : 1。這就是真實的戰爭,沒有輕鬆遊逛的老兵,沒有張牙舞爪擺POSE,沒有抗日神故事,有的只是鐵和血,一寸山河一寸血。瞎編歷史是在褻瀆抗日戰爭,尊重對手才是尊重自己。

日軍向飯冢國五郎墓舉槍致意 圖源:陳再陽

飯冢國五郎死後,遺體在秀峰寺火化,骨灰和遺物被送回日本。日軍先在秀峰寺前臨時用木頭做了個長方形墓碑,後來在一塊較大的岩石上刻字,製作了永久墓碑,立在秀峰的龍潭旁。

飯冢國五郎之墓 圖源:陳再陽

這塊墓碑石後來坍塌在地上,因風化字跡漸漸漫滅,也無人注意。2011年,秀峰景區的承包者發現這塊石頭,做了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將石頭重新打磨,去掉原有的刻字,重新雕刻,並做了裝飾、描紅,新字體與之前的完全不同。經營者將墓碑再次立起以招攬遊客,後來管理法覺得不妥,又將墓碑掩埋起來。

筆者覺得,這位日酋的墓碑有必要向公眾展示,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只要做好說明。它可以講述那場發生在1938 年夏天的慘烈的南潯戰役,它更可以用來告訴世人:這就是侵略者的下場。

2013 年,因下雨再次暴露出來的飯冢墓碑 圖源:搜狐網

我們更應該在廬山腳下的抗日戰場樹立紀念碑,讓我們的後代永遠不要忘記這場鐵和血的歷史,而不是讓那些神故事、神劇傳播虛假的、侮辱先輩的歷史。

註:特別感謝廬山市文史專家陳再陽先生,文章在今日的《九江日報》上發表時加入了他的署名。為了保證報紙首發,本篇發布日期延遲一天。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ef3127f6e474b55c66de4e9805ed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