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越南送電,背後的原因,看懂的人不多

2023-06-13     王新喜

原標題:中國給越南送電,背後的原因,看懂的人不多

文/王新喜

中國時隔七年重啟給越南送電這個事情,引發了很多討論,目前在不少人看來,自己國家有時候也缺電,為什麼要給越南送電?尤其在不少人看來,印度,越南都是要打壓製造業轉移的對象。他們沒電,正好拖慢他們的產業轉移,限制它的製造業規模,給自己爭取時間。讓那些大廠都回到中國投資建廠不好嗎?

其實持有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只能說格局少了。中國給越南送電,背後的原因,看懂的人不多。

這次越南缺電,讓越南很多製造業大廠受到影響。根據報道,包括三星、鴻海富士康、松下、立訊精密、瑞聲科技、歌爾聲學等數十家企業恐被迫停產,波及 1.1 萬家以上的公司。《華爾街日報》消息,鴻海和立訊精密等蘋果公司供應商的部分生產工廠都收到當地電力公司的要求,讓它們考慮輪流停電,或者至少在高峰時期減少用電。

中國為何要給越南送電?

首先,送電是賺錢的,是經濟行為,是互利共贏的貿易

中國時隔7年重啟給越南送電,這裡所謂的「重啟」,是廣西送電越南重啟了,但我國對越南送電,其實雲南省才是主力,雲南除了自己缺電的時候偶爾停1天兩天,其他時候從來沒停過。

而電力資源是不能儲存的。電不能儲存,豐電期發的電不可能存到缺電的時候用。那麼既然電不能儲存,我們當下不缺電,送出去的電,是要賺錢的。根據報道,在5月23日,廣西與越南簽署了110千伏深溝至芒街聯網工程購售電協議,廣西的電力是屬於南方電網管。此次重啟送電是時隔7年以來首次恢復,為越南北部發展提供綠色穩定的電力供應。

簡單來說,廣西賣越南電是賺錢的,是一種經濟行為,是互利共贏的。資源跨境優化配置,還有利於增強市場活力,這一點大家都受益。

越南製造是中國製造的延伸,共贏大於取代

那麼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越南與中國在製造業上是有競爭關係的,近年來不少製造業大廠從中國搬遷到了越南,在不少人看來,越南缺電無法解決的話,那些製造業大廠不就被迫搬回中國了?

這種思維,其實就是與美國類似的產業封鎖思維。事實上,中國對越南送電,本質是追求彼此的共贏價值。而越南與中國的合作共贏遠大於互相取代。

所謂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其實明眼人都清楚,無論是工業規模、產業鏈完善程度以及製造業人口、土地資源,越南的實力與中國的實力對比擺在那裡。

越南沒有全產業鏈齊全的工業格局,越南的原材料,大部分需要從中國進口,物流更不在一個維度,它需要從中國進口各種設備,組裝產品,中國工廠搬過去,不與產業鏈轉移畫等號,越南其實更像是中國產業鏈的延伸。

如前所述,他們的原材料,大部分需要向中國進口,配套零部件一大半要從中國進口,而且不少企業還就是中資,越南產業真停工了我們的配套企業也要受很大影響。其次,在越南的很多中資企業,包括歌爾聲學、瑞聲科技以及立訊精密等,都因缺電受到了影響。

目前國內不少廠也搬過去越南,也不是壞事。比如從膜材廠來看,越南實際上的核心優勢是它自身有資源產出,排放標準低,所以國內不少膜材廠在越南可以省下污水處理的錢,這些去越南開公司的膜材廠,並非單純賺取勞動力差價。因為光伏是膜材消耗大戶,越南的電力值錢,許多膜材廠實則為電力產業鏈的關鍵一環。

送電與賣晶片是同理,電力輸送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加深周邊對中國依賴

從越南的國情來看,越南有大量的超優質煤礦資源,但是它的上游水資源——越南境內三條主要河流,發源地都不在越南。因此,越南常常會缺工業用水。這種模式導致了越南沒辦法大規模發展火電和水電,達到一定規模後,就得轉光伏電力的模式。而光電需要儲能。

不論是工業用水,光伏板還是電池,都得依靠中國。在國內,光伏電只能賣到3毛錢,越南可以賣到5毛5甚至8毛。光伏電近距離輸電,輸配費很少。

而越南對中國的電力依賴不是壞事,即使是現在冗餘這麼大的情況下,去年也有局部限電的情況,大距離穩定輸出電力,有幾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工業生產離不開穩定的電力和水供應,越南不缺水,真缺電,未來越南靠自己很難解決,投入巨額資金能否收回成本,運行中維持收支平衡的可行性也難以評估。其實,中國對越南送電跟晶片一個道理。

電力其實是制約製造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有在越南製造業大廠的內部人士透露,他們公司高層在評估遷廠什麼問題都評估到了就是沒有想到會缺電,但如果自建火電廠結果發現問題更多了。越南有煤但是不豐富,而且新的廠址不靠近河道和港口,煤的運輸成本很大,而且基建道路有問題;如果再另選廠址,成本直接翻倍都不止。如果不找中國建,找歐洲成本與時間同樣是幾倍不止。

因此,從產業來看,越南缺電就需要買中國的基建服務,包括建一些中國電廠,我們不僅幫助越南解決了供電問題,還解決了國內企業產能過剩以及工人失業、企業盈利並擴大國外市場等一系列問題。

而除了越南之外,很多東南亞國家,在電力這個制約上更為顯著。以菲律賓為例,電力供應短缺和電價高昂等問題長期制約該國製造業發展。在工業上,中國電力資源對周邊國家的幫扶,周邊國家對中國電力輸出的依賴,於中國是一種巨大的經濟紅利,中國也彰顯了自己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附,這是東南亞會逐漸看清的現實。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過去幫助周邊國家工業化,是一盤大棋

中國有14億人,美國是3.3億。中國如果要達到接近美國一樣的人均收入與GDP,光依賴國內不行,還得打開外部市場,那麼外部市場尤其是周邊國家的的人均消費能力是依賴工業化的。

中國需要培養其他國家的工業能力,讓他們也富裕起來,這樣才有消費能力,才有能力消化我們的工業產能。

從中國近年來的做法來看,不斷向周邊國家輸出高鐵,基建,公路,水電站,光電風電。大量的工業機電產品平價出售,即消化了自己的工業化能力,賺了錢,又幫助一個個國家工業化,而周邊國家對中國的依賴越深,才會形成互惠共贏的格局,形成利益共同體。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國家的貿易創新高。

簡單來說,無論是中越關係,還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其實比大家想的好很多,比如說,隨著未來海上風電平台發展,以後海上的風電可能會直接存儲在固態電凝膠電池裡面。然後模塊化給周邊的純電貨輪使用。這種周邊對中國依賴的模式會加強中國亞洲的製造業中心地位。

打造新型的產業鏈上下游,對自由開放貿易原則的堅守

中國和越南在產業鏈上,合作遠大於衝突。業內知道,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就會不可避免地會進行低端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製造業轉移。在未來的產業升級道路上,越南是負責承接產業鏈下游的自己人。既然越來正在承接中國的低端產業鏈,那麼幫助越南恢復供電、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本質上就是幫助中國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升級,打好基礎。

簡言之,越南要發展製造業,方方面面的壓力都很大,向我們買電來應對缺電的問題只是其中一環,隨著各種合作深入,也會帶動一系列配套、工業設施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合作的過程中,把市場做大不會影響中國,反而會帶動中國市場,形成亞洲製造業新型的上下游關係。

這其實恰恰是告訴東協各國,中國製造業與產業的強大,能幫助周邊國家做強,對周邊國家也是一種利好。

而大國責任角度來看,鄰國有難,大國援助,也向全球彰顯了中國的經濟外貿自信以及對開放、共贏、合作、自由雙邊貿易原則的堅守。

而這種不搞對抗、不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對自由、開放貿易的堅守,其實在今天全球自由貿易遭遇單邊封鎖挑戰的當下,尤為顯得難能可貴,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的誠意和基建實力。

這昭示著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開放供應鏈,正在構建一種新的格局與新的穩定、開放貿易的可能性,而中國的邏輯不是誰更需要誰,誰得到的好處更多,而是攜手發展經濟,共同把蛋糕做大,以讓更多的國家和民眾有蛋糕吃。這種思維,在當下全球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對全球資本與供應鏈體系,都有重要的啟發價值與意義。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2bc5d38577b080ca7844e1d655f23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