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的標準是什麼?

2024-01-17     皮海洲

原標題: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的標準是什麼?

1月12日,證監會召開2024年首場新聞發布會,證監會發行司、機構司和上市司負責人介紹了當前市場關心的熱點問題,涉及新股發行節奏、投資端改革和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增持回購等情況。這也是時隔兩年多時間,證監會再次召開線下新聞發布會,畢竟證監會上次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時間還要追溯到2021年9月24日。所以在兩年零100多天之後,證監會再次開啟的這場新聞發布會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

針對市場關注的新股發行節奏問題,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在1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IPO節奏明顯放緩。下一步,證監會將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繼續做好逆周期調節,做好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繼續嚴格把好IPO入口關,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伯進司長的這個表態,明顯與市場期盼的「暫緩IPO,讓市場喘口氣」存在一定的出入。在嚴伯進的表述中,「將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成為下一步IPO的主基調。

如果理解「將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可以說,這個表達與市場期盼的「暫緩IPO,讓市場喘口氣」並不絕對對立。畢竟IPO常態化並不意味著新股就需要天天發行,隔幾天發行與隔幾十天發行,都不妨礙「IPO常態化」的提法。畢竟IPO常態化還需要保持「科學合理」,還需要「做好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因此,在二級市場不振的情況下,階段性地「暫緩IPO,讓市場喘口氣」與IPO常態化並不矛盾。

關鍵在於如何評判怎樣的「IPO常態化」是「科學合理」的?因此,這就要明確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的標準問題。畢竟「科學合理」是一個比較抽象,比較模糊的一個提法,這種抽象模糊的提法很容易導致長官意志,其結果就是IPO常態化以個別長官的意志為轉移,個別領導認為是「科學合理」就是科學合理,個別領導認為「不科學合理」就是不科學合理。這是在IPO問題上典型的人治表現。

所以在IPO常態化的問題上,需要具體明確「科學合理」的標準,從而擺脫IPO環節的「人治」與長官意志。結合證監會多次提到的「做好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因此,這個標準就應該來自於市場本身,而不是長官意志。即二級市場的整體表現是評判IPO常態化是否「科學合理」的唯一標準。

當然,這裡存在一個對「做好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的理解問題。本人以為,「做好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就是一級市場要看二級市場臉色行事,也即人們經常提到的新股發行要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新股發行不妨礙股市行情的整體上漲,這就是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協調發展。而新股發行如果影響到了行情的上漲,導致股市下跌,那麼這就是一二級市場沒有協調發展的表現。就前者而言,IPO常態化就是「科學合理」的;而後者就背離了「科學合理」的範疇。

所以「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就是要看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確定IPO的進程。如果二級市場是上漲的,那麼IPO常態化就可以持續進行,如果二級市場行情達到一定的高度或達到一定火爆的程度,IPO常態化甚至可以適當提速。但如果二級市場行情是下跌的,尤其是表現為持續下跌的態勢,那麼IPO節奏就應該放緩,而當二級市場跌穿某些關鍵位置,導致絕大多數投資者都處於虧損狀態的時候,IPO的節奏就應該停下來,讓市場喘口氣。

比如,當下,市場跌穿3000點,IPO的腳步就應該暫停下來,這就是「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的要求,也是「做好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的表現。畢竟就A股市場來說,在A股跌穿3000點之後,投資者普遍處於虧損狀態,IPO繼續發行,這不僅會進一步擴大投資者的損失,同時也不利於「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因此這時的IPO也就很難認定為是「科學合理」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e8a9aca54ea7e932a4584b6e2c347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