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的京台村景區內,一間近10平方米的米粉展示屋裡人來人往,讓這座擁有1400年歷史的古村活力倍增。備受遊客稱讚的米粉,出自江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義黃洲宗山米粉製作技藝。一起來看看吧。
「給我再來一碗米粉」「這個米粉味道真好,柔嫩爽口、鮮美至極」……在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的京台村景區內,一間近10平方米的米粉展示屋裡人來人往,讓這座擁有1400年歷史的古村活力倍增。備受遊客稱讚的米粉,出自江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義黃洲宗山米粉製作技藝。
「在我們楊氏家族祖祖輩輩中,有十六代人以製作宗山米粉為生。為了使這門老手藝能夠更好傳承下去,我正在向政府部門申請,想成為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人。」米粉展示屋內,正在忙著招呼顧客的楊潤霞向記者介紹,安義黃洲宗山米粉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時期。據宗山壠楊氏族譜記載,北宋初年,北宋四賢之一的工部侍郎楊靖公,棄官歸隱故里,以創製米粉為業,並以家庭世業相承。後來,經世代相傳的宗山米粉,逐漸成為了當地獨具一格的風味特產。
「宗山米粉製作工藝考究細緻。米粉要以當地純天然優質稻米為原材料,通過選用當地泉水,經淘米、浸米、磨漿、濾漿、揉團、榨粉、晾曬等八道工藝製作而成。整個流程下來,要花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楊潤霞說,「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非常高,是同類食品生產難以比擬的。我們這兒產出的米粉色澤潔白、柔軟滑爽、燒之有物(發水好),能夠很好地吸收佐料的味道。」
至今已從事安義黃洲宗山米粉製作技藝十年的楊潤霞,憑著精湛的手藝,在家鄉開了一間手工作坊,通過僱傭村民製作米粉,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此外,她還在南昌市紅谷灘新區開起了一家實體餐廳,每年靠銷售米粉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
「製作米粉,可以說是要『靠天吃飯』。米粉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是露天晾曬,出了太陽米粉才好生產。一年四季中,只有夏天曬出來的米粉最漂亮。而且,我們的米粉都是純手工製作,產量不高。凌晨2點起床開始製作,一天的產量也就100斤左右。」楊潤霞告訴記者,上述這些都是制約宗山米粉製作技藝傳承的重要因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試著在榨粉這道工藝上進行了技術改良。以前榨粉都是人工用木頭壓制,費時費力。現在,我們採用了機器設備。只要把米粉團放進機器中,一按開關,不到幾秒的時間,米粉便榨出來了。」楊潤霞拿起手中的米粉團,向記者現場演示起來。「針對米粉晾曬要看天氣狀況的問題,我們後續打算建一個烘乾房。通過配置具有烘乾功能的電子設備,把米粉放在60攝氏度以上的環境下烘乾、殺菌,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晾曬時間。」
「如今,社會更新換代迅速,安義黃洲宗山米粉製作技藝只有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才能得以更好傳承。今後,我也會不斷嘗試著對這門老手藝進行創新,讓它能夠持續煥發新的活力。」楊潤霞如是說。
採訪感言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使珍貴的民間老手藝繼續延續下去?從楊潤霞對安義黃洲宗山米粉製作技藝的傳承中,記者似乎找到了答案。古老的手工技藝只有與時代接軌,藉助科技的力量,才能得以薪火相傳。
來源:中國智慧財產權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Uy0zW8BjYh_GJGV3u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