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飲食習慣從學生做起,放棄野味從教育開始

2020-01-30     教育思享

西北之地以麵食為主,吃面時候來一瓣殺毒的蒜,津津有味。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的飲食太過於粗狂,但是麵食的五花八門,讓麵食一點也不孤單。從好吃的油潑麵、雜醬面、biangbiang面、臊子麵、夾饃等等面類美食,可以看出西北之地飲食的傳統,那是彰顯了幾千年的文明智慧,包含了無數的美麗故事。

南方之地以米為食,主要是白米飯,菜肴豐富,也是美味。可見無論南北,都有著各自的飲食文化和美麗傳說,可謂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然而,正確的飲食文化其實非常重要。談及飲食文化,就不能不說在這文化背後的教育。

或許,有人覺得飲食與教育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飲食與教育的關係,也是建立在正確的飲食觀念上。我們當今主流的飲食文化,經歷了無數代先輩沉澱下來的文化,更包含了無數先輩的智慧,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澱,幾乎已經形成了極為成熟的飲食文化體系。

然而,也有些「勇敢」的人試圖突破當下的飲食文化,想要尋找更多的食材,這麼做其實本身並沒有錯,他們可以視為飲食文化中食材的「開拓者」。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飲食文化」觀念,可能這種「開拓」,會給人類帶來的不是食材的豐富,而是危機和災難。

因此,作為一名學子,不僅要學習那些書本上可以看到的知識,還要學習書本上看不到的飲食文化,而這恰恰是樹立學子在以後飲食的走向。

簡單來說,如今很多人以為野味就是營養的代名詞,甚至認為能夠吃到野味更是彰顯著不一般的身份,這種認知是可怕的,也是很無知的。而且這樣簡單的認知,大自然給人類已經不止一次上演了生動的一課。只是讓人遺憾的是一邊是教訓,而另外一邊卻依然站著食客。

究其原因,就是飲食文化出現了偏差,而這其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在不少人的腦海中,野味就是美味,這種簡單的等價,幾乎是致命的。如果這種飲食觀念不轉變,那麼以後難免還會上演一次次危機。其實,吃主流的肉,吃主流的飯,也很有營養,而且也很有身份。自古有開水白菜,簡單的食材,卻有著很高的營養,更彰顯出了不凡的身份。並不是吃得古怪就很了不起,尤其是已經被科學證實有害的,甚至「開拓者」也已經為之付出了代價,就應該放棄將之納入到飲食文化食材當中的愚蠢行為。

另一方面,不少人嘗試陌生的食物,往往是為了證明自己,敢於挑戰新的事物,甚至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這樣的心理需求和好奇心並不是不好,只是也應該有一定的原則。並不是說味蕾沒有嘗試過,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更不要為了流量,明知危險而為之。

因此,樹立正確的飲食文化觀念極為重要,尤其是放棄「野味」。畢竟在吃的方面,人類暫時並不需要去探尋更多陌生的食材,希望那些冒險的「吃貨」朋友,能夠將精力用在其他的方面,即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GAK-G8BjYh_GJGVP_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