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大高速塌方,多方分析,天災還是人禍

2024-05-05     王新喜

原標題:梅大高速塌方,多方分析,天災還是人禍

梅大高速遇難人數達到48人,引發的輿論反思還在持續。一位貨車司機因為橫過車身擋住去路挽救了後面更多的傷亡。這位司機名叫王向楠,是一名退伍軍人。讓許多人逃過一劫的司機王向楠,近日陸續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與獎勵。

梅大高速公路於2010年1月11日動工建設,2014年12月31日竣工運營,線路全長61.2千米,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它的建成使得梅州市區至廈門車程縮短至約3小時,至漳州縮短至約2.5小時。

事故發生後,多位目擊者曬出現場的視頻,一位目擊者表示當時自己車子經過的時候,路面只是開裂,或者有一些小坑。等到自己開過去後,後面的車全部掉進了四五米的大坑。照片中,小車跌落深坑,現場起火,爆炸聲不斷,場面十分混亂。

在這次事故中,貨車司機夫婦發現前面有個大姐說道路塌陷起火,於是趕緊打雙閃掉頭堵路,擺手攔住後車, 避免了更大悲劇的發生。「我那個冷藏車橫著比路寬,車長12.5米在那停著,所有車都過不去了,我就攔截他們,說前面橋塌了,別再往前走了。」貨車司機王先生表示。

梅大高速塌方,多方專業人士分析——

這場高速塌方災難事故,直接原因在於近期當地出現連續降雨,梅大高速沿途地勢陡峻、地勢複雜,多為山嶺重丘地帶,溝壑密布、事發地段一側傍山,在當時修建期間就多次發生過冒頂、塌方、透水等高風險情況。

雨水沖刷會帶頭表面的土體,進入縫隙產生水壓力,推動滑坡體向下滑。

事故之前,當地已經下了將近一個月的雨,路基夯土經過雨水長時間浸泡,已經被泡軟了,降雨通過對土壤的軟化、侵蝕、增加孔隙水壓力和降低有效應力等作用,可以顯著降低地基的承載力,從而可能導致路面坍塌。

這次塌方,有很多專家與業內人士的發聲一致認為——

這次事故,不能把反覆的事故都歸結為降水,首先是在連續下了一個多月雨,又曾有多次塌方的先例來看,監測與預警並不到位。畢竟,梅大高速公路為當時粵省山區高速公路中最高的,施工期間多次出現冒頂、塌方、透水等高風險情況。

「這樣的滑坡,前期一般都有明顯的現象,可以對潛在的滑坡區域進行預判,一些衛星檢測監測手段也可以反饋到安全中心,進行預警,再決定是否對高速公司進行封閉。」有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該地區在事故發生之前,氣象部門曾提醒這種強降雨是造成路面塌陷的一個因素,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極高。但這些前期的預警,也被忽略了。

也有專業人士認為是「路基不實和墊土方法不行,存在設計問題」,「從塌陷截面的照片上看,薄薄的路面下方全是土,幾乎看不到石料。「這種陡坡路段怎麼連鋼筋都沒有,當年佛開高速在平地都鋪鋼筋。」有網友表示,這種確實結構很容易因為降雨過多,導致山體滑坡。

這種軟基路段邊坡是需要打樁的,灌了混凝土鋼架結構的路面可以有效防塌方防震,不過,這樣價格就不菲了。」有業內人士質疑。

還有疑似基建專業人士表示:「該路段屬於明顯的高填方路段。存在設計問題——坡腳應設抗滑樁或抗滑擋土牆、回填土質應用石質土或石灰土同時加土工格柵用以加固並增強填土的整體性。施工單位是否嚴格按照規範及設計圖施工那就要問五方責任主體了。」

「看現場高砌坡,設計應有重力式混凝土擋土牆防止滑坡,但現場設計沒有土擋土牆支撐,是設計層面的失誤,需要從勘察、設計、質檢、業主方、造價諮詢、監理與施工單位進行排查,就能了解該路段的工程質量。」

而本次發生塌方的廣東梅大高速在2023年也因暴雨發生過塌方,當時廣東經視、珠江新聞都進行過報道,據當時的交通管制公告顯示:經現場踏勘發現該處地質複雜,坡體失穩,存在數萬方土方傾覆車道的重大安全隱患。

既然去年就已經發生過一次塌方,在今年如此強度的降雨之下,有沒有盡到維護保養的職責?

考慮到強降雨之後,就是五一長期的超大車流量,如果對原有塌方的路段排水系統的阻塞以及路面出現的裂縫做提前的排查,基於去年塌方的事故經驗,及時維修養護,或許就能避免這次悲劇的發生。

因此,這次事故,我們或許不能完全歸結為天災,其中的人禍因素(道路設計、勘察設計、建設施工、運維管理)等因素不能小覷。是天災還是人禍,其中占比各有多少,我們還是靜待後續的調查結果。

梅大高速塌方事故,給所有車主的安全警示

對於這次事件給我們的警示意義,就是高速開車要有預防性駕駛習慣,不要高速扎堆,拉開車距、養成安全駕駛習慣非常關鍵。

從時間點來看,五一放假時間,高速是全年車流的高峰期,車流量大、速度受影響、夜間行車,又有司機疲勞駕駛的因素,否則如果前面有車掉下,在緊盯路況與保持車距的情況下,後面的車應該來得及反應與剎車。

那麼這背後的重要原因或是車流量太大,高速太堵,車距沒有拉開,這導致大量的車擠在塌方前後的路段,前後的車來不及反應,沒有足夠的車距可以避開。

當時有親歷者表示,當時有幾輛車發現前面不對勁下車把自己的車攔了下來,前邊已經有幾輛車掉了下去,有爆炸聲不斷地傳出,第一次感覺離死亡這麼近。

司機的預防性駕駛方面的經驗因素有時候能夠救命,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們知道,由於晚上能見度低,老司機們晚上開車就有這樣一句話,要「燈光照射之處,走灰不走白,見黑就停車。」

就是在晚上開車的時候,要在路面顏色是灰色的地方駕駛車輛,積水路面在燈光照射之下一般在晚上呈現白色,黑色的一般是路面的大坑。尤其是這次塌方路段沒有路燈,那麼車燈照射之處往往是一片斷層式的黑色,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需要降速或緊急剎車或變道。

老司機在高速上開車,會對路況預判並尋求最佳視野,所謂最佳視野即要看的越遠越好,前面一旦有車擋住視野,那麼有條件就儘量變道尋找最佳視野,儘量能夠看清前面200米以上的路況。

當沒有最佳視野,被前方車流或者彎道擋住前方視野,就要減速行駛,這次塌方發生地點,剛好有個轉彎,阻擋了視線,加上高速開車往往是緊閉車窗,對外界的聲音喪失了敏感度,加上晚上的疲勞與警惕性喪失,導致了部分車主沒有做到很好的預判。好在有好心的逆行者不顧安危,回跑幾百米招手攔車,阻止了更大的悲劇發生。

這也提醒車主開車尤其是跑高速,在節假日出行,需要有預防性駕駛習慣,不要扎堆,保持車距、尋求最佳視野,也需要提前對經過的高速路況與天氣情況有個基本的了解與把握。而地圖廠商其實也需要在這方面做好優化,對於曾經出現過塌方的路段,要有更早的提示,提前提醒司機注意。

對於這次塌方事故,按照現場車輛殘骸,車輛幾乎滿員,這意味著有些家庭遭遇滅頂式災害,三十個以上死亡的,算特大事故,更何況這次遇難人數達到48人,整個高速系統,一定會有人擔責,該擔責的,一個也跑不了。

此次塌方事故,也一定需要反思。高速道路的維護與修建,需要建立更嚴格的工程監管體系、維護養護體系、有效的監管與應急響應機制。現在國內汽車保有量越來越高,高速開車的安全性幾乎事關每個家庭的安全,這樣的悲劇不能再重演。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6a2242096fd6c68222c497c305f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