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九江市濂溪區舉行揭牌儀式。
地點:
濂溪區
類別:
行政區劃
濂溪區揭牌儀式 圖源:中國江西網
2016 年 9 月 27 日上午,九江市濂溪區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標誌著廬山區正式更名濂溪區。2016 年 5 月 30 日,廬山市正式掛牌成立,將廬山區更名濂溪區。
濂溪區是九江市的一個市轄區,曾名九江市郊區、廬山區。濂溪區轄下區域經過多次調整,當前管理5鎮2鄉2街道,總面積387.5平方公里,區內人口26.25萬。
資料來源:中國江西網、維基百科
說明:之前已經有一篇《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27日 · 九江長江二橋》,為了填坑在 9 月 3 日發了,今天又冒出一篇 9 月 27。筆者也很無奈,本月已亂成一團,那篇 9 月 3 日的文章,因故推遲到 10 月,敬請諒解。
本篇講述濂溪區的歷史沿革,又是個令人頭大的故事。頭再大也要講,本系列實為九江百科,所有的區縣都要介紹一遍。
據稱,濂溪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實它的歷史只有四十多年,在 1980 年被設立,那時候它被稱為「郊區」,後來改名為「廬山區」,現在又叫「濂溪區」。若想了解它的歷史,只要搞清楚兩個問題:它為何而建立?它為何兩度改名?
南山公園及周邊 圖源:騰訊網
濂溪區的歷史很短,但說明建設它的行政邏輯就要講得更久遠些。我們可以在明清兩代隨便找個日子開始,明代有了九江府,明清兩朝行政區劃與體系變化不大。九江府下轄五個縣:德化縣、德安縣、瑞昌縣、湖口縣、彭澤縣,治所在德化縣。還有南康府,與九江府之間隔著廬山,南康府下轄四個縣:星子縣、都昌縣、建昌縣、安義縣,治所在星子縣。民國以後因清理地名重複,德化縣被改名為九江縣。
中國近兩千年的行政體系中,州府與縣之間的關係很清晰,州府在在某個縣裡設立治所,管轄本縣及周邊縣的縣府,各個縣府管理本縣內政。這就好比現在的省政府和省會城市一樣,江西省的治所在南昌市,但政府直管南昌市府,而不能直管下面的區(其實現在不是這樣)。
然而,這套行政體系卻在民國開始被打亂了,近百年來沒完沒了的行政區劃調整與此有直接關係。民國出現了一個特別的政治單位——市。市是從日本學來的,在一個蕞爾小國可以有效實施的行政體系,在龐大的中國用起來就未必合適,更有可能將問題搞得越來越複雜。
80 年代的老區委、區政府辦公樓 圖源:《廬山區志》
市的設立邏輯是:縣以面積劃分,但縣與縣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人口和經濟。因此將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縣提升為市,賦予更高的行政權限。這套邏輯貌似合理,卻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人口與經濟是在發展變化的。比如民國時期的九江,有段時間是市,後來因為經濟下滑、轄區減少被降為縣。
這一問題在解放後更加突出。1949 年九江專員公署設立,駐九江市,轄九江城區(潯陽鎮),另成立九江縣人民政府,轄潯陽鎮及廬山(另成立廬山管理局)之外區域(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8日 · 柴桑區掛牌——分分合合兩九江》)。九江被分成了三個行政單位、九江市、九江縣和廬山管理局。經過幾次合合分分後,1968 年 8 月,九江縣行政機關搬遷到沙河街鎮,縣市分離。
中國自古以來行政管理體系被徹底改變的原因很簡單:城鄉差別,必須製造戶籍管理與行政區划上的壁壘。以前當然沒這個問題,城外的農民和城內的居民在身份、待遇上是平等的。
建國後三十年內,九江經濟發展緩慢,但仍然有大批國營工廠建設在九江市區之外,戶口和行政管理方面就只能特事特辦,採用代管,獨立派出所管理戶籍等方法解決。
1980 年,我國實施了大規模的行政改革,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行政級別提高,潯陽鎮顯然太小了。5 月 20 日,九江市成立了潯陽區、郊區和廬山區三個縣級區。包括已有的九江縣在內,歷史上的一個縣,被分成了四個縣。
1980年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圖源:中央政府網
潯陽區是之前的縣級九江市(潯陽鎮),廬山區管轄牯嶺鎮(山上),是之前的廬山管理局一部分,郊區包括原九江市的工農兵(今十里街道)、前進(今五里街道)、新港、大橋(今虞家河鎮)、周嶺(今姑塘鎮)、水產(今七里湖鄉)六個公社以及原屬廬山管理局的東風(今海會鎮)、紅旗(今蓮花鎮)、高壠、向陽(今賽陽鎮)、威家五個公社。
在 1980 年建區的時候,將一個縣級單位命名為「郊區」,讓人沒法理解。這種名字甚至都沒法讀,既然是區,說明「郊」具有獨立的含義,可不可以這麼說:你家在「潯陽」,我家在「郊」?如果「郊區」是一個詞組,那就應該讀成是「郊區區」。這不是筆者在槓,而是提請讀者注意,某個年代,行政區劃調整特別隨意,帶來的麻煩至今都沒法消除。尤其是江西,出了名的亂。
廬山區行政區劃圖(約 2000 年) 圖源:《廬山區志》
1983 年 7 月,地市合併。1984 年 5 月,郊區被併入廬山區。看起來像是廬山擴大了轄區,其實正相反,是掛著廬山區之名的牯嶺鎮上又成立的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折騰一遍回到了 1980 年以前,而郊區則改名為廬山區。從此以後,人們認為的廬山區並不包括廬山,廬山區只是理論上轄廬山風景區。是不是太亂了?筆者也寫不清楚,真就有這麼亂。
這種混亂的行政歸屬關係持續了 30 多年,一山多管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逛遍廬山一千七」被央視報道後,廬山旅遊可謂惡名遠揚。
濂溪區新行政樓 圖源:搜狐網
2016 年 5 月,為了理順廬山的旅遊管理問題,江西省人民政府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九江市廬山區牯嶺鎮及調整後的海會鎮劃歸廬山市管轄。
「廬山」的名字被拿走了,當年的「郊區」只好再次改名為「濂溪區」。濂溪的淵源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他號濂溪先生,墓葬在廬山區蓮花鎮。
綜上,今天筆者站著的這塊土地,從五代十國起被稱為德化縣,民國初期改名為九江縣,1980 年被稱為郊區,1985 年改名為廬山區,2016 年又更名為濂溪區。
再說一個軼事。當年廬山區不得不更名,經討論提出了濂溪區、柴桑區、江州區三個候選,有人說柴桑的名字不吉利,因為三國故事中有諸葛亮的「柴桑弔孝」的故事,而江州之名與九江縣的江洲鎮接近。因此大家選擇了濂溪,顯得自己有千年文化淵源的樣子。
周敦頤像和濂溪墓 圖源:騰訊網
筆者認為,三個名字中最不合適的就是濂溪,柴桑,尤其是江州,是人們熟知的老地名,辨識度大,江州司馬誰不知道?而以人名為地名風險太大,你不知道哪天風向變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會不會反轉。當年咱們把濂溪墓砸個稀巴爛,現在又修起來,誰知道以後會怎樣?
有趣的是,僅僅一年後,九江縣撤縣改區,人家沒覺得不吉利,將柴桑區的名字叫得挺開心。周瑜死在湖南而不是九江,根本就沒有諸葛亮弔喪這回事兒,甘棠湖上的周瑜點將台是用來蒙外地遊客的,把三國故事當真,唉……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