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日 · 解讀《廬山戀》的成功密碼

2022-09-01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日 · 解讀《廬山戀》的成功密碼

1980年9月1日,電影廬山戀在全國公映。

地點:

廬山

類別:

藝術

《廬山戀》電影海報 圖源:豆瓣網

1980 年 7 月 12 日,《廬山戀》在「廬山戀電影院」(原廬山東谷電影院)舉行首映式,9 月 1 日在全國公映。

《廬山戀》是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由黃祖模執導,張瑜、郭凱敏主演的風景抒情故事片。影片講述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周筠回到祖國廬山遊覽觀光,與中共高幹子弟耿樺巧遇,兩人一見鍾情並墜入愛河的故事。

1981 年 5 月 23 日,《廬山戀》榮獲中國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張瑜榮獲最佳女演員獎。張瑜還因在《廬山戀》、《巴山夜雨》中的表演獲得第一屆電影金雞獎最佳女演員。2018年8月18日,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

2002年,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金氏世界紀錄。

資料來源:《廬山戀台前幕後》等

1979 年夏天,九江作家畢必成應邀到上海修改一個劇本,他被安排住在「上影」文學部招待所。改稿期間,他抽空寫出了電影文學劇本《廬山戀》。那時候的畢必成沒什麼名氣,他就拿著稿子到處碰運氣。他遇到了老導演黃祖模,黃看了他的劇本,三天後就帶著「上影」的領導來找畢必成,當場決定投拍《廬山戀》。這段故事是《廬山戀》的第一個傳奇。

這段傳奇解讀起來並不難。英年早逝的畢必成那時候是九江話劇團的編劇,他對廬山的風景以及歷史文化相當熟稔,早已發表過不少相關的文章。據說《廬山戀》僅用了五天寫就,這種傳聞顯然無法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廬山戀》的萌芽早在畢必成胸中培育了很久,遇到了合適的土壤,就得以如春筍般迅速成長。

1981年 5 月,導演黃祖模和編劇畢必成在杭州領取第四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圖源:《廬山戀的台前幕後》

這片合適的土壤就是剛剛開始不久的改革開放。彼時,中國政府急欲向世界展示開放態度,希望吸引外資以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影片中張瑜扮演的女主角是居美華僑,其父為前國民黨將軍,郭凱敏扮演的男主角是高幹子弟,父親為共產黨將軍。影片僑居美國的國民黨將軍背景,其實暗指著台灣的國民黨官兵。電影所要傳達的是國共和解,並歡迎台商來大陸投資。

因此,影片選擇了曾經是國民黨「夏都」的廬山,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政治色彩極為濃厚,影片的寓意不言自明。

畢必成的作品主題多變,但他始終有個特點:緊跟形勢,甚至能打個提前量。《廬山戀》這種以愛情包裹政治,且政治方向極為正確的影片,能夠在政治依然是禁區的大眾影視作品中,首先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曾有領導評價說,《廬山戀》「政治對頭」,廬山戀是祖國戀,是國民黨將領和台灣同胞對祖國的懷念。上一代的仇恨結束,不應該影響到下一代。要在提倡「三通」(通商、通航、通郵)的基礎上發展到「四通」,即加上個「通婚」。

電影劇照 筆者攝於「廬山戀的電影院」,2022 年 8 月

《廬山戀》第二個成功的密碼是愛情。那個時代,愛情更是電影的禁區,若要表達,也要藉以學習、工作、革命的名義,並要極力避免身體觸碰。《廬山戀》則不然,它是一部之前從未有過的「純愛」電影,從女主角第一眼就看中了男主角並開始「倒追」,全片大部分時間都是男女二人的嬉遊,幾無情節可言,就像是新婚旅遊。片中更有大量且不過分的肢體接觸,尤其是中國電影「第一吻」,雖然是個擦邊球,但也足夠將電影一炮打響。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太需要《廬山戀》思想解放的電影,我們希望在解放全人類之前先過好自己的生活,建設好自己的國家;我們希望愛情就是愛情,別摻和太多別的東西;我們希望享受生活,如同男女主人公一樣,縱情于山水間。

「中國電影第一吻」 圖源:豆瓣網

《廬山戀》第三個成功的密碼是通俗性。電影是大眾的藝術,一部影片無論政治如何正確,形式如何突破,能否在商業立足依然基於它在中低階層大眾中受歡迎的程度。這一方面,《廬山戀》特別成功。

作為風景抒情片(那個時代不能有愛情片)的《廬山戀》最大限度利用廬山的真實美景向觀眾推出一些令人驚羨的鏡頭,全片色調明快、鮮艷,作為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給觀眾帶來了感受性很強的視覺享受,可謂老少皆宜。

影片最成功之處是女主角的定位與選角。愛情片受歡迎的密碼是兩性觀眾的代入感,尤其是女主角,能成為男性觀眾的幻想中的愛人,和女性觀眾渴望成為的人物。若想受到普遍的歡迎,則一方面要保持與普通生活的距離,又不能可望而不可及,即不能完全接地氣,也絕不可在天上飛。

電影劇照 圖源:豆瓣網

女主角的扮演者張瑜,絲毫沒有美國華僑的氣質。影片選定張瑜後,特別安排她到上海國際飯店住一個星期,以體驗、觀察海外人士生活。張瑜沒那麼漂亮、性感,更像個鄰家小妹,天真浪漫,撲閃著多情而又單純的雙眼,開放主動,燦爛奪目。這就是可望或可及,畢竟,那時候的大多數觀眾們也不清楚美國華僑姑娘應該是什麼模樣,如果過於艷麗、性感,就會拉大與觀眾的距離感。

對更重要的女性觀眾,張瑜也是可望或可及的,她就是個中國姑娘,不是什麼外來的洋妞,和我們一樣。然而她又是值得艷羨的,全片換了 42 套劇組專門從香港採購的時髦的服裝以及無數首飾、鞋襪,影片的鏡頭幾乎就是圍繞著這位可愛的女孩展開,無數女性觀眾看著她穿著高跟鞋漫山奔跑時,都會相信:以後日子好了,我也穿得起這樣的服裝,我也能這樣在廬山上縱情歡樂。這就是可望或可及,這才是《廬山戀》最重要的成功密碼。

《廬山戀》攝製組殺青留念 圖源:圖源:《廬山戀的台前幕後》

與之相比,有「中國第一小生」之稱的郭凱敏面癱式表演,以及影片情節的單調、解決矛盾之生硬等等不足之處都不重要。它政治上是正確的,主題是向上的,它受到了全中國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它向人們展示了祖國山河之美,它宣示了愛情可以單純而甜蜜,它告訴人們,未來會更美好。

《廬山戀》上映後的第二年,因觀眾投票第一名,榮獲第四屆電影百花獎,張瑜獲得最佳女演員獎。張瑜並因主演《廬山戀》和《巴山夜雨》榮獲第一屆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她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金雞」、「百花」雙料影后,第一位同年「四連冠」:金雞獎、百花獎、文匯獎和政府獎。

廬山戀電影院 筆者攝於2022 年 8 月

影片將廬山的美名永久地刻在那個時代每一位觀眾的心中,它也成為廬山的搖錢樹,牯嶺東谷電影院因它改名為「廬山戀電影院」,據統計,來廬山的遊客有 2.5%會看《廬山戀》,這個創造了金氏世界紀錄的影院,放映該片已超過 4 萬場,觀影人數超過 700 萬。

幾十年過去,《廬山戀》卻成為了一部現象級的作品。通過以上的解讀,讀者或可理解,《廬山戀》的成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偶然性,這種成功,幾乎無法複製。這也是為什麼,在它之後,沒有任何一部同類型的影片能與之比肩,它已成為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廬山戀電影院入場券 收藏人:張廷

前兩天,筆者第一次走入「廬山戀電影院」,重溫這部老電影,很多影片背後的東西,今日才看明白,畢竟在 40 多年前,我還太小,看不懂地方太多。

影片中有一段令我很受觸動:

男主角是學建築的,他坐在廬山上,對著一片山谷和山下的田野寫生,卻畫出了很多高樓大廈和道路橋樑。

《廬山戀》劇照

女主角問:寫生應當是寫實的呀,你為什麼畫這些沒有的房子?

男主角說:這是未來,我們要將祖國建設成這樣。

走出影院,漫步到牯嶺的街心公園,前面的山谷是剪刀峽,當年從山谷望下去,只有湖泊、田野和少數民宅。而如今,山下的九江八里湖新區和柴桑區,高樓鱗次櫛比,霓虹閃耀,猶如一望無際的燈光的海洋。

祖國是越來越好了。那一刻,我很感動。

在牯嶺公園俯瞰九江市 筆者攝於 2022 年 8 月

後記:2022 年 8 月下旬,第三屆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主題盛典在江西廬山舉行,《廬山戀》主演郭凱敏應邀參加。那幾天筆者也在山上,對這場活動並無興趣。這篇文章在那幾天寫完了,想想還是沒發。不湊那個熱鬧,再說了,您讀完本篇就能明白,如果僅僅打著愛情旗號還靠著《廬山戀》炒冷飯的影片,會不會成功。

不掃興,提個問題:《廬山戀》之後兩年,還出了一部類型接近的影片,它也造就了一代明星,並使一個景區名滿天下,它的票房遠高於《廬山戀》。讀者們想必已經猜出了它的名字,您能否解讀那部傳奇影片的成功密碼?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aac3d67166c90ae82919fcc77dded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