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想把大清門改成中華門,牌匾拆除後背面寫著:大明門

2024-08-03     掌柜講歷史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日常居住的庇護所,更是防禦外敵、彰顯地位、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建築承載了古人的聰明才智,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積累和改變,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獨特樣式。建築不再只是冰冷的牆石瓦磚,而是充滿歲月人文情懷的代表。在眾多建築中,故宮獨樹一幟,是一座兼具宮殿、特殊場所和歷史意義的建築。其中,「大清門」更是故宮城門的獨特之處。

故宮整體呈長方形,被十米高的城牆包圍,外圍有52米寬的護城河,形成極高防禦力的建築群。城門作為方便通行的門洞,在歷史發展中除了方便通行外,還具有彰顯城池人口或格局的作用。故宮選擇了「九」這個至極之數,設立了九座城門。其中,有一座城門尤為特殊,即「大清門」。這座城門在歷朝歷代中擁有重要地位,由於其獨特之處,被稱為京都皇城的「第一門」。

「大清門」與其他城門不同,採用了一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不同於常見的城樓。其建築方式獨特,彰顯著與其他城門的差異。在「大清門」之外,有著著名的「下馬碑」,標誌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進入皇宮內院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步行。

由於「大清門」背後刻著「大明門」,在歷史更迭中,這座城門的匾額經歷了多次更替。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決定將「大清門」匾額翻轉並雕刻成「中華門」,以體現政權更迭。然而,工匠們在取下匾額時發現,其背後還刻有「大明門」三個大字。孫中山先生決定造新匾,但由於青金石材料昂貴,最終選擇了用木頭製作新匾。這段故事生動展示了時代更迭和歷史權力的象徵。

1952年,中央決定拆除「大清門」進行天安門廣場的擴建。這座歷經風霜的城門最終被拆除,匾額則被珍藏於首都博物館。這塊匾額的前後分別刻有「大明門」和「大清門」,是歷史更迭和歲月滄桑的見證。

小結:從「大明門」到「大清門」再到「中華門」,城門匾額的更替不僅僅是名字的變化,更是歷史和權力的更迭。這塊匾額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珍貴的材料上,更是一個承載歷史變革、新舊更替的見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e71854f4307e5150f38c28244f01a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