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趁口罩放鬆回家看父母的同學不少。多年沒有聚會了,縣城小老闆同學組織了一次同學聚會。就連在北京上海廣州工作的同學都參加了,在當地做公務員的幾位同學卻以各種藉口婉拒了。
許多同學在飯桌上抱怨他們擺架子、耍大牌,大家認為:中學時代的青蔥友誼是最純真的,同學聚會怎麼能不來呢?其實,很多同學誤解了體系內的同學。體系內職場也是江湖,各種顧慮比體系外的江湖要多一些,主要有這幾種原因,看看你身邊的同學是否符合?
【1】紀律要求。
一種是明文規定,一種是「潛規則」。同學之間要搞「清親」關係而不能搞小群體交往,尤其是在戴口罩的時期,體系外的人可以搞聚餐,體系內的人就不行,出了任何差錯,都是吃不了兜著走的。另外,有些部門的敏感崗位人員,原則上是不能參加老鄉聚會、同學聚會、培訓班聚會的,大家都懂這些潛規則,雖然也沒啥大事,但大家都會主動避嫌。
【2】防禦心理。
現在的飯局不是那麼「好吃」的嗎?躲在郊區的農家樂,人家說你是搞小團體;到高檔酒店,人家說你出入高消費場所;喝瓶好酒被發到朋友圈,出現負面輿情就廢了;飯局之上,各色人等都有,不知道有沒有「好心人」辦點「好事」,就夠人喝一壺的。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也不饞那杯酒,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3】減負心理。
青蔥歲月之後,同學步入社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同學畢業幾年,自然而然會分層,各有各的利益圈層,同學聚會難免不摻雜利益關係。沒有利益的同學關係變成了利益關係,交心的同學其實也沒有幾個,這種大呼隆式的同學聚會,除了胡吃海喝、吹牛炫耀之外,真正能增進友情的情況並不多。剛開始參加,確實感到新鮮,再參加一兩次,確實感到心累。與其心累,不如精簡。
【4】觀念變化。
現在的基層公務員其實過得挺憋屈的,收入不高,約束不少,成就感不高,壓力可不小,忙得也都是一些「一畝三分地」的具體事物。在大城市裡工作的同學,天天抱怨房價高,羨慕老家同學的「歲月靜好」,其實大家都明白,互相已經不能交叉融入了。小地方的公務員的觀念開始轉變,安安靜靜地工作,踏踏實實過自己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就是幸福!所以,不願意參加聚會,精簡社交,安心過自己的日子,也挺好的。
【5】逃避請託。
家鄉公務人員不論混得好壞,多少都有一點「權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小地方,沒有熟人不好辦事。就算你去了外國,你的家人還在縣城,難免用得上「當地同學」。《奇葩說》曾問道:混得很差的人要不要參加同學會?有的名人說道:如果同學聚會裡有婦產科主任、小學班主任、所長、校長,爬你都要爬著,你想像不到有多大用處。這句話對當地有點職位的同學來說,如同噩夢。為了躲避人情債,不參加同學聚會才是明智的。
【6】真的錢少。
除了江浙滬深等局部地區的公務員收入高,其他的地區未必都有這麼好的待遇。大多數地區的公務員收入並不是很高,月薪幾千是常態,上萬是少數。主要的優勢是職業穩定、福利較好、保障優良,到手的工資並不高,手裡的現錢不多,捨不得拿出來組織聚會。有些同學認為,當地公務員搞應酬能公款,所以,經常攛掇他們搞聚會,他們既要面子也要里子,乾脆以「工作忙、有紀律」等理由婉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