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突然全面封鎖華為,中芯回歸A股倒計時!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意味什麼?

2020-05-18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美國突然全面封鎖華為,中芯回歸A股倒計時!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意味什麼?

來源|價值線

編輯|木一 海榮

短短10天內,半導體產業出了2件大事,震驚業內!

第一件大事事關「華為」:周五(5月15日),美國突然全面封鎖華為全球晶片採購!

第二件大事事關「中芯國際」:5月5日,公司宣布謀求科創板上市,有望成科創板首個「A+H」企業!

這對中國半導體業意味什麼?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投資機會在哪裡?

01

昨日,美國突然全面封鎖華為全球晶片採購

在美國疫情尚未消退、經濟緩慢重啟之際,美國仍將華為視為「心腹大患」。美國商務部周五先後出台兩項聲明,進一步縮小華為的業務空間,其中最「致命」的一條就是全面封鎖華為在全球採購晶片。受此消息影響,美晶片股周五集體下挫,其中,嘉南科技暴跌26.47%,高通跌5.13%,台積電跌4.41%。

周五美股晶片上市公司跌幅前二十

美國商務部在當地時間5月15日先後發布兩條聲明,第一條是美國將華為對美國企業銷售通訊設備的臨時許可再延長90天,即至8月13日,但其亦暗示,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延長許可。

第二條更是讓半導體業內震驚,美商務部稱,基於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的計劃,限制華為採購那些採用美國技術和軟體並在美國海外製造的晶片,並給予120天的緩衝期。

也就意味著,美國的管控觸角進一步從其國內伸到了國外,擴大了對美國境外企業的制裁範圍。美國本土的華為供應商不必多說,2019年時就需要申請許可證才能和華為合作;對於非美企業的外國產品,按照原先的《出口管理條例》,「源自美國技術標準」低於25%就可以供貨給華為,此前一直沸沸揚揚地傳聞技術標準要從25%降至10%。

如今,標準並沒有變成10%,美國正策劃更兇狠的方式,非美企業但凡使用了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美國和日本壟斷),給華為提供晶片生產就要受到管制,需要申請許可證。

但美國擾亂科技產業鏈的手段並不止於此,從晶片製造、到晶片設計EDA軟體、再到半導體設備,這些都是今年美國打擊華為背後半導體產業鏈的重點。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商務部提出的這一新規目前還沒有落地,中間還有至少120天的緩衝時間,華為和台積電等供應商們應有預判和準備。

消息公布後,華為心聲社區發文稱: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向前看,永不言棄。

2019年5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就美企斷供表示華為已經做好準備,認為不會出現極端斷供;歐洲跟華為溝通很密切,華為也不會輕易排除美國晶片;同時強調強調華為「並沒有因為美國的禁令下來就沒有量產能力了」。

消息顯示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公司已經向國內晶圓代工巨頭中芯國際下單14納米工藝的晶片;此前,華為海思的16納米訂單主要由台積電代工。

另一方面,海思在台積電的訂單也有所縮減。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海思半導體在台積電的智慧型手機AP晶圓產量減少了10%至15%,同時2020年全年,海思半導體在台積電的7納米和5納米的晶圓產能削減了20%。

中國《環球時報》稍早曾有報道稱,有接近中國政府的消息人士稱,如果美方正式對華為「卡脖子」,中方將給予強力反擊。中方可採用的具體反制措施可能包括:將美有關企業納入中方「不可靠實體清單」,依照相關規定對美國高通、思科、蘋果等企業進入限制或調整,暫停採購波音飛機等。

02

10天前,中芯國際宣布回歸A股,

有望成科創板首個「A+H」企業

近日,中芯國際成立20周年之際,在一款發放給員工的華為手機中,「SMIC20」代工的logo出現在了手機的背面。據了解,從晶片設計、代工到封裝測試環節,這款晶片首次實現全部國產化,意味著國產14nm工藝「從0到1的突破」。

5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謀求科創板上市,有望成科創板首個「A+H」企業。消息公布後,中芯國際斬獲了26%的漲幅,總市值超過千億港元。A股相關概念股也隨之瘋漲,上周,A股半導體指數在中證行業漲幅中第一,本周也是名列前茅!

其中,被遊資爆炒的中芯概念股軸研科技連續錄得8個漲停,股價翻番市值暴漲超30億。儘管2019年至今,軸研科技子公司三磨所從中芯國際下屬子公司獲得的訂單未超過1萬元。

連日來,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喜事不少。5月13日,公司發布一季報,當季收入創歷史新高,還將年內資本開支計劃增加11億美元至43億美元;周五晚間,中芯國際獲國家大基金二期百億投資!

作為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的晶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獲得國家大基金一期重點支持,承諾投資約215億元。如今再拿二期投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芯國際為什麼要回A股?

據研究機構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顯示,中芯國際排名全球第五,占總市場份額的4.5%,僅次於台積電、三星、格芯與聯電。

2020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

實際上,相對於IST三巨頭(英特爾、三星、台積電)每年超10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中芯國際並沒有優勢,而藉助A股更寬容的融資環境,中芯國際募資上掣肘會少,資本反哺實業,對重資產高科技公司加速追趕十分有益。

而政策剛好給了中芯國際回歸A股的機會。

4月30日,證監會發布實施《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下調了上市紅籌企業回歸A股門檻,對於創新型企業的市值要求從2000億元減低到了 200 億元。按照這項標準,中芯國際上市科創板幾乎將毫無懸念。

隨著證監會下調紅籌企業回歸的門檻,A股或將迎來中概股的回歸潮。

03

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意味著什麼?

雖然半導體的技術和設備方面,除美國之外的國家也有涉及,但是美國涉入的廣度和深度毫無疑問是排在第一位。基本可以這樣說,全球還沒有一顆晶片可以完全不使用美國的設備、軟體和技術而生產出來,無論是目前最先進的7納米,還是最成熟的0.18微米工藝,無論是8寸晶圓廠還是12寸晶圓廠。

業內人士分析,這不僅涉及手機晶片,而且還涉及5G基站、伺服器、人工智慧、安防晶片,影響範圍相當廣。

中信建投分析師劉雙鋒稱,目前華為已實現大量晶片自研,但製造環節仍然高度依賴台積電,是其產業鏈中的主要瓶頸。一旦製造環節無法在台積電下單,而國內晶片大廠中芯國際的技術和產能爬坡仍需一定時間,則其大量自研的晶片將無法實現量產和應用,因此成為本次美國制裁政策的切入點。

此外,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目前美國廠商占據半導體設備市場約40%份額,其中在沉積、刻蝕、離子注入、CMP、清洗、檢測等關鍵工藝方面,應用材料、泛林、科天等美國廠商具有領先工藝技術優勢和穩定性,經過了長期量產檢驗,因此短期內難以替代;在EDA軟體方面,目前IC設計的EDA工具仍基本由Cadence、Synopsys、Mentor三家美國公司壟斷,短期難以完全替代。

中芯回歸A股,美國全面封鎖華為,將加速半導體產業國產化進程。

根據WSTS&CSIA統計,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約占全球市場的40%,但自給率約為15%。大陸晶圓製造代工技術水平,也是大幅落後於韓國、中國台灣地區和美國,儘管中芯國際成立20年,但晶圓製造工藝水平仍落後於台積電、三星2-3代技術。

中芯國際是承載國內半導體製造的核心企業,回歸A股後,有望加速其先進位程的推進和追趕步伐,從而帶動整個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縮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04

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投資機會在哪裡?

中芯國際供應鏈上的設備與材料國產品牌如下

中銀證券強烈推薦SMIC供應鏈上的國產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根據各公司公告,儘管國產設備和材料尚未大量進入中芯國際的14nm FinFETSN1工廠,但江豐電子、中微公司等已具備7nm/5nm製程部分設備與材料供應能力,北方華創、盛美半導體具備14nm製程部分設備供應能力,安集科技、華特氣體、雅克科技、至純科技、滬矽產業、屹唐半導體、瀋陽芯源、瀋陽拓荊等均是中芯國際的設備與材料供應商。

價值線研究院數據統計,5月份以來,A股半導體板塊漲幅居前的個股有以下四大特點:

一是,科創板上市的半導體企業整體漲幅居前,漲幅排名前五的均為科創板上市企業;

二是,中芯國際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也有較好表現,比如前5名里,安集科技、滬矽產業、中微公司都是中芯國際產業鏈的企業,特別是安集科技,第一大客戶是中芯國際,收入占比60%左右,可以說和中芯國際深度綁定。

三是,產業鏈上游的材料設備表現強勢,特別是材料類企業,在前五占據兩席,前十占據四席,而這50多家半導體企業里,總共不過10家左右材料企業。

四是,與中芯有股權關係的企業表現也不錯。比如長電科技和兆易創新,中芯國際持股長電科技19%的股份,而兆易創新是中芯國際的客戶及戰略投資方,持股1.02%。

連結:如何看待美國疑似徹底封殺華為,公司只要用美國設備造晶片賣華為就要被限制?

來源:知乎

作者:匿名用戶

利益相關,華為人,匿名答覆。

5月15日,華盛頓時間早七點,美國將華為加入實體清單一周年之際,BIS發布了針對華為出口限制的新規。當時已是歐洲時間中午,我剛處理完幾個郵件,開始收到很多諮詢的消息,我趕緊到美國商務部網站去看了原始文本,大概有個些了解。針對該規定正在進行專業的法務解讀,我本身也不是法律專家,只談幾點自己看到的信息:

1)和預期一樣,這次新規果然直接跳過加嚴至EAR 10%步驟,直接瞄準任何使用到美國技術的對華為出口產品(無比例要求,比如某產線使用了一個美國製造的螺絲刀加工的產品出口至華為,即算做使用了美國技術),並專門點名半導體;

2)和此前預計的有所不同,這次新規並沒有直接對以上定義產品實行對華為出口的禁運,而是要求所有涉及到相關產品對華為出口的企業,需要向BIS申請出口許可;

3)美方將來會依據什麼準則來發放許可,在新規中並沒有足夠的定義;

簡單的一個比方:胖虎在學校準備欺負野比,本來的打算是告訴學校所有其他小朋友,禁止和野比玩,但是(可能)考慮到野比背後的哆啦A夢不好惹,發布了一個新規定,所有想和野比玩的小朋友,必須先找胖虎申請,得到胖虎許可後才能和野比玩。

也就是說,美國把選擇題拋給了華為在全球成千上萬的供應商,讓他們做出選擇。想繼續和華為做生意呢,就得向美國申請;如果向美國申請並完全依賴美國許可呢,又不合國際現行通用貿易規則(全球分工的今天哪能100%脫鉤一個製造業大國也是科技第一強國的任何技術,我認為中國政府一定會據理力爭不承認該規定的法理正當性),可能會被中國納入不可靠清單,進而失去中國市場。

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什麼走向呢?我想全球很多供應商現在可能都在看TSMC。TSMC很可能是提前獲取到了BIS新規內容,在美國商務部發布之前,也就是昨天提前宣布了未來4年在美國120億美元的5nm晶片廠投資計劃,這可能是TSMC為了處理新規的一個灰度處理方式,我沒有任何可靠的信息來源,但我猜測TSMC和(部分)美方人士有一定的默契,以該筆投資換得許可綠色通道,畢竟川普需要高端製造業回流,對美國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有相當吸引力的方案。如果美國吃了這筆投資但許可還是給紅燈怎麼辦?TSMC的制衡方式可以是中止投資。

SMIC怎麼做?畢竟和TSMC的屁股坐的還是不一樣。我腦袋裡面有些想法,但有些敏感就還是不提了。

至於美國本國一些其他非不可替代性的企業出口,他們100%會(也只能)向BIS提出申請,預計BIS基本也會批。美國人的目的還是掐死華為,但他也絕對不反對在華為身上多賺點錢。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可能是科技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選邊站就要發生了,不同企業在不同的地緣政治壓力下、在其自身商業考慮下,紛紛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向TSMC這樣財大氣粗(甚至這樣財大氣粗的舉措也不一定能換來出口許可),很多企業可能不得不面臨一個非A即B的選擇。

去年5.16時,我在馬德里出差,至今還清楚的記得第二天一早讀到何庭波那封凌晨發出的信,熱血頓時就湧上頭,喊出打贏上甘嶺的口號。時至今日,我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美國要掐死華為、掐死中國高科技的意圖很明顯,美國對華為的打擊也會越來越精準,深度全球化的今天,雖然華為在應對全球供應鏈脫鉤上做了很多準備,但華為畢竟只是一家公司,沒有辦法把人類所有的科技樹都種在自家院子裡,美國不顧吃相,以空前的打擊力度對付一家公司,這其實也是對其自身科技根基的一次掘墓行為,一個越來越趨於技術封閉的國家,如何再做人類科技的燈塔?

對華為接下來的命運,我和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不感到悲觀,實際上也沒有太多精力去焦慮。還有很多事在路上,我們還是會繼續做好自己的事。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中美博弈已經是滔天巨浪,但華為確實有很多像我一樣傻的人,我們相信連接人和物的遠方,相信遠方更廣闊的數字洪流。在歷史長河中,很多以為的巨浪就成為了浪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kR3JXIBd4Bm1__Ya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