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郭紅軍:《陝西易俗社新論:1912—1949》

2023-11-20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新書推介|郭紅軍:《陝西易俗社新論:1912—1949》

《陝西易俗社新論:1912—1949》,郭紅軍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通過大量新史料的發掘與梳理,考察了陝西易俗社班社狀貌與發展過程並重估了其戲曲史地位。該書首次鮮明提出「陝西易俗社是一個革命和社會教育機關,也是一個集戲曲創作、教育、表演於一體的新型秦腔班社」。易俗社成立的初衷並不在演劇本身,而是承襲了清末以來戲曲改良思想,並放大和實踐了其在下層啟蒙中的政治宣傳和教育功能,最終發展成了一家名揚西北並在近現代戲劇改良史上有一定地位的秦腔班社。

陝西易俗社高擎戲曲改良的大旗,以繼續革命的激情和移風易俗的宏願登上20世紀秦腔劇壇,積極發揮地方戲曲的教化功能,在下層啟蒙和匡正社會風氣方面作了實踐探索。最初的革命激情隨著社會政治變遷或有消蛻,但補助社會教育的理想從未改變,在理想堅守與實踐調適之間不斷探尋發展路徑。

該書通過文獻梳理,在對陝西易俗社發展歷程、班社屬性界定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經營管理、編劇群體、劇目創作、舞台藝術等方面對作歷史性考察和整體性審視,把易俗社置於革命機關、教育機關和戲曲班社背景下觀察,多角度分析這一特殊班社,從而認識其辦社理想和藝術創作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陝西易俗社的成立

引子 陝西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辨

第一節 陝西易俗社與晚清戲曲改良運動

第二節 陝西易俗社的發起與組建

第三節 陝西易俗社的早期演劇活動

第二章 陝西易俗社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陝西易俗社初創與發展期(1912-1924)

第二節 危機中的陝西易俗社(1925-1930)

第三節 陝西易俗社的鼎盛與衰微(1931—1949)

第三章 陝西易俗社班社屬性考論

第一節 陝西易俗社的政治和文化身份

第二節 印花稅事件與易俗社的身份焦慮

第三節 班社性質固守下的發展與調適

第四章 陝西易俗社人才培養目標及實現路徑

第一節 陝西易俗社人才培養目標

第二節 國民教育課程設置與實施

第三節 育才目標與嚴格的學生管理

第四節 陝西易俗社人才培養的成績

第五章 新型戲曲班社的管理與經營

第一節 社長與社監是管理層的核心

第二節 陝西易俗社品牌的塑造與推廣

第三節 易俗社固定資產的積累

第六章 陝西易俗社早期編劇群體及其特徵

第一節 早期易俗社編劇的精神底色和身份特徵

第二節 陝西易俗社早期劇作特點

第三節 早期易俗社劇編劇及其創作

第四節 個案研究:孫仁玉及其劇作

第七章 陝西易俗社的抗戰戲曲編演

第一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易俗社抗戰劇創作

第二節 樊仰山的抗戰戲曲創作

第三節 舊瓶裝新酒:陝西易俗社抗戰戲曲的實踐經驗

第八章 陝西易俗社的舞台藝術改良

第一節 新劇目助推下的秦腔「導演」體制

第二節 「三小」行當發展與「易俗」表演風格

第三節 適應新劇目與新審美的舞台美術創新

第四節 易俗社在巡行表演中的藝術借鑑與融合

第五節 陝西易俗對其他秦腔班社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陝西易俗社編年簡史(1912-1949)

附錄二 陝西易俗社發起人名單列表

附錄三 《懵懂村》劇本點校序

後記

後 記

本書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兒時開始接觸家鄉地方戲秦腔,從陝西到上海,從興趣愛好到專業研究,從看易俗社的戲到為百年易俗社寫一本書,不經意間已40餘年。

易俗社劇場

老家鎮上有一露天劇場,老人們習慣稱之為戲園子。20世紀80年代初,關中各地農村開始恢復古廟會,當時也叫物資交流會,每有大會,舉辦方必請秦腔團演出助興。與此同時,傳統戲恢也逐漸恢復演出,因此,戲園子很是熱鬧了一陣。

戲園子四面土牆,園內僅一簡易舞台。農民看戲時都是自帶凳子,根據先來後到次序在戲台下就座,為了搶占好的位置,許多人提前三四個小時進入戲園子。

不等戲開演或者戲演到一半,有人便餓了、渴了。餓了可以忍一忍,也可以拿出隨身帶的干饃啃幾口;口渴卻只能忍著,當然也可以在戲園子的醪糟攤花一角5分錢喝一碗醪糟,但大多數人捨不得花那個錢。

當時沒有礦泉水,農村人甚至沒見過塑料瓶,平時家裡盛水多用瓦罐。農忙時用瓦罐提水到田間地頭是尋常事,但看戲提水的卻很少,一是路途太遠,二是戲園子擁擠,稍有不慎會把瓦罐打碎。

《易俗社秦腔臉譜》

有需求就有商機,家住鎮上的人便用自家的鐵鍋燒了開水到戲園子去賣,一分錢一碗。那個喝水的碗這個用了那個用,沒人計較衛生不衛生。

有一年物資交流會期間,我和哥哥跟著爺爺加入「賣水」行列,自己當時不能很清楚辨別一角、二角、五角紙幣,有時會把錢找錯,很快就被哥哥嫌棄了。

被剝奪賣水權利後我便混到後台看演員化妝,或者鑽在戲台下聽老戲迷評價這個演員功架好,那個演員聲腔美,隱約知道了生、旦、凈、丑各行當,也能叫上一些名演及其飾演角色的名字。

某日,哥哥花1元錢在鎮上的新華書店買了十多本秦腔劇本,有3分錢一本的《二堂獻杯》《殺廟》《虎口緣》等折子戲唱本,也有一角幾分的《游龜山》《鍘美案》等本戲唱本。我們既混在戲園子看戲,又半懂不懂地拿著唱本學唱秦腔,雖然字都認不全,但似乎很快就能唱「王朝馬喊一聲喊」「祖籍陝西韓城縣」等唱段,我的戲曲啟蒙就這樣在戲園子開始了。

《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彙編》

小學三、四年級的時,我幾乎能把全本《游龜山》《鍘美案》背下來。多年以後,期末監考時,我常常把全本《游龜山》默唱一遍,過了戲癮,又消磨了時間。

本科讀的是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在上海的中學和教育局從事基礎教育工作,業餘一直在聽秦腔、淘秦腔資料。

2006年3月,因偶然機緣應聘到上海戲劇學院教務處工作,有機會接觸了更多秦腔資料,也認識了更多學有所長的師長。2018年,蒙恩師葉長海教授不棄,幸得從先生攻讀博士學位。

葉長海先生是一位睿智豁達、耐心寬容、治學嚴謹的長者,他以平和敦厚的方式言傳身教:做學問最終是做人。最初我擬以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研究為題撰寫論文,頭緒龐雜,一時難以下筆,後先生建議以戲曲改良運動中享有盛譽的陝西易俗社為題,並鼓勵充分發揮文獻搜羅和占有方面的優勢,突出文獻,把論文做實做細。

《中國木偶戲史稿》

回顧博士論文撰寫過程,有興趣愛好與研究專題相融的享受,亦有筆端凝滯枯坐電腦前的焦慮,更有梳理考辨陝西易俗社發展史的充實與愉悅。

完成論文過程中,受到諸多師長和朋友的關心與幫助,不能不時時感恩。論文開題、預答辯和答辯時,復旦大學江巨榮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趙山林教授和程華平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朱恆夫教授、溫州大學王小盾教授、上海藝術研究院周錫山研究員、上海大學趙曉紅教授以及上海戲劇學院楊劍明教授、劉水雲教授、張偉品教授、李偉教授等點撥指導,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上海戲劇學院王雲教授、陳軍教授、施錡教授、黃靜楓副教授、張泓副教授等師友以不同方式給予本人諸多鼓勵和幫助,在此表感謝。

《易俗社秦腔劇本選》

北京的王馗教授、辛雪峰教授和南京大學苗懷明教授、廈門大學楊惠玲教授、陝西師範大學高益榮教授、西北大學李有軍教授等師友多年來對本人在秦腔和易俗社研究方面多有關注和幫助。

秦腔研究專家楊文穎先生、西安市文化局原局長蘇育生先生、陝西省藝術研究院何桑研究員有關易俗社研究的文章和專著給本人諸多啟示,在此亦表示感謝。

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部分章節曾在《戲劇藝術》《戲曲藝術》《戲曲研究》《南大戲劇論叢》等期刊發表,感謝吳靖青研究員、趙建新教授、謝雍君研究員、王學鋒研究員、陳恬教授等諸位編輯付出的辛勤勞動。

2013年4月,在友人引薦下,我於臨潼某養老院和西安易俗社拜訪了易俗社第11期學生凌光民老師和第12期學生郝振易老師。二位老師雖屆耄耋之年,但思路清晰流暢、談吐風趣幽默,用樸實而生動的語言勾勒了陝西易俗社教學、管理和演出概況,為研究提供了鮮活而真實的史料。二位老師分別於2022年5月11日、2021年2月19日仙逝,很遺憾本書沒能在老師生前出版並呈送。

易俗社劇場

多年來,陝西易俗社創始人之一孫仁玉先生的嫡孫孫永寬先生、陝西電視台首席編導焦海民先生、《當代戲劇》編輯部主任南璐女士、《西安藝術》執行主編韓健先生、《西安文史研究》編輯雷凡先生、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和檔案管理員張萍女士、西安三意社張崇學先生、渭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張力以及秦腔戲友劉景行(秦之人)先生、韓向鋒先生、唐青大姐、南京大學博士生王淼等一直關注本人易俗社研究進展情況,並不時提供各種幫助。

在西安的華師大校友、楊凌示範區紀檢監察工委書記樊兆興兄和毛述永兄以及在滬華師大校友劉立元兄等也時時關注我的秦腔研究和論文寫作,並提供各種信息。

西安的秦劇學社是我們因愛好而自發組織的一個民間社團,學社主要成員大都是理工科畢業生,從事電氣、化工和電腦編程等工作。他們研究秦腔雖是業餘愛好,卻有專業的素養、紮實的學風和細緻的工作態度。張振秦、苟登財、獨軒和陳靜等學社諸友為本書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並幫助配圖和校對,令我深深感動。

感謝上海戲劇學院為本書出版提供資助。

《上海木偶戲研究》,郭紅軍著,文匯出版社2018年8月版。

百年易俗社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由於本人學識所限,對易俗社的認識和闡釋一定還存在不足,期盼業內方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郭紅軍

2023年6月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郭紅軍,男,藝術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戲曲學會會員、監事,國際木偶聯合會中國中心會員。著有《中國木偶戲史稿》《上海木偶戲研究》等專著,主編《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彙編》(四卷五本),參與編著《名伶名劇賞析》(副主編)、《折子戲賞析》等多部;在《戲曲藝術》《戲劇藝術》《南大戲劇論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獨立主持上海市哲學和社會科學課題、上海文化藝術基金項目等課題多項,參與國家社科藝術學重大項目3項。

新書推介|郭紅軍主編:《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彙編》易俗社卷

新書推介|郭紅軍:《上海木偶戲研究》

楊惠玲:論《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彙編》「易俗社」卷的史料價值

新書推介 | 張振秦:《秦腔老照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e8be03b78328dff305a63db592bf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