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可見,怎麼就矯情了?

2019-10-30     T雲軒

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曾被問到:

「長大後,你想做什麼?」

答案往往大同小異,每一個志向都很遠大,每一雙眼裡都帶著不知世事的天真。

可幾乎沒有人去問一個成年人:「你將來想做什麼。」

大家心照不宣地默認「長大後,必須放棄虛幻的世界和不切實際的慾望」。

老年人可以犟,小孩子可以熊。

唯有三四十歲的人,要循規蹈矩、步步謹慎,連朋友圈,都要積極向上,不能泄露一點喪。

「我已經到了,身不由己的年齡」

月初,熱搜上有個新聞:「放假被喊去加班當場辭職」。

一個女孩,放假玩得正好,領導突然找到她,要求她十一假期選兩天值班。

她說自己在外面玩,領導卻說公司大於個人,要求她取消原本行程。

女孩火氣上來,當即懟了回去,然後果斷辭職。

無數網友評論:「看起來太痛快了、內容引起舒適。」

但也有人評論說:這位領導做得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沒有找一個中年人去加班。

畢竟,年輕人有說走就走的資本,但中年人沒有,生活的重壓已經磨去了他們承擔風險的勇氣。

尤其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背著房貸車貸、年齡不小職位不高的人,他們絕對不敢說辭職就辭職。

為了工作,天大的委屈,中年人都得咬牙往下咽。

也是在假期,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開車經過高速路收費站時,問路邊的交警:

「怎麼沒給我計費卡?」

交警告訴他,十一期間高速免費通行。

男子握緊背後的車檔,笑開了花:「我還從沒享受過這種待遇呢。」

細問之下才得知,往年假期,他幾乎沒出來過。

高贊評論一針見血:「中年人都過成啥了。」

沒空享受生活,因為挂念著薪水獎金、孩子的求學之路;

沒空關注自己,因為要操心爸媽的身體、住院的花銷……

別提遠方的詩和田野,能撐住眼前的「苟且」已是不易。

其實,為了生活,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又豈止中年人。

從我們脫離父母的保護,需要開始獨自面對生活、承擔責任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為許多事妥協。

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女主角深海晶是一個笑容明朗且親切的人。

可是,愛笑的女孩,運氣真不一定很好。


老闆每天吆五喝六地塞過來一堆不該她負責的工作,同事知她不懂拒絕,也把爛攤子統統甩給她。

而她,習慣了看老闆的臉色、看同事的臉色、看所有人的臉色。

要面帶笑容幫同事處理工作,要為同事的工作錯誤「背黑鍋」;

要忍住內心的委屈難過,隨時隨地「保持完美」……

有人把這個年齡段稱作「賣笑的年紀」:

「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得時刻關注另一半的臉色,還要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跟一位讀者聊天,她說起自己的經歷:

懷孕後就一直辭職在家,想過重返職場,但孩子沒人照顧,就耽擱了下來,家務事也只能一力承擔。

家庭開支都得靠丈夫的工資,哪怕算上存款,也還是捉襟見肘。

她說起自己從前愛美、花錢大手大腳,薪水大半投資了衣服、頭髮、健身、化妝品……

可如今購物車裡全是嬰兒用品,想給自己添置衣服化妝品,看看價格,算了。

產後脫髮、發胖,沒空鍛鍊,皺紋越來越多……曾經精心保養的身材皮膚,越來越向著「黃臉婆」的方向發展。

偶爾抱怨幾句「不敢看以前的朋友圈」,還被丈夫說「設什麼三天可見,矯情」。

最後她感嘆:「我已經到了一個,身不由己的年齡。」

終於活到了小時候最羨慕的年齡,卻沒有活成小時候最羨慕的樣子。

處處周全,八面玲瓏,唯獨委屈了自己。

容得下天地,咽得下委屈,只是裝不下內心最初的嚮往。

小心藏起情緒,藏起朋友圈,不是矯情,而是無奈。

可是,就算「認命」,偶爾也會有些「不甘心」,也會偷偷羨慕那些依然精緻從容的同齡人。

生活沒有眷顧你,願你能自己寵愛自己

世界上最難的事,莫過於知道,怎樣將自己給自己。

看過一位美國的中年大叔,他和所有人一樣面臨著各種困境:

錢、事業、健康、家庭,以及肥胖。

他嘗試過無數次減肥,偶爾有成功,但最終都復胖回最初的模樣。

朋友圈三天可見,怎麼就矯情了?

但他沒放棄,失敗了就從頭開始。

一次次堅持後,他練出了令人羨慕的好身材。

他說自己在減肥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直追尋的答案:

「要怎樣活著?」

「多去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正如和菜頭書中所寫:

「你可以不重要,但是你的喜歡很重要。有喜歡,才會有自我;有自我,才有解脫的可能。」

生命最大的價值,就是時間有限,與其在羨慕中蹉跎時光,不如將視線放到自己身上。

精緻的人生從來不是不可複製,缺乏的是探索和開始的勇氣。

網上曾有人發起徵集:「你身邊最精緻的人是什麼樣?」

一位網友說到自己的丈夫:

每天都要換衣服、刮鬍子,身上保持著淡淡的香味;

閒暇時,會研究菜譜,燉湯、磨咖啡、做甜品都不在話下;

每年一定要出去旅遊,平時準備小驚喜給自己,會給女兒編故事哄她睡覺……

也有人提起自己的阿姨,五十多歲,人還是很有精神。

家離工作的地方不遠,但每次出門前,她都會換上自己喜歡的旗袍,戴上項鍊,漱過口再走。

「她精緻起來,你會覺得,連皺紋都是美的。」

松浦彌太郎有一句話:

「你的愛好,你的生活方式,都是為了取悅自己,當你懂得取悅自己,你的生活自然有了品味。」

社長見過許多認真對待自己的人。

有人工作忙碌,但細心拍下了每一頓晚餐的製作過程,只有一道菜也絕不敷衍;

有人堅持分享讀書筆記、堅持做手帳,藉此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

也有人年過半百,依然穿著旗袍、塗著紅唇,氣場全開……

我們都是普通人,肩上擔著來自各方的責任和壓力。

但一生實在太短,在渾渾噩噩中辜負時光,終會後悔。

你可以渺小,但不該認命;你可以疲憊,但不該卑微。

正所謂,悅人者眾,悅己者王。

即使不能成為年少夢想成為「英雄」,也別輕易放棄自我。

「這一生,總有一些事,該由你自己掌握。」

你有無數個取悅自己的機會

人生有限,不能虛度。

但人生也很長,你有無數個「重建」的機會。

王小波從小就想寫小說,但他初版第一部小說集的時候,已經將近四十歲:

「我做這件事,純粹是因為這是我愛的事業。是我要做,不是我必須做——這是一種本質的區別。」

漫畫家David Saracion的《11輩子》中說:你只能活一次,這句話是錯的。

有人計算過,一個人精通一項技能,大約需要七年,如果活到88歲,那麼一生中至少有11個成為「大師」的機會。

你可以用一輩子做個詩人、用一輩子當個木匠、用一輩子成為廚師……

你可以去嘗試所有能夠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不久前,英國一位77歲的奶奶駕駛著一艘11米的船,歷時320天抵達加拿大維多利亞。

創下了環球航行的新紀錄,成為達成該成就的最年長的人。

旅途中,她沒有依靠任何幫助,在接受採訪時也只是指著船說:「看船的邊緣,這裡已經有很多損壞了。」

世俗給了成年人一道看不見的「標準線」,要求成年人「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樣的事」。

但無數人用自己的例子告訴你:年齡從來不是限制,人生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10歲時想學小提琴而沒有學,30歲同樣可以學;

35歲還不懂得如何愛護自己,40歲依舊來得及愛自己。

金錢地位外表不是衡量幸福的標準,內心的安寧穩定、愉悅富足才是。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給自己一個,取悅自己的機會。

當你開始鍛鍊,你不僅會發現得病的幾率下降,身形也發生了改變;

當你開始設定目標並朝著它努力,你會發現人生多了許多樂趣;

當你開始嘗試改變,你會發現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產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8BI24BMH2_cNUgbn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