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容電阻到汽車零部件,基礎元器件依賴進口,扎心事實背後

2024-01-15     王新喜

原標題:從電容電阻到汽車零部件,基礎元器件依賴進口,扎心事實背後

近期有從事自動化行業的業內人士透露,從一些自動化項目招標書,備品備件清單中小到一個扳手,客戶都要求用日本的品牌,自動化最基本的組成元器件,比如氣缸、電磁閥、電機、減速機、PLC、低壓電氣元件等基本上見不到國產品牌,想想都覺得背後發涼。

從該自動化行業人士所擔憂的情況來看,其實就是基礎元器件被國外壟斷的現實。從自動化元器件到汽車零部件,電動電阻等,錢都被國外賺了,如何破局?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實。

電容電阻依賴日本進口

中國是最大的基礎電子元件市場,一年消耗的電阻和電容,數以萬億計,手機、電腦、家用電器、汽車……消費類電子行業是電容電阻的最大用戶。而最好的消費級電容和電阻,來自日本。

有電容電阻電感領域的基礎元器件從業者表示,我國基礎電子元器件在整個基礎電子元器件市場上話語權仍然很微弱。以被動件電容電阻電感為例,電容主要有鋁電解電容、鉭電容、陶瓷電容和薄膜電容。其中鋁電解國內(大陸)湖南艾華屬於第一梯隊,是全球TOP5的企業。而鉭電容KEMET基美、AVX、京瓷、VISHY威世占比高,國內較少。

陶瓷電容更不用說,村田太誘三星京瓷TDK都是TOP級別的MLCC大廠,無論市占率、技術水準、工藝都遙遙領先。尤其高附加值領域,也就是高階MLCC,國內占比更小。因此,高度依賴從日本進口。

不過在該領域也不能盲目悲觀。

根據電子工程師、瑞迪航科總經理武曄卿的說法是,不能簡單說我們不如別人,在軍用級別,國產電阻電容是能滿足需求的;一些特殊的定製電阻,國內公司也能生產。我們比起日本有差距的,是在消費級的、大批量生產的元件上。」

「所謂高端的電容電阻,最重要的是同一個批次應該儘量一致。日本這方面做得最好,國內企業差距大。」武曄卿說,國內企業相當於什麼菜都會炒,但不保證每次炒出來是一個味兒。

汽車基礎元器件,利潤大頭是國外零配件廠

再看我們引以為豪的新能源車領域,在汽車基礎元器件領域,我們有太多短板。業內透露,很多中國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就是使用一些倒閉虧損燃油車廠的生產線,現在賺錢的依然是零配件廠,利潤大頭依然是國外零配件廠。

我們一個合格的氣囊,一個世界頂級輪胎,一個預緊式安全帶,頂級減震器,也造不出來。比如從減震器來看,優秀的減震器品牌有KYB、薩克斯、蒙諾、肖勒、萬里路、格柏威、佐佐木、博格華納、騰佑和卡迪寶等。沒有中國的。

國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與外商獨資從工藝水平到管理能力,零部件質量上存在差距。

外商獨資的在做一些精尖的,利潤率可觀的部件,例如氣囊,ECU,各類傳感器部件。合資的在做座椅,儀表,增壓器等部件。而國企基本上在承接一些粗大笨的部件,例如傳動軸,齒輪,鑄造殼體等。民企在給部件供應商做零件供應,諸如一些衝壓件,電子元件。

一些高端一點的電動汽車,包括油漆,燈具,剎車系統,輪胎,減震,用的都是國外零部件。我們不是造不出來,而是市場認可度低。

數控工具機美日德稱雄,中國主要進口日本的數控工具機

我們再看數控工具機領域,美國是數控工具機發明國,美國在數控工具機的主機設計、製造和數控系統方面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日本在數控工具機方面,其出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中國自2003年起至今都是世界數控工具機最大的消費國及進口國,但國產的數控工具機大多為中低端產品,高端數控工具機90%依賴進口,其中,日本是主要的進口來源國,大約占三分之一。

再看德國,自60年代開始,德國的西門子公司就開始涉足數控系統,目前,德國公司與日本法那科共同占據高端數控系統市場80%的份額。德國數控工具機的主機配套件,機、電、液、氣、光、刀具、測量、數控系統等各種功能部件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性能上都位居世界先進水平,在全球的占比達到18.9%。

國內數控工具機的差距體現在三方面,其一,精確度、穩定性、可靠性等差距。比如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國外產品連續1500小時沒有故障,國產大約1000小時,相差1/3。

其二,工具機的復合性能差距較大。其三,數控系統的差距。如何彌補這些差距,是當下行業需要思考的。

該反思什麼?

綜上三個領域,其實都體現了製造業的一個短板在於,我們很多領域,很多元器件都能做,但是都做不到頂尖,做不到很高的精度與標準化,在產品質量、可靠性上的差距就出來了。基礎電子元器件起到影響的是四個方面,原材料、設備、工藝、人才,這四個方面需要時間沉澱與打磨,但國內在設備、工藝、人才三個方面都存在短板。

國內製造業存在的一個情況是,製造業大部分工人月工資幾千元,跳槽頻繁,不斷有新工人進來,不斷有工人出去,穩定性不夠,往往導致零部件質量,精度、穩定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最後很多工廠老闆寧肯選擇貴好幾倍的國外品牌的元器件。

支撐製造業的很多高端設備,用的也是國外進口的。

為什麼我們的企業不願意在基礎元器件領域更進一步,做精作深?原因在於,進去製造業的資金有限,利潤有限,這些傳統工業領域的高端設備,持續投資十年二十年還不一定有收益,願意乾的人少,持續投資沒有收益,且還不一定能活下來,還不如直接買。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這可能還是需要時間去培養技術人員,加強校企合作,地方政府也需要進行引導和大資金的投入,幫扶企業提升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為企業搭建良好的成果轉化平台。

其次是對製造業整個行業的重視與人才引進,補上工藝與數據積累的短板,如前所述,在汽車行業,很多元器件我們不是做不出來,而是認可度低,有業內人士談到,我們汽車短板在於工藝和數據數據的積累。舉個例子——座椅上的頭枕調節杆,有一個彎折角度,這個角度在SUV或者是轎車上,到底是多少度合適? 國內供應商能拿出來的數據是很有限的,而大眾系的合作供應商是有這個數據的,從回訪和測試都有大量的數據積累。

因此數據積累與工藝上的差距,本質是在於標準化工藝能力上存在差距,這需要整個行業要有數據化思維,也需要製造業真正向高端化蛻變,成為被社會認可的職業,當製造業工人的待遇、社會地位以及社會保障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當人才大量湧入,當製造業真正成為吃香的行業的時候,製造業可能才會真正強大。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cba8bead0f76d75fc71cfd63cfdc6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