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發達下的貧窮,有時比生產力落後時的貧窮更可怕。
美國GDP保持世界第一已經超過了100年。
美國人的富裕也是事實,在2018年,美國家庭財富高達109萬億美元。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10中,有6人來自美國。
但在一片繁華的背後卻有一個殘酷的事實:超過一半(57%)的美國人,遇到意外緊急情況,連500美元(約3500元人民幣)都拿不出來。
一種新型貧困正在襲擊美國中產階級。
1. 不斷擴大的新窮人群體
窮人,在我們的意識里,是指一些缺乏基本的物質保障,社會地位低的群體。
而新窮人,定義則不一樣,指的是那些有著較高收入和社會地位的人群,為了維持體面的生活,常常債台高築。
他們賺錢不少,但花得更多,幾乎沒有積蓄,反而負債纍纍。
《華爾街日報》曾報道過康乃狄克州的一對夫婦。這對年輕的夫婦大學畢業後進了科技行業,年收入約13萬美元(約92萬人民幣),比一般的美國家庭要高出一倍。
然而,他們每天都不得不面對巨額的債務:27萬美元的房貸、5萬多美元的助學貸款、5萬美元的信用卡欠款、1.8萬美元的車貸。
這對夫婦只不過是美國中產階級「新窮人化」的典型。
中產階級自然算不上窮人,他們的收入和地位都不錯,一直以來是經濟學家所追求的橄欖型社會中堅力量。但是,縱觀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美國,中產階級儼然在逐漸演變成一個新的群體:新窮人。
(「金字塔型」社會與「橄欖型」社會模型圖)
首先,來看看美國中產階級的劃分標準。對於有工作的「單身狗」而言年收入超過34,400美元就摸到了中產的門檻,如果年收入超過103,200美元就是妥妥的高收入「家庭」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和生活質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同樣,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中產階級的門檻也會隨之提高。結婚或者單獨撫養一個小孩將會使得中產門檻提升到43,693美元;傳統意義上的三口之家的中產門檻為50,697美元,再添一口人的中產門檻則為60,499美元。換言之如果一對剛剛跨過中產門檻的夫婦想要生二胎的話,最好能確保家庭收入能夠增長1萬美元來確保生活質量。
乍一看,美國中產的經濟實力還是可以的。
但這絲毫掩飾不了他們正在「新窮人化」的事實。
據統計,2017年美國約有6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因為財務狀況愁得晚上睡不著覺。這一比例在2015年為62%,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則是56%。
而這67%徹夜難眠的受訪者,中產階級占了大頭。
美國的企業家羅伯特在其著作《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講述了擁有高學歷、在政府任職的「窮爸爸」,一個美國社會中典型的中產階級,卻常年深陷財務問題的泥沼。這其實也可以看成如今美國中產者「新窮人化」的一個縮影。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他們經歷了美國國力的蒸蒸日上,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紅利。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1989—2016年美國的家庭資產增加了58萬億美元。但實際上,其中1/3的家庭資產集中在了1%的超富裕階層手中,中產階級的收入長期停滯。
不僅如此,1989—2018年,普通中等收入家庭的負債幾乎翻了一番,最高峰是在2007年,也就是次貸危機爆發那年,負債則翻了差不多2.5倍。
收入停滯、負債上升,美國的新窮人群體正在不斷擴大。
2. 「過度」消費
1980—2018年,美國GDP翻了7倍,無論是在總量還是增速上,都遙遙領先其餘已開發國家。
部分國家GDP走勢圖
在生產上,美國的企業遍布全球各地,微軟、蘋果、亞馬遜這三大科技巨頭市值更是一度突破萬億美元。而且,憑藉著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的消費者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取各國的資源。
這是一個商品過剩的時代,也是一個生產力充分飽和的時代。
美國的消費者,特別是中產階級,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下,「賺十塊錢花二十塊」的現象並不罕見。如今,消費占美國GDP比重達到了70%,從中可窺見一二。
2018年,全世界頂級個人奢侈品的市場價值,美國高達710億歐元,牢牢占據第一,是第二名的3倍。
頂級個人奢侈品市場價值 單位:十億歐元
買買買,自然也就造成了無錢可用的窘境。
當然,美國中產階級追求物質至上、高質量的生活,也不完全是自身的問題,更多的一方面,是被商人們給「過度消費」了。
商人們為了不斷擴大市場規模,使得產品能夠成功銷售出去,完成源源不斷的積累,就會去「忽悠」中產階級,鼓勵他們多進行高質量的消費。再加上存貸款利率都很低,美國民眾更傾向於貸款消費,更為商人的這種行徑提供了便利。
3. 經濟出了問題
美國中產階級深陷「新窮人化」的困境,一方面固然是對高品質消費的過於執著,另一方面,還是經濟出了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貧富差距擴大。
製造業外流、失業率上升,金融強而產業空心化,使美國經濟發展紅利更多的是被最頂層的人掠奪了。
金融大佬動動手指,就可能是幾百萬的收入,而藍領工人、白領工人卻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失業。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就呈下降趨勢,一些中低技能的崗位逐漸被淘汰。與此相反,金融業的產出占總產出的比重不斷擴大,但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金融行業吸納就業人員的能力遠遠不如製造業。
所以,這就導致了少部分有背景,或者實力特別突出的金融從業人員,能夠輕輕鬆鬆獲取大部分的產業利潤,而普通的中產階級卻要面對停滯不前,甚至在通貨膨脹面前縮水了的財富,兩極分化嚴重。
美國製造業占GDP比重
1979年,美國前千分之一的富人持有全國7%的財富,到了今天這個數字達到了22%。
2000年,美國僅有51個億萬富翁,他們的凈資產和為4800億美元。如今,美國共有540個億萬富翁,凈資產和為2.4萬億美元。
這些數據無不揭示著,如今的美國已經分裂成了兩部分:公司CEO們和金融界精英們扶搖直上,而普通美國人則困於停滯不前。
其次,教育、養老、醫療等高額支出,也成了將美國中產階級推向新窮人的幕後黑手。
據統計,2018年美國學生貸款總額突破1.5萬億美元,平均每名本科生一畢業就背著29650美元的債。平均4個美國人,就有一個背負著助學貸款。
要想獲得良好的收入和地位,就必須接受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而這些教育,往往又是為富裕階層量身定做,普通的中產階級想要分一杯羹,無疑難度極大。
結語:
中產階級的好壞,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狀況。
如今美國中產者「新窮人化」的趨勢,背後透露出的是種種弊病,既有利益糾紛,也有積重難返。
生產力匱乏之下的貧窮,最糟糕的情況無非飢餓至死,而生產力飽和的情況下,「新窮人」們雖然不至於忍飢挨餓,但其夢想的破碎、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有時候卻更加折磨人。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請點擊關注eBOND君,訂閱更多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