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39個亞洲人偷渡死亡在冷藏車的事件震撼了中國和英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人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越南人,相信過幾天就會完全確認。
說實話,剛開始看到報道說39個死者全部都是中國人,相信大家都是非常吃驚的。
因為正常來說,按照數據推算,一旦人均GDP差距縮小到四五倍左右,從中國出去打工在經濟上就不太划算了,大陸和台灣就是很好的例子。
十多年前,當時大陸和台灣的人均GDP對比就是四倍多(4524.06 USD 對比19261.67USD)左右。
下圖的來源Source: 台灣海洋委員會海巡署
而我國和歐美日已開發國家比較的話,
2018年我國人均GDP是9635美元,今年預計差不多1萬美元。
而已開發國家的人均GDP門檻是2萬美元,我們把對比的標準提高點,按照已開發國家人均4萬美元計算好了(日本2018年就是3.9305萬美元),差不多就是我們的4倍。
大約四倍左右的人均GDP倍數,那麼現在中國人用這麼高的成本去已開發國家顯然就不那麼划算了。
歐美日已開發國家普通人的收入中位數,換成人民幣的話差不多就是1.5萬-2萬一個月,例如隔壁香港人2018年月薪中位數就是1.75萬港幣,差不多1.6萬人民幣。 在歐洲,英國是收入還可以的國家了,2018年人均GDP 4.256萬美元,是我國的4.42倍,下圖是我從英國統計局官網找的資料,2018年周收入中位數收入是569英鎊。按照今天的9.12匯率再換算成月薪,也就是大約2.08萬元人民幣一個月。
假設能夠達到英國社會的中位數水平,那麼月入就是2.08萬人民幣,一年二十多萬人民幣,看起來似乎還可以,然而付出的代價卻非常高,
一個是高額的中介費,導致頭兩年基本要用來還債,而一旦不小心這兩年間被警察查到並且遣返,那就完全白乾了。
一個是勞動風險,缺乏議價能力,有可能會遭遇超低薪水,超長勞動時間和拖欠工資,尤其是當地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找工作更沒有那麼容易。
一個是物價成本,一年掙二十多萬,但是當地物價更高,即使在吃和住上面省吃儉用拚命省錢,萬一生病又是高額支出,歐美日已開發國家如果沒有醫保,是不存在國內看個感冒幾十元就能搞定的好事的。
最後是機會成本,這個更為重要。
人均GDP一萬美元只是中國全國平均水平,如果願意離開家鄉提高收入,完全可以到國內收入比較高的大城市打工,像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人均GDP已經2萬美元,已經接近了希臘,葡萄牙等入門級已開發國家的水平,已經進入已開發國家人均GDP的門檻了。在北上廣深送個外賣,好好乾5000-1萬元的月薪也是可以達成的,還不用支付任何偷渡費用,想回家也就是坐個高鐵,平時的打折機票幾百元人民幣,比從歐美飛回國便宜多了,更何況國內薪水還在漲,出去十年付出太多。
也因為此,在中國和已開發國家收入差距大幅減少的的情況下,國內的各種非法出國勞務中介,要想吸引國人出國務工,也就是必然誇大國外的收入水平。
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普通人收入中位數水平,普遍就是一個月1.5萬-2萬人民幣,你看到的出國勞務中介,幾乎所有的廣告都是必然月入在2萬以上,3萬以上,這是高於當地中位數水平的,這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到底是什麼水平?
在全球被CIA(中央情報局)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雙重認定的30多個已開發國家以外,未來僅有中國,匈牙利,波蘭,巴拿馬四個國家有比較穩妥的希望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其中巴拿馬的人口僅有393.5萬人(2016年7月統計),還沒有香港,新加坡人口多。
也就是說,總體來講,現在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全球看來僅次於已開發國家,
我國國民生活水平僅次於已開發國家,但是又領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少數三四個國家一起位於全球發展中國家最高生活水平狀態,是我國國民生活水平在全球的基本情況,這是符合事實的。
【1】「只有1.3億中國人有護照,只占人口9%」
護照擁有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旦我國國民的收入跨過某個臨界點,那麼申請護照想出國旅遊的人數就會大幅增長。
查到這個1.3億人擁有護照的數據還是比較容易的,是2016年底的數據,
《人民日報 》在2017年02月07日報道,
「日前,記者從公安部獲悉:近年來我國內地居民出入境人數逐年遞增,2016年內地居民有效的因私普通護照持有量已達1.29億本,旅遊目的地國家達153個」
按照2016年底全國13.8271億人計算,擁有護照的人占人口比例為9.33%。
而根據新華網2019年9月26日的報道,到2019年底我國擁有護照的人數就會超過2億人,如果按照14億人口計算的話,將會占總人口14.3%。
這麼一看好像比例還是很低,那麼和美國比較一下。
下圖是美國的護照持有人數占人口的比例,我國今年底比例為14.3%的話,相當於美國1996年(13%)到1997年(15%)的水平,
明年底我國達到17.1%的話,相當於美國2000年(17%)的水平。
另外美國到2017年,全體美國人擁有護照的比例為42%,也就是大部分美國人也是沒有護照的。
很多人相必認為已開發國家的國民肯定是覆蓋面100%,其實可以看出大部分美國人也從來沒有出過國,儘管美國人收入可是世界前十,人均6萬多美元。
【2】「10億中國人沒有坐過飛機」
「10億中國人沒有坐過飛機」這個數據是估計值,數據大致是準確的,因為2018年全年中國民航運輸旅客人次為6.1億人次,考慮到有的人是乘坐往返的航班,還有境內的外國人士,以及有飛行多次常旅客,因此實際乘坐人數估計差不多2億人,考慮到歷年乘坐過飛機的人數,因此14億中國人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這個估計值還是合理的。
看數據的時候,要做以下幾點:
國際橫向比較
根據IATA國際航空運輸協會2019年8月1日發布的數據,
2018年,全球總計44億人次旅客搭乘飛機出行;
亞太地區市場份額高達37.1%(旅客達16億人次,與2017年該地區客運量相比,增長了9.2%)
歐洲地區市場份額達26.2%(旅客達11億人次,比2017年水平增長6.6%)
北美地區市場份額達22.6%(旅客達9.894億人次,比2017年水平增長4.8%)
拉美地區市場份額為6.9%(旅客達3.022億人次,比2017年水平增長5.7%)
中東地區市場份額為5.1%(旅客達2.242億人次,比2017年水平增長4.0%)
非洲地區市場份額為2.1%(旅客達9,200萬人次,比2017年水平增長5.5%)。
全球航空運輸市場高度集中已開發國家+中國,光是歐洲+北美+中國就占了全球62.66%,再加上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澳新,肯定超過全球70%了。
中國2018年的旅客運輸人次幾乎等於中東+非洲+拉美之和(6.184億人次),而中國的人口則比他們的總和少的多,可以說完爆全球發展中國家,今年預計還會超過這三者之和。
另外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中國高鐵全世界最發達,占了全球的70%以上,美國就沒有高鐵,歐洲雖然有但是也不如我國密集,歐洲人很多情況下乘坐火車實在是太慢。
高鐵極大的分流了飛機客流,而並不是因為一定就是坐不起飛機。
所以沒有坐過飛機不等於一定坐不起飛機,而是因為高鐵的分流,以及可能是因為機場基礎設施沒有跟上。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人乘坐飛機的人均次數在發展中國家中仍然是領先的。
在看待中國的發展和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樹立橫向比較的概念。
這樣才更可以更為客觀的看待事物,做的好不好,比一比就知道了。
長久以來在我國國民中形成的一個思維定勢,就是:
如果這件事情中國做的不好,那麼國外一定做得好;
如果這件事情中國做的好,那麼國外一定做的更好。
而現實中的世界卻是:
如果這件事中國都做的不好,那麼往往大部分的外國也肯定做的不好;
如果這件事中國做的好,那麼往往大部分外國沒有中國做的好。
不管是基礎設施,教育水平,科技實力,政府效率和廉潔程度,貧富差距,產業發展水平,國民素質等等都是如此。
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我也寫過,提起中國人的國民素質,我國老百姓往往腦海里第一浮現出來的是中國人素質低。而提起外國人,我國老百姓則往往腦海里第一浮現出來的是「高端人才」,「素質高」。
一橫向比較,自信心往往就出來了,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更加客觀了,也能衝擊和瓦解我們頑固的外國好中國差的舊有觀念,是我們需要養成的思考習慣。
(如果您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ID:fcscfixedincome,訂閱更多優質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