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這9個部位別亂碰!很脆弱,做不對當心有危險!

2023-11-17     京媽說

原標題:新生兒這9個部位別亂碰!很脆弱,做不對當心有危險!

新生兒寶寶出生後,嬌小的一團,有些新手爸媽甚至都不敢抱寶寶,生怕抱的不合適,弄疼或弄傷寶寶。

其實,新生寶寶倒也沒我們想的那麼脆弱,只要把需要注意的方面、需要細緻呵護的部位都養護好,就不用太擔心。

新生寶寶哪些部位需要細緻呵護、格外注意 呢?這篇文章京媽就做了詳細總結,新手爸媽一定要好好看看,以後照顧寶寶時就知道哪裡需要避坑,不容易做錯了。

1. 臍帶殘端

京媽提醒:不能揪拽

正確做法:正確消毒+保持臍部乾燥,讓殘端自然脫落。

寶寶出生後,和母體連接的臍帶會被剪斷,連著寶寶肚臍的一端會形成一個「臍帶殘端」,一般在出生後7-15天殘端脫落,形成肚臍。

因此這段時間要做好臍部消毒和護理,並保持臍周皮膚乾燥,等待殘端自然脫落。

切不可因揪掉、拽掉,也不可不重視日常消毒,護理不當很有可能發生感染,影響寶寶健康。

2. 囟門

京媽提醒:不能碰撞

正確做法:平時要做好清潔和保護,還要多注意觀察,如果寶寶有嚴重哭鬧、噁心、嘔吐等表現,要早點看醫生。

寶寶出生時,頭上有兩個凸陷、軟軟的地方,尤其前面的那個,有時肉眼都能看到在跳動,這叫做「囟門」,作為「晴雨表」反映寶寶大腦和智商發育情況。

不過囟門不會一直這樣,而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閉合,如過早過晚閉合都可能是異常信號。

前囟門:約在1-1.5歲時閉合
後囟門:寶寶出生2個月左右閉合

而囟門作為頭部最薄弱的部位,骨骼和組織都還沒發育成熟,若遇劇烈碰撞可能導致嚴重損傷和顱內感染。

所以,寶寶的囟門,一定不能用力按壓或是被外力碰撞。

3. 小手

京媽提醒:不能硬掰

正確做法:耐心等待,但若3個月後還緊握雙拳,則可能是異常表現,最好帶娃看醫生做檢查

剛出生不久的小寶寶,總是喜歡「握拳」,有些家長會故意幫寶寶把小手掰開。

錯了錯了!這是一種新生兒特有的神經反射,和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全有關;一般到3個月左右寶寶小手就逐漸伸展了。

若家長強行伸直寶寶小手,輕者讓寶寶感覺不舒服,重則導致肌肉拉上,甚至骨折或脫臼。

4. 小臉

京媽提醒:不能親

正確做法:可以親親寶寶的小手、小腳丫

不少家人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小寶貝,真是控制不住的喜歡,總忍不住想親親寶貝。

不過,千萬不要親寶寶的嘴巴和小臉!

一來新生寶寶腮腺缺乏肌張力,頻繁親可能會讓肌張力降低,出現流口水;

二來大人親寶寶,可能將細菌、病毒等傳染給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的小寶寶。

5. 頭髮

京媽提醒:不能剃光頭

正確做法:頭髮過長可以剪短些,不長可以不剪,不可盲信「滿月剃光頭可以讓頭髮長更好」

有些地方就是有「滿月剃頭」的講究,但其實寶寶頭髮長得好不好,和遺傳有很大關係,和後天的營養及護理也有關係。

「剃光頭」非但不能讓頭髮長更好,反而貼著頭皮剃頭可能損傷寶寶毛囊組織、增加細菌感染幾率,危害健康也影響長頭髮。

6. 鼻子

京媽提醒:不能捏

正確做法:順其自然就好

有地方也有「捏鼻樑」的做法,為了讓寶寶的鼻子高挺,看上去更好看。

其實鼻樑高低和遺傳有關,若爸媽是扁塌鼻型,就算給寶寶再捏,也不會變得高挺;反而會因為操作不當,讓寶寶出現對眼,損傷鼻腔,甚至誘發中耳炎。

7. 眼睫毛

京媽提醒:不能剪

正確做法:只要不影響寶寶健康就順其自然

有的地方講究「給寶寶剪眼睫毛可以讓睫毛長得更長更濃密更好看」。

這樣的說法,當然沒有道理,可別因為盲目因為嘗試這樣的做法而不小心傷害到寶寶眼睛或眼睛周圍皮膚。

8. 頭垢

京媽提醒:不能摳

正確做法:可以用嬰兒潤膚霜/沐浴露,或溫熱毛巾,先浸潤頭垢,然後洗澡時輕輕的一點點洗掉,一次洗不幹凈就多洗幾次。

出生後,有的寶寶頭上有一層看上去髒髒的頭垢,有強迫症的媽媽會忍不住用指甲一點點摳下來。

千萬別摳!這層頭垢對寶寶頭皮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就算想弄下來,也要方法正確,萬一不小心摳破頭皮,可能造成感染,甚至引發嚴重的後果。

9. 睡頭型

京媽提醒:不能枕枕頭

正確做法:平躺,讓後腦勺和背部處於同一水平

正常成人的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但新生兒寶寶脊柱還不具有生理彎曲,並且肩頸部的肌肉也還沒得到鍛鍊,力量不足,不足以支撐頭部。

而有些家長為了給寶寶「睡頭型」,會給寶寶枕枕頭,這樣不僅加重溢奶吐奶,還影響脊柱健康,嚴重時還可能讓頸椎出問題。

雖然照顧剛出生的小寶寶,大多是喂養和護理方面的問題,但很多細節都需要很重視,萬一忽視或做錯都可能坑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7414ee4675f0219eaca087df7fc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