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籃憾負:有吐槽聲,更有久違的關注

2019-09-04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鋪天蓋地的罵聲成就了輿論的狂歡,但這樣的熱度,是不是也在證明,籃球在中國的關注度變高了?

2019男籃世界盃小組賽A組:中國76-79波蘭。視覺中國 圖

作者 |陳禹潛

9月2日晚,世界盃小組賽中國對陣波蘭中國隊以76-79憾負,而就在比賽結束的哨聲吹響前十分鐘,在第四節的最後一分鐘之前,中國隊似乎已經將勝利裝進了口袋。

此前一整場比賽,中國隊大多處於壓制波蘭的狀態,整個上半場中國對在面臨不利判罰的時候仍然打出了流暢的傳切配合,良好的投籃手感與熟稔的牛角戰術一度領先波蘭兩位數的分數。到了第四節,中國隊已經打光了所有的子彈,郭艾倫提前五犯罰下,翟曉川作為肩負重任的鋒線拚命了一整場,受傷下場。而易建聯屢屢命中關鍵投籃,老將最後一屆世界盃,打出了MVP級別的表現。

但最後一分鐘,這是黑色的一分鐘。最後時刻,中國隊領先波蘭三分,球權歸屬波蘭,教練員李楠指導決定不賭對手的三分手感,採取提前犯規戰術,進入罰球大戰,以此來掌控最後一攻,將比賽穩穩收入囊中。但誰也沒想到,隨著波蘭選手將罰球穩穩罰進,中國隊中鋒周琦連著兩個"歷史級別"的邊線球發球失誤,被波蘭搶斷,比賽被拖入加時賽。最終筋疲力盡的中國隊在加時賽中丟掉了比賽。

輸了比賽,懂球的球迷乃至不懂球的網友拚命的向男籃教練李楠和首發中鋒周琦輸出垃圾話,認為正是他們的關鍵錯誤判斷和不可饒恕的失誤,讓中國男籃的小組出線成為了懸疑,鋪天蓋地的罵聲成就了輿論的狂歡,各大社交軟體的熱搜頭條都是關於男籃的事情。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這樣的賽後熱度,是不是也在證明,籃球在中國的關注度確實是變高了?

在這場比賽還沒有輸之前,李晨在中國男籃場邊觀戰的視頻就已經在網絡發酵,此前對陣象牙海岸的比賽中,也有李易峰、白敬亭等熱愛籃球的明星在場邊觀戰的鏡頭,並數次登上熱搜。而在這一次中國隊輸球之後,更可以發現在公共輿論的場域裡,無論是跟隨大流痛罵球員,還是維護國家隊的拼搏精神,參與籃球話題討論的女生越來越多,一切都在表明,籃球的商業價值好像在往各個領域拓展。

而姚明當選籃協主席之後,所有的改革都圍繞著兩個思維,其一,做好做大聯賽,吸引眼球,提升籃球這項運動在中國的商業價值和關注度;其二,推廣籃球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主打"小籃球"。而現在中國隊的比賽在網際網路的領域裡前所未有的受關注,這樣的關注度的紅利,已經能夠反哺籃球運動本身的發展,這正是姚明籃球戰略的成功。

在5月份召開的"2019五棵松籃球發展論壇"上,姚明曾說:"和娛樂圈的互動這種思維模式我們需要借鑑,幫助我們把自己的圈子擴得更大些,使我們的粉絲群參與者變得越來越多。"他的思路無疑是正確的,關注度就意味著流量和投資,大量投資、注意力湧入籃球領域,無疑會讓運動本身極大受益。

過去的兩年,諸如《這就是灌籃》《我要打籃球》《籃板青春》之類的籃球綜藝,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擁有高關注度的籃球運動員也是一個接著一個。譬如郭艾倫就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流量明星"球員,其意義與姚明完全不同,除了郭艾倫作為中國第一後衛出色的賽場發揮,其幽默逗趣的性子、熱愛搞怪的行為也是他"吸粉"無數的理由。

籃球運動員明星化,並不是對籃球的褻瀆,這恰恰可以證明此時正是籃球的"商業元年",沒有故事的籃球一文不值,沒有娛樂的籃球也不值錢,雖然這一場小組賽中國隊輸球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前幾年的籃球改革是失敗的。

最後,下一場世界盃出線生死之戰,祝福男籃絕爭一線,凱旋,但更重要的是祝福我們的籃球改革也能大獲全勝。

※ 編輯|沈彬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3A4_WwBJleJMoPMq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