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被罵慘,他卻獲全網誇讚?

2022-06-28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宋丹丹被罵慘,他卻獲全網誇讚?

最近,宋丹丹因為一段被拒絕的視頻,火上熱搜。

綜藝節目《50公里桃花塢2》里,她提議大家辦晚會表演節目,增進彼此熟悉。

很多嘉賓不太情願,但也不敢直言拒絕。

唯有演員王傳君,自始至終都不鬆口,拒絕表演。

一開始是委婉地拒絕:「我演一隻龍蝦,一隻安靜的龍蝦。」

當其他人都迫於壓力接受表演時,他直接坦言:

「在剛剛的過程中,我有一種很強烈的被逼著走的感受。

我們大家沒那麼熟,明天就要表演節目也很倉促。

我覺得我們沒法因為要完成它而去完成它,我覺得我們每個人的情感都是在不斷地越來越往上走的過程中。

我更期待的是在我們最後結束的時候,我們真的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有一首歌想唱或者有個舞想跳。」

一番發言,引得嘉賓李雪琴和汪蘇瀧拍掌狂贊。

而由王傳君這番發言,我也看到了兩大經常被忽略的教育真相。

要教育孩子

不要害怕拒絕

對比李雪琴被宋丹丹直接懟回來、汪蘇瀧表示「大家不是不想辦晚會,而是再看看還有什麼更好的」無效拒絕:

王傳君將宋丹丹說得無言沉思的這番拒絕,真是太勇太絕了。

很多網友感慨:「好羨慕王傳君,說出了我一直不敢說的話。」

這種敢於直接拒絕、說「不」的勇氣,讓人羨慕;

這種實現拒絕結果同時,得體但不失禮貌的方式,值得學習。

很多人小時候沒學會拒絕,長大後變得只會委屈自己。

在「討好型人格」的面具下,鬱鬱寡歡。

而會拒絕的孩子,人際關係會更加健康,幸福感也會更強。

當然,拒絕不等同於不禮貌。

很多孩子一開始是敢於說「不」的,但是家長可能過多給孩子灌輸「要有禮貌」:

導致孩子害怕被說不禮貌,不得不勉強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拒絕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針對人。

拒絕,也並不意味著一段關係的結束,而是被尊重的開始,不必擔心別人因此不喜歡你。

同時,拒絕不是攻擊性行為,正確的方式「友善而堅定地拒絕」,是可以做到禮貌和平和的。

什麼是友善而堅定地拒絕?我想大概可以概括為以下3點:

1、真誠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言辭恰當地說明拒絕的理由;

2、開放的肢體語言、友好的語氣;

3、溝通來回中,認真地聽別人把話講完,溫和地直視對方。

何炅在《令人心動的offer》里,曾提到一個詞——「拒商」。

指在別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時,能坦然適當地拒絕的能力。

對我們的孩子而言,光有情商、智商還不夠。

還需要他們有拒商,才能在社會上良好地發展。

學會對別人說「不」,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不敢拒絕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敢於拒絕的孩子,自我價值感高,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

不活在他人的評價體系里,掌握主動權,不被道德和情感綁架。

教育孩子

不要害怕不合群

在所有嘉賓都主動或被動同意表演節目時,王傳君的拒絕,其實頂著很大的壓力。

因為這種情況下拒絕,意味著他把自己放在孤立的、不合群的位置。

對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來說,不合群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但對內心強大的人來說,不合群,根本不是問題。

最新一期《嚮往的生活》里,嘉賓許知遠火了。

他沒有強迫自己和一群不熟悉的人強行社交,總是逃離人群獨自行動。

要麼一個人呆在樹屋,要麼獨自去看海,要麼和村裡的當地人聊天閒談。

該乾的活一樣不落,但也不為了迎合他人而勉強自己。

他說:「做一個誠實的自我,比做一個假裝勤勞的自我,更值得尊敬。」

很多網友感慨:「在他身上看到了真正嚮往的生活。」

確實,我們往往在社交中,為了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

卻沒意識到,不合群不是自己的問題,不是什麼社恐也不是孤僻。

曾看到一個扎心的真實故事。

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女兒4歲半了,特別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

但她很明顯地感覺到,女兒總是在討好別的小朋友。

一次女兒竟然卑微到心甘情願跪在地上,馱著別的小朋友一邊爬一邊學狗叫。

為了孩子如此這般,父母如何能因為孩子所謂的「合群」而感到快樂?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合群變成了一個褒義詞。

不合群成了貶義詞,不合群的人容易被視為異類、遭到排擠。

但實際上,它原本只是一個中性詞。

不合群,可能是在自我探索;

合群,可能是在積極適應環境。

如果孩子只是因為獨立的想法才不合群,父母應該為此感到驕傲;

如果孩子合群背後是討好和隨大流,父母才更應該感到擔心。

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不管合不合群,都無對錯。

但前提是,那個決定是你主動做出的。

敢於積極合群,更敢於拒絕合群。

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獨立的恐懼。

知乎上曾有家長提問:「孩子總害怕拒絕、害怕不合群怎麼辦?」

一位網友的回答讓家長們豁然開朗:

「我小時候也是敢說不,敢不合群,卻聽遍了這樣長大後會吃虧的話。

後來我學會了討好別人,可真心待我的沒有幾個,甚至有人利用我的好意。

索性我就直接拒絕、不合群了,雖然沒有幾個朋友,但都是真心的,我也變得更快樂。」

確實,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

不管是否拒絕、是否合群:

要永遠聽從自己的內心、決定權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不必為了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

才能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社交之道;

才能在不傷害他人的範圍內,實現真正的「社交自由」;

才能勇敢活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喜歡的樣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80079fcda0865367dfadc5ca15fd3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