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拉動消費這麼難?
各地搞了一輪又一輪的消費刺激,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意義?
真正的專家開口了,不能再發消費券,要直接給老百姓發現金。
這一招才是真正的大招,也只有這一招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又差不多到年底了,又是傳統的消費旺季,但是,很多地方都不得不花盡心思想辦法搞消費刺激。
沒有消費刺激,老百姓很有可能幹脆就不消費。但是有消費刺激,對於整體消費真的有幫助嗎?
每一次地方政府發放了消費券之後,都會有一系列的數據表明,在刺激之下消費漲起來了。
但實際上,我們看一看全年度的數據就發現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並不高。既然消費刺激有效,為什麼這個數據上無法反映呢?
這說明發放消費券,只是讓大家把消費集中到了這個時間段而已。消費刺激之前消費低迷,刺激之後消費同樣低迷,所以才出現了全年下來,全國下來消費總量並沒有大幅度的增加。
這也是管清友提出的建議中重點提及的,要給老百姓發現金,不要發消費券,反而可以考慮用特別國債的方式。
他的這一建議是近兩日在企業高峰年會上接受專訪時提出的,看來他的這一個建議,真正的找准了發力點。
不過也有人說,發錢也沒用,因為在這之前已經花了很多錢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確實,近年來,我國經歷了大規模的貨幣增發,其中今年的M2總量更是增加了22萬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樣的貨幣增發並未能有效刺激消費。
關鍵的原因在於這些資金並沒有真正落到普通消費者的手中。雖然貨幣增發的初衷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提振消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資金流向卻主要集中在特定領域,比如錢都存在銀行了。
而且還不是存在老百姓手中,因為上一個月的金融數據表明住戶部門的存款下降了,但是整體的人民幣存款增加了。
說明錢存在銀行,卻是存在企業單位等非個人的帳戶上。
這導致了資金與消費者之間的脫節,普通人很難從中獲得實質性的收益。
此外,儘管貨幣增發量較大,但金融機構的貸款政策嚴格以及信貸市場的不暢也限制了資金的流動。金融機構更傾向於將資金投放到相對安全和穩定的領域,這導致了普通消費者難以獲得低成本的貸款,限制了他們的消費能力。
老百姓要貸款沒問題,申請房貸吧,肯定能批。但問題是現在老百姓不願意背負房貸了。
這就是矛盾。
而對於向老百姓發放現金,有專家擔心可能導致通貨膨脹,認為市場供應的錢增多了,物價也會上漲。這是另一個常見的誤區。
然而,我們應該正視當前的經濟形勢,尤其是連續兩個月的CPI已經出現負值了。
通常情況下,通貨膨脹是由貨幣供應過多引起的。然而,當前我國面臨的挑戰是通縮,這可能導致消費者心理預期的惡化,進一步抑制消費和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向老百姓發放現金可以起到雙重效果。
首先,增加個人收入,提高消費能力。老百姓手中的錢多了,他們更有可能增加消費支出,推動經濟復甦。
其次,這也有助於避免通縮。當市場需求不足時,企業為了促銷可能不得不降低價格,導致物價下跌。然而,通過增加個人收入,可以提高消費者需求,使企業能夠維持合理的價格水平。
所以,當管清友提出直接發錢的建議時,我們不應該太多的質疑,而是應該儘快的將這一個建議變成行動。
PS:既然看到了這裡,請您給本文「點贊」,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95c1ad428caac633b31092315dbf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