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合莊,平涼城最大的一座「移民村」
秦玉龍/文
站在藥山上俯瞰興合莊全貌。
興合莊,甘肅平涼中心城區最大的一座「移民村」。
興合莊與南台一樣,雖然地處城市繁華商業圈的周邊,但又顯得「遺世而獨立」。這裡居民和農民雜居,莊稼地和商住小區毗鄰,是外來人口最集中的一個區域。
長期以來,興合莊在平涼人的概念里與南台一樣,是「髒亂差」的代名詞,計程車司機不願進入,城門坡以上的人很少進入。甚至,有好多人在平涼生活了一輩子,卻從未踏足過興合莊的核心區域。
一直被人誤讀或誤解的興合莊,到底是什麼模樣和狀況?金秋十月,筆者帶著這些疑問走進興合莊,試圖給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興合莊。
樓房、汽車、硬化路,興合莊人的生活變遷。
走進興合莊,給你的第一印象是,這裡的環境衛生狀況比想像的要好很多。雖然狹窄但卻整潔的硬化路蜿蜒曲折,通向莊裡的每一條巷道。巷道里除了偶爾可見落葉,沒有垃圾,也未見污水橫流。居民院落多矗立著兩層房屋,院內很乾凈,有些人家還種有花草、盆景。
隨便扣響一戶門環,說明來意,主人都會熱情地邀你進屋,倒茶、遞煙、端上水果。攀談中記者得知,興合莊的原住民有很多已搬出了莊裡,住進了城裡的商住小區。如今的居民除了一部分「捨不得走」的老人,一半住戶則是來自南北二塬進城務工或做小生意的農民。有些人是租房,有些人是買房。還有一些院落的房屋空置著,大門緊鎖,門外牆上貼著「此處院落出售(出租)」的廣告。
70歲的馬福奎已在興合莊住了幾十年了。他告訴記者,以前興合莊的紅照壁溝、水橋溝、豫隴溝、漢人溝,人們多在山根下依山挖窯而居,那時候他們家九口人住著三孔窯洞,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修了幾間房子,但窯洞至今還使用著。如今兒女們長大成人後都搬出去了,就剩下他和老伴住在老家院子裡。老兩口夏季住房子,冬季住窯洞,因為窯洞裡暖和,而且架爐子取暖、做飯不怕燻黑。
居民夏季住房子,冬季住窯洞。
老馬家緊挨南山根下,這裡名叫「漢人溝」,是居民和農民,回族和漢族雜居的一片區域。老馬解釋說,這裡以前叫「汪家溝」,因為姓汪的農戶都是漢族,故稱「漢人溝」。老馬說,這裡回漢鄰里和睦,大家互幫互助,從沒有發生過紅臉、吵架之事,更沒有鄰里糾紛。
在老馬的記憶里,「漢人溝」是興合莊最偏的一條溝,因為這裡地勢較高,從外面進入「漢人溝」,一直是上坡路,最陡的坡就在他家門口。早年間,興合莊全是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巷道土路坑窪里的積水,一年四季都是「爛泥胡同」,夏天惡臭難聞,人進出巷道時必須沿著牆根走。雖然千小心萬注意,等到走出巷子,鞋襪褲腳上還是沾滿了泥漿。如果有一輛車從巷道里駛過,司機要是開得快一點,飛濺的泥水讓路邊行人防不勝防。
沒有路燈,沒有垃圾台(桶)、沒有排水設施、沒有水廁、沒有水泥路……十幾年前的興合莊,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幾乎為零。
時光到了2015年,隨著莊裡主幹道全部硬化,興合莊人出行難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改善。這幾年,社區、辦事處每年都向上爭取,正在逐步硬化莊裡的小巷。上個月,老馬家門口的小巷終於硬化了。通車第一天,他特意把皮鞋擦得鋥亮,騎著摩托車進城浪了一圈。
社區幹部潘小文告訴記者,這些年隨著政府投入改造力度的加大,基礎服務設施的逐步完善,社區的環境衛生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觀。以前興合莊公共廁所多是旱廁,「如廁難」也是長期困擾居民的一個大問題。今年,社區啟動了旱廁改造,年內就有兩座水廁可以投入使用。
溝里隨處可見這樣帶窯洞的院落。
興合莊,「興旺和合」之意,名稱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有當地居民認為,興合莊之名誕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一條扁擔兩隻筐,攜兒帶女到平涼」,這句順口溜是部分興合莊人耳熟能詳的歷史記憶。據《平涼市志》記載,興合莊居民多為抗日戰爭時期從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一帶逃難而來的部分回族後裔。其中,來自河南孟縣桑坡村「丁、白、張」三姓尤為眾多,他們初居城南景家溝,後從景家溝遷於興合莊、紅照壁溝一帶定居。縱觀興合莊的地名、坊名中的「豫隴」「中州」等名稱,便是這些背井離鄉的移民後代對故土的一種懷念。出門說平涼話,回家說河南話,是河南移民家庭一個顯著特徵。
據興合莊社區黨支部書記甘麗介紹,社區位於中心城區東南部,轄區面積1.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53戶8210人,流動人口3461人,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87.8%,轄區內流動人口多、民族人口多、下崗失業人員多、貧困人口多,屬於典型的民族聚集地、城鄉結合部。
從地名上來區別,興合莊只代表興合莊。但如今的興合莊社區範圍較大,它包括紅照壁溝、豫隴溝、漢人溝、童家山、水橋溝等區域。用興合莊人的話說:這裡遍地都是溝。
熱炕,依然是興合莊部分居民的生活標配。
曾幾何時,興合莊與南台一樣,這裡不但是平涼手工業、餐飲服務業、皮毛加工販運業的集聚地,也是改革開放先行者的誕生地。
解放前後,在西北享有盛譽的平涼羊皮襖,大多出自興合莊鞣革師傅之手。羊皮襖是平涼傳統特產,是「平涼三寶」(百合、山藥、皮毛)之一。皮襖製品可分為兩種,一是以老綿羊皮製成,毛長皮厚,堅固耐寒。二是羔皮製品,皮白而細長,毛端天然圈卷三至五環,美觀輕暖。其中,在全國享有盛名的註銷產品主要有灘二毛皮、西路黑灘皮、各類羔皮、沙毛皮、山綿羊皮等。其中灘二毛皮,毛長過寸,白如玉,暖勝棉,有「九道灣」、「蘿蔔絲」的美稱,花紋翻滾,輕盈美觀,西路黑猾皮則花紋緊密,色澤光亮,素雅大方,是翻毛料的理想裘皮。
改革開放初期,興合莊作為平涼第一批自由貿易者的誕生地,曾經走出過許多「萬元戶」和「百萬千萬元戶」。據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平涼城區雲集的皮毛商行中,隨處可見興合莊人的身影。那個時期,平涼皮毛市場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皮毛集散地。
後來,隨著平涼皮毛市場的逐漸蕭條,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皮毛商人,有些成功轉型從事酒店、餐飲等行業,生意依舊做得風生水起。有些則退出了商場,回到興合莊的小院之中頤養天年。
當然,興合莊不光出皮毛商人,也出過省部級官員、大學教授。現在的興合莊年輕一代,更注重教育,更看重文化素養,從事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他們不再像父輩那樣把自己當作「外來戶」,而是徹底融入了這座城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平涼人。
興合莊的紅照壁溝。
站在興合莊的制高點藥山上俯瞰,映入眼帘的興合莊被高樓大廈所包圍。這處原先的城市高地,如今變成了一片窪地。
伴隨著城市開發浪潮的衝擊,興合莊人也開始不甘寂寞。他們期盼自己也能像團結巷、土壩村、柳湖村、涇灘村一樣,拆掉自家的老院子,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拆遷不僅僅意味著居住條件的改善,也意味著生活質量全方位的一次大飛躍。
然而,和南台一樣,出於主客觀因素的考量,很多開發商明知道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興合莊、南台是一塊值得開發的黃金地段,但他們還是繞過了這片「風水寶地」,把開發的觸角伸向了更偏遠的東西郊。理由只有一個:東西郊地廣人稀,開發成本低。
此外,興合莊、南台之所以遲遲沒有列入開發改造規劃,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開發商都認為:「拆遷難度很大!」
這種畏難情緒的根源,既有外界長期以來對興合莊、南台人的刻板認知,更有多年來當地個別居民的言行給人留下的「負面影響」。
對於何時才能開發改造的問題,興合莊的年輕人更為關注。32歲的李豫隴,是一名河南籍移民的後代,土生土長的興合莊人。在他看來,興合莊雖然一直在變化,但很多短板是沒法補齊的,如道路狹窄,車輛、行人進出不便。這裡不通暖氣,現在講環保,不讓居民燒煤取暖,買潔凈煤價格高、熱量低,很多居民家冬季取暖比較作難。
興合莊之水橋溝。
他認為,中心城區現在能算得上「黃金地段」的地方已經不多了,興合莊、南台緊挨著平涼最繁華的商業圈新民路,也算是城市的核心區域之一,現在開發商之所以繞過這裡搞開發,是因為城市周邊還有土地可拿,再過幾年,等這些地都開發完了,他們勢必會回過頭來這裡搞開發,這是大勢所趨,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至於外界傳說的「難拆遷」之類的話,根本不算啥大問題。試問,全國各地或者就平涼來說,哪一個棚戶區的改造拆遷就很容易?「釘子戶」、「難纏人」到處都有,不可能家家戶戶都是「釘子戶」、「難纏人」。
相對於年輕人的渴盼拆遷,興合莊的老年人並不那麼著急。在他們看來,住在小院子的感覺,遠比住在樓房裡舒坦。院子裡可以養花種菜,可以曬太陽、乘陰涼、看星星,娃娃還可以奔跑玩耍,鄰里之間互相走動,聚在巷道里拉家常,熱鬧有人情味,住在樓房這些都辦不到。所以,他們更喜歡有天有地有自由活動空間的小院子。
其實,在興合莊社區範圍內,也有幾個商住小區。據潘小文介紹,有南苑小區11棟樓523戶,外貿小區4棟樓316戶,技校家屬院2棟48戶,飛龍庭院小區8棟樓420戶,星安小區4棟283戶,勝利花園小區4棟110戶,加起來差不多住了1500多戶人。也就是說,社區里有一半的人是住在樓房裡。這其中,飛龍庭院小區是建在興合莊內的一個商住小區,其他小區都是建在興合莊的外圍區域,且小區規模都不大。
關於興合莊的未來,政府有規劃藍圖,每個興合莊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最近,甘麗正在著手籌建「社史館」,計劃搜集展出一些與興合莊有關的老照片、老物件,講述興合莊的故事,記錄興合莊的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