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高興的樣子,我實在難受":心理學深度剖析親密關係里的"作

2020-02-27     有夢想的唐糖

談戀愛應該是兩個人格健全的人做的事,如果人格不夠健全,要麼折磨的對方遍體鱗傷,要麼害的自己痛不欲生。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說:"談戀愛應該是兩個人格健全的人做的事,如果人格不夠健全,要麼折磨的對方遍體鱗傷,要麼害的自己痛不欲生"。

在親密關係里,"作"是一種"病",是一種源於人格成長不夠導致的行為。

但是在談"作"之前,首先要對它做一個解釋。大部分人通常會認為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作",但事實並非如此。男性如果人格成長不夠,同樣很"作",只不過和女性的"作"表現形式不太一樣罷了。相比而言,女性的"作",形式更外顯,更容易被觀察和理解——比如內心想讓對方來哄自己,但是嘴上說的卻是"離我遠點",這種心口不一的形式,就是一種常見且易於理解的"作"。

對於人格發展程度不夠的人來說,他們即使生理上已經是一個成人,但使用的語言體系卻還是嬰兒的。我們都知道,嬰兒通過哭來表示自己的一切不滿,以哭鬧來喚醒媽媽的焦慮和愛意,以實現讓媽媽滿足自己需要的願望。對於心智不成熟的人來說,他們的語言系統也是如此,雖然形式不是像嬰兒一樣嚎啕大哭,但本質上卻是一樣,都是通過"讓對方不舒服"來"告訴"對方:"我現在不舒服"

這其實就是"作"的本質。

心智成熟的人會清晰的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和對於對方的訴求。比如說告訴對方:我很不舒服/我現在很憤怒/我現在有點難過,我想.....(一個人安靜一會/你來哄哄我等)

"作"其實是一種下意識的動作,也就是說,很多人在讓別人難受(折磨別人)的時候並不清晰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只不過這樣做會讓他們覺得舒服。如果仔細覺察,你會發現自己或者身邊親密的人身上有此特質:當看到對方高興時,自己就好像有一種無名之火,總會不自覺的"找點茬"。

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一起探討一下關於"作"的話題。


1. "作"的原因:內心的擰巴

為什麼會作?這個問題簡單的回答是:因為自己的內心太擰巴,也可以說,自己的內心有"未曾療愈的創傷"

創傷和擰巴,這兩個詞雖然說出了原因,但卻說明不了感受。其實,這種擰巴本身就是一團模糊的能量,說不清,道不明,無法聚焦,也不可描述。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存在於一個人的潛意識中。

榮格曾經說:"潛意識正在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所謂潛意識,就是人不能通過簡單的覺察或反省意識到的內容。但是人的行為又恰恰是受到潛意思的支配和影響的,這就是榮格所說的"潛意識操控人生"。這些模糊的能量,是曾經的心理創傷,它們被壓抑和埋葬在深層的潛意識之中,很難覺察

所以,就"作"的當事人而言,很多時候,ta的火都是"無名火",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火從何而來,反正就感覺不是很痛快。

當有這種不痛快的時候,ta就會下意識的想要把這種難受的感覺扔出去。扔給誰呢?一般的選擇是親密關係里的人。通過折磨對方,把對方變得難受了,自己就感覺舒服了。

這正是在前面提到的"嬰兒般的語言"。這種語言的內在邏輯是:因為把難受扔給你了,這樣你就可以承擔我的難受和擰巴了。當你和我一樣難受的時候,你就懂得我有多難受了


2. "作"的表達:渴望連結

可能有的人看到這裡會有點似懂非懂的感覺。作是因為內心難受、擰巴,那麼問題來了:第一:這些難受和擰巴是哪來的?第二:ta為什麼要告訴我ta有多難受呢?換言之,ta通過"作"這種方式,想表達什麼呢?

擰巴的根源

擰巴,是一種我們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如果換做精神分析的術語,應該叫做"內心的衝突"。一個人怎麼樣才算人格完整、心智化水平高呢?就在於ta內心的衝突是多還是少?是會讓ta時刻感覺自己處在一種分裂的糾結和矛盾感中,還是感覺自己的內心是和諧、統一的?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自體(self)的發展如果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也就是如果ta的父母能夠以比較恰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的撫養,則這個孩子的內心的衝突就會比較少

比如,父母對孩子心理邊界的入侵過多,對孩子有太多的控制、包辦、替代,孩子的自我就會被壓抑,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態度和方式方法又很粗暴,經常用一些強制性的方式來壓迫孩子遵從大人的意志,那麼這個孩子的自體發展就會比較差,內心就會有很多創傷。

所以,擰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委屈感",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挫折感",這些感受的來源,是心理創傷的泛化。

不過需要解釋的是:這種委屈和挫折不一定是我們通常意義理解到的那種,比如遭受了冤枉會感覺到委屈等。而更多的是一種創傷的泛化。舉個例子,我今天很想吃某家的涼皮,結果我去了對方沒開門,這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挫折",沒有買到我想要的涼皮,帶給我的就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挫折感——從道理上說,我知道買不到涼皮這件事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是從感受上,我卻有一股無名之火

心智發育越不成熟,其人格中不健康的自戀越多,對於自戀受損的忍耐度越低。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發育的基本上沒太大問題,那麼買不到涼皮對他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如果一個人非常自戀,那麼這就會讓他心情不好,有一種或抑鬱或無名火的感覺。

所以,越自戀的人,其生活中自戀遭到挫折的機會越多當無數的微小的事件帶來的挫折感累積到一定程度,ta就會找機會把這種難受的感覺發散出去。如果這時候ta身邊的人因為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得罪"了ta,就有可能激發ta強烈的怒火和情緒。

冷戰、發脾氣、哭鬧等等,都是"作"的表現形式。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ta無意識的狀態下完成的。


"作"的本質需要:求求你,看到我

一個喜歡作的人,為什麼要告訴別人ta有多難受呢?ta通過"作"這種方式,想表達什麼呢?

透過現象,直接看本質。其實他們在用自己的語言告訴對方:求求你,看到我。

See,看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心理學家科胡特在他的自體心理學中認為,自體客體(self-object)的三種類型之一,是鏡像的自體客體。也就是說父母在跟孩子的關係中間,對孩子有正性的反應,這種反應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完美的、可愛的,並逐漸變為自己對自己的自尊。

父母要給孩子鏡像回應,前提是先"看見"孩子,看到ta哭是因為什麼,看到ta需要什麼等等。只有先看到,才能有恰當的回應,以滿足孩子的自戀需要

而那些"作"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委屈、心理訴求都是沒有被看到的。比如一個孩子因為丟失了一個洋娃娃而哭泣,也許媽媽只是敷衍的勸慰她說:沒關係,丟了可以再買一個新的。如果她繼續哭,媽媽就很不耐煩的說:哭什麼哭,哭有什麼用?難道哭,洋娃娃就能回來了嗎?

在這樣的回應中,孩子對於洋娃娃的感情被忽視和壓抑,她的媽媽沒有看到她,甚至用粗魯的語言否認了她難過的真實情感。這樣,就會在她的心靈上留下創傷。

愛作的人,其實都是內心太委屈了為了能跟對方發生連結,為了能與對方親密,ta需要把對方也弄的委屈了,讓對方也體驗一下難受的感覺,這樣就意味著我們同頻了,我們是真正的親密關係。

雖然這種方式很"變態",但卻是他們潛意思里真實的訴求。Ta希望能跟親密關係里的人親密,希望對方能理解ta、看懂ta的擰巴與痛苦,然後像ta期望的理想父母那樣,呵護ta、安慰ta。

當然,這種夢想基本上都會破滅,因為很少有人學過心理學,自然看不懂ta"作"背後的需要。


3. 為什麼只作"自己人"?

很多人即使從道理上懂了"作"的原理,但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你只對我"作"?如果說這是在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對我的特殊的愛,那對不起,我還真的無福消受。

是的,作一般很少對外人作,基本上作的都是自己人。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他們會把親密關係里的另一半,下意識的當做自己內心中渴望的"理想父母"

從本質上說,世界上只有一種關係,就是自己和早年撫養者(一般是父母)之間的關係。之後所有的關係,都是在這個關係的基礎上的投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很難擺脫早年和父母關係的限定——不是不能,而是很難。

在親密關係里,人會有不同程度的退行——生活中強撐著的理智,在親密關係里常常會煙消雲散。因為親密關係會讓人放鬆,在放鬆的時候,每個人本能的需要就會顯露出來。人格發育不成熟的人,會在退行中對對方產生依賴的心理,而有依賴,就一定會有控制和因失控帶來的失望——也就是受傷的感覺。

對於作的人來說,他們內心深處的創傷是需要一個"理想父母"來療愈的。這個理想父母是懂自己的、愛自己的,是自己怎麼作都能hold的住的.....

所以,"作"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無意識的試探,通過作來試探對方的底線,試探對方對自己的抱持度或者接納度有多高

另外,正如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常常是相愛相殺一樣,親密關係也經常伴隨著這樣的狀態。除了愛,還有一種莫名其妙、難以覺察的"恨"

這種"恨"看似是發生在現在,由對方激發,但是潛意識裡還是因為早年和父母關係中的創傷沒有被修復。

換言之,他們會把對父母敢怒而不敢言的"恨",投射到親密關係的伴侶身上,折磨對方的時候,就好像在"報復"父母對自己當初的強迫、壓制一樣。

所以如果仔細品味,你會發現"作"的人看似很痛苦,但在痛苦背後,卻還有一種難以覺察的快樂


4. 怎麼改變"作貨"體質

我寫這些,並不是為了善"作"作的人鳴冤抱屈,文章的目的,一是為了"作"的人更好的認識自己,二是為了"被作"的人更好的理解對方。

但是不管怎麼說,"作"的本質,還是一個人人格發展不夠成熟的表現。生而為人,一個最根本的需要就是發展自我,也就是對自己的人格進行完善。而這一切,需要自己付出艱辛的努力。

曾經的歲月無法重來,曾經的創傷卻需要療愈。事實上,只有人格發展完整的人,才能真正的享受親密關係,真正的深刻體會到親密關係里的愛與被愛。

就像本文一開始曾奇峰老師說的那樣:"人格不健全的人談戀愛,要麼把對方折磨的遍體鱗傷,要麼自己痛不欲生"。所以,知道了問題,知道了問題的來源,下一步,就是如何改變問題。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變自己的"作貨"體質。

第一,深刻的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可以說,這一個人必須搞明白的問題,否則可能就意味著活的渾渾噩噩。

認識自己包括很多層級,對於比較作的人,需要深刻的認知自己的創傷是怎麼來的——這不僅是追根溯源,尋找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更為主要的是,在當下覺察每一次給自己造成熟悉的"挫敗感"的來源

比如剛才說的買涼皮,如果不覺察,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雷霆大怒最初的起源,只是生活中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

比如對方說話的語氣,讓自己感覺到被怠慢,然後頃刻間熟悉的"被傷害感"便涌了上來。這個時候,哪怕當時作了,大鬧一場,在事後也需要重新對自己的情緒始發點進行復盤和覺察。

一個人對自己認識的越清晰、越準確,其心智化的水平就越高。

第二、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衡量是一個人心智化水平的主要標準之一。很多"作"的人,在作的時候,都是陷入到了情緒中不能自拔,並且會因為情緒化而使矛盾激化。

情緒直接和感受連結,一般作的時候,都是感覺到了巨大的被傷害的感受,這些感覺激發了過去創傷的按鈕,讓人無法自控。

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包括情緒的覺察能力、調控能力、自我激勵能力等幾個方面。其中覺察能力最為重要,是情緒智力的核心。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憤怒、悲痛、絕望等負面情緒時,應嘗試用"按暫停鍵"的方式讓自己先剎一下車。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如果不做這個暫停動作,很多事情就會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所以,無論何時,讓自己保留一份理智,嘗試用幾個深呼吸來暫停一下自己的情緒,對於管理情緒來說,非常有效果。

第三,使用"復盤"工具。

復盤對於個人成長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如果能將這個工具切實的使用起來,會發現自己的變化突飛猛進。

人不可能瞬間改變,從知到行,從強制到內化,從表層理解到深層領悟......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們不要強迫自己馬上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有時候跟著情緒走了,又大作了一場,這也不用太過苛求自己。但是事後一定要進行復盤。對自己當時的情緒、情緒的觸發點、感受、以及下一次如果類似場景發生,自己在理智的情況下認為如何應對是最好的方式等等,一一記錄。

復盤越詳細、越深刻,自我覺知就越深,改變也就越大。

第四,嘗試用成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

在本文中,我們多次提到成人的表達方式是怎樣的。簡單說,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和需要

當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作",認識到了自己的言不由衷、口不對心,就需要嘗試使用新的"武器",替代舊的。

最開始使用時既不熟練,甚至還可能勾起自己的屈辱感——因為曾經弱小的我們向父母討要關愛時,遭到了無情地拒絕,所以長大後我們再也不敢開口去"要"。

想要克服自己的屈辱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需要知道,這不是在要,而是一個成年人在用成熟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如果將其理解為"討要",自然就很屈辱,但如果將其理解為"表達",就多了很多中性的色彩。


【寫在最後】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親密關係里,作是一種病,傷人更害己",這篇文章到現在還不斷的有人評論和點贊,可見遭遇"作"之痛苦的人,不在少數。

但是"作"的確是一種在親密關係里非常傷害感情的行為,從理智上說,愛一個人就好好愛,最好不要作,但是在自己的人格成長不夠的情況下,這是很難做到的。

真正的愛,是在人格完善的基礎上的愛,不是占有,而是心甘情願的享受付出愛的感覺。

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在戀愛、婚姻關係中,自我成長都是一個人終生的課題。成長不是為了讓對方舒服,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不再那麼擰巴和痛苦,能夠真正活出人生的真相,真正體會到人間的幸福。

試試吧。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_ppiHABgx9BqZZIC-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