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寶塔、百貨大樓、人民劇院,老照片見證西北古城70年變遷

2019-09-17   秦玉龍

大明寶塔、百貨大樓、人民劇院,老照片見證西北古城70年變遷

秦玉龍/文

解放前的平涼城船艙街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平涼城標誌性建築之一——中山橋

修建於民國期間的平涼八里橋

1949年7月30日,第一野戰軍主力進駐平涼城,宣告平涼解放。

立秋後的甘肅平涼城市夜景,可謂是美輪美奐,涇水河畔華燈璀璨,高樓大廈熠熠生輝,漫步在濱河路與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舒適涼爽、愜意生活。

翻看拍攝於上世紀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平涼城面積狹小、街道逼仄、低矮瓦房、農田環繞是基本場景。彼時的平涼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隴東小城。據《平涼地區志》記載,1949年解放初期,平涼城區總面積僅有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萬餘人。70年後的2019年,路網交織、高樓林立的平涼中心城區,總面積已擴展到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53.09萬人。

說起地標性建築,上世紀解放前後的平涼城,我們至今能夠在影像資料中看到的,除了高高聳立在城東的大明寶塔,還有老中山橋、老八里橋、老城門樓子、老百貨大樓、老人民劇院

70年滄海桑田,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平涼城市在變,建築物也在變。如今,有些原來的標誌性建築已經消失,有些還在,只是換了模樣。

解放前拍攝的平涼城牆與大明寶塔。

大明寶塔,俯仰城市五百年

瀏覽平涼歷史影像,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建築物,除了巍峨壯觀的四座城門,就是那座高高聳立在城東的寶塔了。城牆、城門如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寶塔依然傲立。寶塔也叫延恩寺塔,因始建於明朝,故又稱大明寶塔,距今約有500年的歷史。

幾百年來,位於城東馬道門外寶塔樑上的大明寶塔,作為平涼城的地標性建築,其形制結構充分體現了明代佛塔建築的藝術風格,與崆峒山的凌空塔遙相呼應,堪稱平涼「古塔雙璧」。「槐蔭古塔」(又稱「古槐塔影」)被譽為平涼八景之一,為古今文人雅士所津津樂道。

解放前的平涼城東門與寶塔。

解放前,無論是民國記者還是二三十年代傳教士拍攝的大明寶塔,始終是平涼城裡最醒目的建築物。它高高聳立在城東高地上,俯視著這座城市500年的風雨滄桑,世事變遷。

據記載,這張黑白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顯然是拍攝者站在平涼城外高地上俯拍的。從景色來看,照片估計拍攝於冬春季節,近處的田野,遠處的山巒,一片荒涼。那時的城牆尚且完好,寶塔就高高聳立在城郭之內,數十里外都能看到,顯得鶴立雞群,一塔獨秀。

民國時期,塔內樓板樓梯被毀,無法攀登,塔院成為兵營,馮玉祥曾在此創辦軍事學校,培養抗日將士,附屬建築拆除殆盡。

上世紀五十年代,平涼曾多次發生7.0級以上地震,寶塔六七層被震裂8至10公分,塔剎被震倒。解放後,這裡曾設學校或為機關駐地。1963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平涼寶塔公園一角。

明清以來,大明寶塔所在地一直是平涼聞名遐爾的風景名勝地,游者樂此不疲。1983年,在此設立了平涼地區博物館,撒地設市後更名為平涼博物館。1985年,甘肅省文化廳撥專款10萬元對寶塔進行了維修。近年來又投入巨資全面改造了寶塔梁環境設施,建成了集歷史文物、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寶塔公園,免費對外開放。2006年,寶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平涼博物館搬遷新址,博物館變身平涼美術館。

作為平涼城市及文化建設的重要見證之一,500年來,這座皇家修建的寶塔,一直高高在上俯視著平涼城。改革開放40年,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高樓大廈林立,如今仰視著平涼城的大明寶塔,雖然仍是平涼地標性建築之一,但它已不再是城市的唯一高度。

大明寶塔俯仰之間,見證了平涼中心城市建設70年的變遷史。

七十年代平涼城地標建築——百貨大樓。

百貨大樓,城市商圈的蝶變

新民路,在平涼城一直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既是這座城市最繁華的商業圈,也是這座城市的一處窪地。

黑白照片上的這幢建築物,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平涼百貨大樓,它就座落在新民路上,大樓共有五層高,是當時平涼城最高的建築,也是標誌性建築之一。

時光回溯到平涼解放前後,從解放軍入城後的慶祝儀式照片上,以及一些保存在檔案館的老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解放初期的平涼城,除了解放路有一座三層樓房建築物,新民路有一座春華樓,再加上城東高高矗立的大明寶塔,其他全是低矮的平房。

六七十年代解放路商業門店。

現年86歲的市民楊國勝回憶,百貨大樓是當時全地區最大的綜合性百貨商場,經營大小百貨、五金、針棉製品和副食品,還有服裝鞋帽、文化用品、五金電器、自行車等,商品種類齊全、顧客如雲,而且都是憑票證購買。

在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物資緊缺時期,百貨大樓為平涼人民的物資保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向縱深發展,受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平涼百貨大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步步走向衰落。1996年,一座新商廈在百貨大樓對面開業運營。幾年後,百貨大樓變成了「購物廣場」。時光進入21世紀後,老百貨大樓的周圍陸續建起了許多大型商場、超市,無論是商場規模、貨物檔次還是經營品種,都要比老百貨大樓更大更高檔更齊全。

如今,平涼老百貨大樓舊址上的購物廣場。

這些年,隨著平涼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中心商業圈正在逐漸北移。柳湖路沿線、綠地廣場以及廣成路的商業氛圍漸濃,大有取代新民路之勢。然而,那座曾經輝煌一時的老百貨大樓,仍然矗立在很多平涼人的記憶中。

修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南門什字人民劇院。

人民劇院,市民的精神高地

如今的平涼人,很難想像上世紀前半葉的平涼人,都會有哪些業餘文化生活?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就連聽收音機、看電影,也是少數人的娛樂方式。趕廟會看大戲,估計是那個時代大多數平涼人惟一的精神享受了。

史料記載,平涼人第一次看電影是1937年,來自西安的一個旅行團,第一次把電影帶進了平涼。平涼解放後,隨軍電影隊在平涼縣城公映《解放石家莊》、《清風店戰役》等戰地紀錄片。不過,那個時候的平涼城,沒有影劇院,只有「露天影院」。

無數人的童年回憶——露天電影院。

1951年,平涼軍分區在縣城建起一座「解放電影院」,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平涼第一座電影院。1954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更名「人民電影院」,1962年改名「東方紅電影院」。

1957年,在南門什字修建「人民劇院」。1958年,修建華亭安口電影院。1974至1976年,先後建起了靈台縣電影院、崇信縣電影院、靜寧縣電影院。1979年,修建地區影劇院、華亭縣影劇院。1983至1985年,修建莊浪縣影劇院、靈台縣影劇院。據統計,八十年代末,平涼地區七縣(市)和區直共計有23處演出、放映場所。

如今的南門什字崆峒大劇院。

人民劇院作為平涼最早的綜合性演出場所,建築風貌有點西洋味道,雖然沒有後來修建的地區影劇院那麼高大巍峨,但它卻承載著很多人的青春記憶,更是幾代平涼人的精神高地。當時的人們開大會去人民劇院,看樣板戲去人民劇院,看電影約會去人民劇院。後來,人民劇院幾經修繕擴建,再後來拆除重建,更名「崆峒大劇院」。

時至今日,崆峒大劇院與平涼劇院依舊屹立在原址上,沒有被一輪輪的城市開發浪潮沖刷走,正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地標性。對於今天的市民來說,看電影可以選擇的影院很多,不會再選擇這兩處地方。不過,它們依然是平涼人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