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陷低價戰役進退維谷: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2023-08-30     全球財說

原標題:京東陷低價戰役進退維谷: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兜兜轉轉,最終還是要回到價格本身。

低價戰略再下一城

根據京東集團發布的2023半年報,本季度最大亮點來自經營利潤,同比大漲138.35%至146.97億元,遠超市場預期。盈利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達達虧損面縮窄,以及曾多次拖累京東利潤表現的新業務轉盈,由2022上半年44.18億元的巨額虧損,扭轉至今年上半年9億元盈利。

但驚艷的利潤表現,並未能掩蓋京東在增長上的「乏力」。

作為京東集團的基本盤,京東零售貢獻近9成的營業收入。在2023年上半年,零售業務同比增長1.43%至4656.38億元。其中「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營收同比增長9.47%至2691.3億元。「日用百貨商品」營收則同比減少8.64%至1602.89億元,成為拉垮整個京東零售的的品類。

國際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0.8%至6.06萬億元。其中,吃類、穿類、用類商品分別增長8.9%、13.3%、10.3%。

可以看到,京東零售在上半年並沒有隨著市場的復甦而快速實現增長,反倒是「日用百貨」品類還逆勢出現負增長,成為拖累整個零售業務的品類。

或是為了帶動銷售增長,8月23日,京東宣布調整自營商品運費標準,京東PLUS會員不再需要運費券,便可享受無限免郵,而普通用戶則將自營免郵門檻從99元降至59元。

作為京東「低價戰略」的又一重要舉措,調整自營運費標準在無形中帶動了客單價普遍在百元以下的「日用百貨」產品銷量,在不用拼單的情況下便可以實現免郵。同時,如洗護用品、生鮮食品等類目,也伴隨著更高的復購率,可以提高京東平台的用戶黏性、活躍度。

算一算,京東集團的低價戰略也已布局大半年。

自2022年11月,許久沒有公開露面的劉強東視頻「空降」京東經營管理培訓會議,痛批高管「夜郎自大」,直指京東正在喪失低價心智優勢。歸來後的劉強東,便開始對公司架構、人事、策略、管理上進行了大刀闊斧般的改革。

曾經的京東集團,憑藉著「自營+物流」打造了品質和服務的護城河,但高成本的自營業務已明顯不能滿足如今「低價」的需求。因此,京東集團就想出通過POP(第三方商家)來體現自己的「低價」優勢。

據相關從業人員透露,在劉強東看來,考慮到物流等成本,京東自營不可能做到和競爭對手一個價格,目前的底線是「不能貴得太多」。但第三方商家要做到和競爭對手一樣的低價,最終整個京東生態實現最低價。

於是在2023年1月,京東集團推出「春曉計劃」,降低了商家入駐門檻,積極引進自然人、個體戶、工廠等第三方商家在京東開店,不再要求商家必須使用京東物流,商家可以自主選擇快遞發貨。

隨後的4月,京東又「重磅」宣布將不再區分POP和自營,二者全面打通,由統一的品類負責人管理,進一步實現流量「平權」。隨著京東集團對於商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23年第二季度,京東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17%。

一人吃飽,全家不愁,自家兄弟京東物流也跟著受益。根據京東物流半年報,2023年上半年,京東物流營收額同比增長32.6%至777.61億元。其中來自外部客戶營收額為539億元,同比增長57.7%,占總收入比例69.3%。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京東集團業績形成了提振。

按照京東的思路,未來的策略是分層的,京東自營店主要服務於追求品質的消費者,而第三方商家則面向的是價格敏感的消費群體,以實現閉環。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思路是捋清了,但執行下來似乎又成了另外一種樣子。

大刀闊斧的戰略調整,讓還處於調整期的京東處於一種割裂狀態,即商品質量與低價的矛盾、中高收入群體與全域消費者的定位矛盾,甚至是品質派與價格派的矛盾。

以此次京東大肆招募第三方商家為例,如今拉入的大量POP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難辨真假,與京東一直以來高服務高品質的形象相悖。

就連劉強東也多次強調:「誰能做到低價,就給誰一定的流量傾斜」。

更甚者,為了趕超自營店鋪,實現薄利多銷,一些第三方商家甚至開始竄貨比價。此前,京東平台就已有品牌方要求代理商下架相關商品「退出比價」的事情發生。2022年雙十一期間,瀘州老窖就曾因京東自營多次降價銷售「52度國窖1573」系列產品,宣布與京東暫停合作。

外界多有傳聞,對於低價戰略與下沉市場方面,徐雷與劉強東意見不和。要知道,徐雷剛剛掌舵京東時就明確提出「高質量增長」的戰略目標,最終目的是盈利,但顯然劉強東似乎想要的更多。

如今京東集團希冀奪回下沉市場,意味著要把徐雷之前所做努力推翻重來,可以想像徐雷與劉強東或曾發生的戰略性爭執。

徐雷曾多次強調不能己之短擊彼之長,「我們既不能放棄自己的基礎設施和履約優勢,也不能放棄自營模式的信譽優勢。因此,我們永遠不可能做到像拼多多或抖音電商那樣的絕對低價。」

但劉強東自然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力。為了硬剛拼多多,在2023年3月匆忙上線了「百億補貼」。只是預想中的盛況沒有發生,與當年一夜突圍的拼多多不同,京東的「百億補貼」無論從聲量還是效果來看,都與前者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用戶體驗方面,更是差強人意。在京東「百億補貼」剛上線那幾日,網絡上的吐槽接連不斷,被網友辣評:「玩不起就別玩」。《全球財說》在黑貓投訴搜索「京東百億補貼」相關字眼,截至8月29日,搜索出的相關投訴案1359條。其中,多數關於不保價、買貴不給雙賠、質量問題等投訴。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眼看「百億補貼」難以肩負發力下沉市場、扛起低價策略的重任,京東集團又將「京喜」重新拾回。

2023年6月,京東成立「創新零售部」,此前被「雪藏」的京喜拼拼和七鮮超市重新被啟用,並進行了品牌升級。2023年7月,「京喜拼拼」正式更名為「京東拼拼」,意在下沉和線上線下融合。

無論是低價戰略,還是下沉市場,乃至與達達不斷融合後的同城業務網絡,其實都是京東集團為實現GMV以及活躍用戶的快速增長。在2023上半年財報會上,京東集團現任CEO許冉與CFO單甦共同強調,「京東今年的重點是回歸GMV、利潤和現金流」。

誠然,百億補貼等低價活動,確實讓京東GMV與現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增長,但對利潤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有分析指出,由於京東集團獨特的經營模式,致使公司本身就屬於成本高企。隨著「百億補貼」的不斷推動,短期內將加大銷售費用的不斷投入,利潤端承壓。若長期與拼多多保持相同補貼水平,盈利能力或受明顯侵蝕。這一趨勢,似乎在2023年第二季度已開始初顯,京東零售在營收同比增長4.85%的情況下,經營利潤下滑0.37%。

成本來看,2023年第二季度,京東集團的營業成本同比增長6.4%至2317億元。同時,第二季度的營銷開支同比增長16.7%至111億元,主要是由於推廣活動的支出增加所致。

對於如今的京東來說,「破釜沉舟」的訊號早已在內部響起。2023年元旦,京東集團宣布,副總監以上以及相對應的P/T序列以上全部高級管理人員,薪酬全部降低10%-20%不等,職位越高降得越多,不過這種「兵馬未動,糧草先減」的做法還有待商榷。

更何況,對於京東參戰「百億補貼」,拼多多也積極應戰。拼多多CEO陳磊在2022第四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中表示:「將勇敢地面對這樣的競爭,包括在某些時候競爭的異化」。在2023年「618大促」期間,拼多多對3C電子品類、官方旗艦店扶持力度加碼,基本算是與京東的短兵相接直攻要害。

8月29日,拼多多最新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拼多多創出66.3%的營收漲幅,實現營收額522.8億元。除此之外,還有京東零售無法匹敵的盈利能力,凈利潤同比增長47%至131.1億元。

總體來看,如何修復戰略下遇到的各種落地漏洞,消除「低價」對平台「高品質」調性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低價戰略」下的費用支出,或是如今京東集團亟需思考的問題。

遙想十年前,與噹噹、國美、蘇寧的多輪價格戰,京東就是靠低價優勢一次次贏得最終勝利,並坐穩電商巨頭的寶座多年。而時境變遷,京東也從曾經的進攻者,變成了如今防守人。

不知道面對如今的京東,市場是否還會讓其再贏一回。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948f843331a5492533a120a310fb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