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籃近10年回顧(上):鄧華德接手是否毫無作為?

2019-08-28     格式化自己

本月31號,2019年男籃世界盃將正式拉開大幕。此次大賽,也將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男籃再一次在主場迎來世界級大賽。那麼,在這過去的11年之中,中國男籃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路程呢?在失去了姚明這個核心之後,中國男籃在進攻端又經歷了什麼樣的路程呢?

一、尋找姚明的直接替代者

2009年的天津亞錦賽,姚明尚未退役,但他最終因為傷病錯過了這次大賽。當時的中國男籃,尚未從姚明時代的思維走出來。因此,時任中國男籃主帥郭士強喊出了「希望易建聯可以替代姚明」的口號。

但不幸的是,姚明當時的低位能力在最高級別的舞台上(NBA)也是自成一檔的,任何人想要達到這個高度,都絕非易事。郭士強讓易建聯去承擔這部分責任,其實是有點強人所難的。儘管中國男籃在半決賽之中成功淘汰了黎巴嫩,球隊還是在決賽之中大比分負於伊朗。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哈達迪還在決賽之中對易建聯做出了「請便」手勢。

這屆比賽過後,中國籃協方面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前一年的中國男籃主帥郭士強黯然下課,取代他的是美國人鄧華德。

二、自由開放式進攻的春天

當提起鄧華德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習慣性地批評他「沒有戰術」。

但以今天的眼光看,鄧華德所倡導的所謂自由開放式進攻是有其道理的,至少在2010年的世錦賽上是成功的,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易建聯的自我進化。

在經歷了前一年的天津亞錦賽之後,易建聯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第二年夏天,易建聯在美國特訓期間有意加強了自己的低位技術。儘管他的低位能力無法達到巔峰期姚明的水準,他還是在某些比賽之中能夠扛起大量的低位任務,球隊在進攻缺乏辦法時,時常會賦予他清空一側單挑的任務:

中國男籃近10年回顧(上):鄧華德接手是否毫無作為?

與象牙海岸一戰,易建聯基本上將自己的低位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球隊也得以成功拿下首勝。當時的人們沒有意識的是,這會是那支中國男籃在那屆男籃世錦賽上的唯一一場勝利,但也正是這場勝利,最終幫助中國男籃從小組之中出現。

第二、王治郅尚在巔峰。

易建聯能夠拿到這麼多機會,其實還是和王治郅密不可分的。當時的王治郅有同位置的出色技巧,他站在高位的時候能夠給易建聯送出妙傳。

儘管處在巔峰末期的王治郅很難在低位完成大量的持球主攻任務,他還是具備一定的投射能力。王治郅一般不會刻意去追求投籃的區域,但在必要的時刻,他還是會刻意去選擇投籃區域。

中國男籃近10年回顧(上):鄧華德接手是否毫無作為?

一個較為清晰的證據是:與波多黎各一戰,由於對方用大中鋒拉莫斯和王治郅對位,王治郅不斷拉到三分線外去出手三分球,並一度幫助中國男籃取得了10分的優勢。隨後,波多黎各方面不得不撤下了拉莫斯,中國男籃也遺憾告負,但我們不能就此否認王治郅在進攻端的價值。

第三、外線三大金剛同時處在巔峰期。

易建聯和王治郅為中國男籃抗下了大量的進攻任務,但兩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無法扛下所有的終結任務。好消息則是,那個時候的劉煒、孫悅和王仕鵬都處在了職業生涯的巔峰。

劉煒確實不是一名以持球突破見長的球員,但他至少具備一定的持球投能力。而且,當時的劉煒剛剛經歷了和小盧卡斯一起打球的高光CBA賽季,他有足夠的自信去完成這一切。當對方的防守風格不夠激進時,劉煒能夠用持球投進行回應。

孫悅的生涯早期一直存在投籃不夠好的問題,但那年的他恰好在小樣本的比賽里交出了不錯的三分球準星。而且,孫悅還有同等體型下不錯的運控技術。這兩種因素,共同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在那屆比賽里,孫悅是球隊在持球投三分方面表現最好的球員。

王仕鵬的運控技術較差,他在這種級別比賽里的持球投價值會大打折扣。但王仕鵬的特殊之處在於,他也是一名能夠靠著無球跑動來開發三分球機會的射手。他在這方面的能力會稍遜於2008年的朱芳雨,但他還有一個特殊之處是,抗干擾能力較強(哪怕他的身高並不突出):

因此,當這屆世錦賽結束的時候,曾經有媒體滿懷期待地表示:「期待著再過一兩年,這批隊員可以和歐美強隊扳一扳手腕。」

三、隱患

但現實是,當時這五名球員的這種狀態是很難被維繫下來的。

中國男籃近10年回顧(上):鄧華德接手是否毫無作為?

王仕鵬的出色狀態一直維繫到了第二年的CBA總決賽上,他和杜比的對飆大戰成為了總決賽歷史上的經典。但不幸的是,王仕鵬在夏天的國家隊集訓之中受傷,最終無緣球隊的12人大名單。

孫悅在10年的世錦賽過後就陷入了無球可打的狀態,這對於一名職業球員而言是非常糟糕的狀況。儘管孫悅的防守價值依然存在,他在進攻端的負面效應已經逐漸顯現,他再也不能維繫一年前的三分球準星。

劉煒在經歷了2010年的巔峰表現之後,在第二年就逐漸走下坡路了。他在難度較高的持球投方面難以再現精彩表現,唯一的好消息是:劉煒在一些重要的賽事之中維持了較好的定點三分球準星,這成為了球隊在2011年奪回亞洲錦標的部分原因。

王治郅依然像一年那樣為球隊扛下大量的主攻任務,但讓年事已高的他高負荷運轉必然導致一種現象:不夠高效。更為致命的是,中國男籃在半決賽之中(對陣韓國)讓王治郅扛下那麼多主攻任務,還直接導致了王治郅在第二天的決賽上狀態不佳,這也是球隊和約旦陷入苦戰的重要因素。

另外,易建聯雖然精進了自己的低位技術,但也沒有到靠低位完全統治亞洲的境界——半決賽韓國隊用河升鎮去對位他,易建聯的表現就受到了影響:

中國男籃近10年回顧(上):鄧華德接手是否毫無作為?

好消息則是,亞錦賽決賽的對手約旦隊並沒有這種類型的中鋒,易建聯靠著自己異於常人的能力幫助中國男籃以1分的優勢險勝。

這一切,其實都在預示著一個現象:這一代中國男籃人的整體水準正在下滑。

更為嚴重的問題可能是:當時的中國男籃陷入了人才斷檔的困境——當時在國家隊的其他球員,後面都無法在國家隊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以郭艾倫、王哲林和丁彥雨航為代表的93/94一代球員,則沒有入選這支中國男籃。

在當時,這些現象都沒有引起中國籃協足夠的重視,這也直接導致了中國男籃後面兩年的糟糕戰績。

#我記憶中的中國男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2G3GwBJleJMoPM3E8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