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放寬,為了房子?這次算是豁出去了!這個大城市拼了……

2019-07-30   大灣區房產

昨天(7月29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官網貼出一條轉自「長江日報」的一篇新聞稿件《45歲以下專科即可全家落戶武漢》

文中對大學生落戶政策再次進行調整,即「高等學校專科及以上畢業生(經教育部認證),年齡不滿45周歲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可憑畢業證申請登記為武漢市常住戶口,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均可隨遷落戶」。

看來武漢又人才引進不容樂觀啦,不然經濟發展上來了,按理說資本和人口也隨之而來,為什麼還得靠人才引進上加碼來推進呢?


01

一再放寬,門檻低的不能再低了


這是繼今年7月11日武漢市召開調度會部署今年引才育才「10項重點舉措」,對大學生落戶政策再次進行升級後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那麼這次調整,與之前政策到底存在哪些不同呢,據武漢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稱:

一是「全員」放開。將落戶門檻放寬至專科及以上學歷。同時,年齡均放寬至不滿45周歲,博、碩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二是「全家」解決。大學生落戶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隨遷落戶。三是「全時」辦理。大學生通過「湖北政務服務網」,可24小時網上申請落戶。

與之前相比,落戶範圍已經覆蓋了所有大學生,同時也取消了之前需要的「自有房屋」和「婚齡」等條件的限制

如此看來,對於超過百萬計的武漢大學生來說,如今的武漢落戶門檻,已經是低的不能再低了。除非你壓根就不想去!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武漢會選擇一再放寬落戶限制呢?

很明顯,一切為了人口,武漢的人才引進面臨的壓力大嘛

據湖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武漢市的常住人口總數達1108.10萬人,位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及重慶、成都和天津之後,位居全國第八。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圖表:房地產洞察(ID:fdc920)

從常住人口的增速上來,還遠遠不夠「大」,尤其是在2015年增速達到了近年來的一個峰值之後,轉頭下滑。再加上自己「盛產」大學生,每年向全國各地輸送三四十萬優質高等教育人才,人才引進或許是迫於無奈的不甘心吧

於是,2017年年初喊出「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也宣告著一場轟轟烈烈的「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開始了。同年年底,武漢開始以一方老大哥的姿態,向全國各大城市「宣戰」。在喊出「大學生落戶可八折買房」的同時,敢為人先地提出了「畢業生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專科4萬、本科5萬、碩士研究生6萬、博士研究生8萬,這一水準已遠遠高出2017年武漢市最低工資1750元/月的標準。

武漢對於大學生的愛,還是不容置疑的,上學前搶著要你來漢,畢業後力求不要離開,在就業和住房上遇到了困難,傾盡所能去想辦法解決,若不是真愛,也用不著下如此大的功夫,花如此大的力氣

可事實,並非如想像的那般美好,人口增速雖在2018年有所上升,人才引進辦法也留住了一部分畢業生。但,努力的背後,距離預期,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02

大手筆推動大武漢


武漢歷來都自稱「大」,先有「大上海」,後有「大武漢」,今有「大中國」!對於「大」的嚮往,最好的詮釋就是武漢的城市口號「每天都不一樣」!

從武漢市統計局可以看到,作為千萬級的人口大都市而言,每年僅有十幾二十萬的人口流入,其增長率之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一向追求「大」的武漢,擁有著全國常住人口排名第八的大都市,同時擁有著2018年住建部公布的位列全國第五的《2018年最新辦中國城市建成區域面積》僅次於北京、上海、重慶和廣州。

同時有著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外加百萬級的高等教育人才,武漢不甘心止步不前,更不甘心被鄰居南京、長沙、鄭州等城市所超越

同時,我們從武漢市統計局數據可以看到,武漢市的城鎮化似乎已經撞上天花板了,上升空間被逐步縮小。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08.10萬,其中城鎮人口 889.69萬,城鎮化率為80.29%,比上年末提高0.25個百分點。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89.29萬,其中城鎮人口871.87萬,城鎮化率為80.04%,比上年末提高0.27個百分點。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76.72萬,其中城鎮人口858.82萬,城鎮化率為79.77%,比上年末提高0.36個百分點

近三年來武漢市的常住人口增長乏力的同時,城鎮化率的提升由2016年的0.36%到2018年的0.25%。增量上不去,存量的盤活也遇到瓶頸。這就是武漢想做大所遇到的致命一擊。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武漢盛產的高學歷人才不但不能為自己城市所用,反而大批量外逃給北上廣深做了嫁衣,進一步將本市的優質人口吸引過去

傾盡所能,穩住這批優質人才的外出,一方面,能緩解武漢市發展的人口缺位,另一方面,能利用這批優質人才帶動就業,從而進一步聚集人口的流入。

03

買房是新的增長引擎?

7月25日武漢市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經濟發展的成績單,武漢實現生產總值(GDP)7478.9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1%,領跑北上廣深。

在GDP領跑全國水平的同時,財政收入卻成了武漢的最大軟肋

武漢市的2019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837.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增速同比回落13.8個百分點。相比於GDP而言財政收入的增幅近乎已經脫節

當然,增速的放緩不代表財政不行了!底子厚,才是武漢敢做「大」的底氣!

有數據先顯示:2018年武漢市的財力排名同GDP排名一樣,位列全國50大城市排名第9位

另一方面,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武漢市的土地出讓金總額達到了1380.8億元,位列全國第五

與此同時,結合近三年數據可以看到,武漢的土地財政因為賣地收入過於龐大,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土地財政依賴程度=土地出讓金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達95.1%,位列全國水平高位。

在面對2018年財政收入的極度乏力,進入2019年上半年以來,武漢市1-6月的土地出讓金總額已經達到了949億元,僅次於杭州位列全國第二,同比去年更是高達85%

在城市規劃建築面積上,武漢以2475萬方位列全國之首,高出排名第二25%

如此看來,財政收入停滯,土地和房子,依然還是支撐武漢做大的兩大支柱。在經濟狀況稍好的當下,加大火力,推動優質人才的落戶來拉動再就業,從而將惡循環優化成正增長。

落戶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買房,根據安居客的數據顯示:武漢市的二手房均價在2016年8月的1.14萬/平漲到了2018年11月的1.79萬/平,漲幅達到了57.02%,達到了歷史最高位。隨後的大半年時間裡一路微跌下滑至2019年7月的1.72萬/平,跌幅3.91%

武漢近三年二手房房價走勢

來源:安居客

若是將降低落戶門檻,看做房價的下行的動力,難免有些不大合理。若是說二者沒有一點關係,那就是更不合理了。

總的來看,近來,武漢的經濟增速還是很可觀的,但財政收入卻陷入停滯,可對於「大」的嚮往依舊沒有絲毫的妥協。

人口壓力下的加碼引進力度,在這一特定時期,借GDP高增長的風使人才引進的力,不但可以緩解人口壓力,也能繼續推動城市穩健的發展,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全國樓市收緊的當下,武漢試圖通過放開落戶,以「曲線」救市的方式將經濟發展推上更高的一個台階,或許這是個不錯的選擇。

武漢的當下確實是缺了點什麼,但是做「大」的決心不但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了。

同時,土地資源,公共運輸,教育及科研上的優勢,不可小看它未來的發展。

最後,不管怎麼著,記住一點,武漢是鐵了心的要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