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帽兒胡同口的那家診所

2019-09-18     皇城根胡同串子

前幾天,看到北京市衛健委等部門鼓勵醫師開辦診所的報道,於是想起了60年前我家胡同西口路北的那家「聯合診所」。

老漢我1957年出生,此後在大名鼎鼎的帽兒胡同住了25年。從有記憶到搬走,沒少在這家診所看病。雖然出胡同東口,橫跨南鑼鼓巷,進入北兵馬司胡同,一共走5分多鐘,就有一家頗具規模的兒童醫院,走十幾分鐘到交道口,還有北京市第六醫院,但這家診所因其離家更近、手續簡單、價格親民、服務態度好,還是成為我們一家和許多老街坊們看病的首選。

診所原來只有兩位工作人員,是兩位老太太。大夫姓陳,大家都叫她陳大夫。另一位是她的助手,大家都叫她二姑,儘管最終也沒弄明白她到底是誰的二姑。後來又來了一位護士叫馬健,三個女人一台戲,三個老太太就把這診所辦得有聲有色。至於為什麼叫「聯合診所」,我一直也沒弄明白,是兩三個人聯合在一起呢,還是與其他什麼地方的診所聯合?反正這並不影響我們看病。

當年這診所雖然只有一間屋子,但也稱得上是小而全了。屋子是狹長的。陳大夫坐在靠外的位置上問診開方,護士在靠里的位置上拿藥、收費、打針。最裡邊靠牆有一張床,拉上帘子就可以打針。而且這診所還有一台顯微鏡,也可以進行化驗。診所里沒有的也就是X光機,所以不能拍片、透視啥的。所以如果對病情把握不准,陳大夫也會建議病人到醫院就診。

記得當年游泳是要先取得游泳證的。而游泳證需要在體檢合格的基礎上,再蓋上體檢單位的印章。我就是到這個診所來檢查身體,而後蓋上一個「聯合診所」的紅印章,就算有資格去游泳了。拿到合格的游泳證,那感覺就跟現在拿了駕照似的。

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年,在中學當老師的母親和學生一起去農村支援三夏,傷了腰得了椎間盤突出,每天要打B1、B12針。我就攙著母親每天去診所打針,5分鐘的路程要走40分鐘。而自從馬護士來了以後,所里人手寬裕一些了,就增加了上門打針的服務項目。姥姥那時候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我們就常請馬護士到家裡來打針,上門的費用也就是一兩毛錢。

五六十年前的這家診所真的令人懷念。而鼓勵醫師開診所的措施也真的值得期待,因為這一定會使百姓就醫更加方便。

曾載於2019年9月12日《中國電視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NG2SG0BJleJMoPMZC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