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九個月新增9.5萬億信貸,都流向了哪些領域?

2022-10-20     新京報貝殼財經

原標題:六大行九個月新增9.5萬億信貸,都流向了哪些領域?

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姜樊

編輯 王進雨

10月16日晚間,六家國有銀行在三季報發布之前,紛紛「劇透」信貸增長及分布情況。按此數據初步統計,2022年9月末,六家國有銀行境內人民幣貸款餘額比上年末共增加約9.5萬億元。其中,郵儲等銀行表示,信貸增長達歷史新高。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六大行集體發布支持實體經濟公告,說明目前經濟處於復甦關鍵階段,六大行發揮頭雁和支柱作用,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穩步恢復。同時,這亦體現了銀行以實際行動表明支持實體經濟決心。

「六大行積極加大實體經濟信用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有助於提振市場主體發展信心,利好市場預期。」周茂華指出。

01

六大行前三季度投放9.5萬億

工農建新增超2萬億

財經記者按照六大行披露的信息統計看到,今年以來信貸增長共計約9.5萬億元,貸款存量餘額9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6%。而前三季度,六大國有銀行的信貸規模均實現較快增長。

其中,工行、農行和建行新增投放規模均超過2萬億元,中行新增信貸規模為1.69萬億元。而交行和郵儲增速接近,投放規模超6000億元。多家銀行增速超過10%,信貸增速創歷史新高。

工商銀行公告顯示,保持新增投融資快速增長。高效傳導宏觀政策,出台系列舉措和政策工具,加大資源配置和信貸投放力度,保持信貸總量快速增長。2022年9月末,工商銀行境內人民幣貸款餘額比上年末凈增加2.2萬億元,保持同業領先,同比多增4573億元。

建設銀行表示,今年以來該行信貸規模實現較快增長。截至2022年9月末,人民幣貸款近2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1萬億元,同比多增近5200億元。

此外,農行稱該行加大對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科創企業、民營企業、普惠小微企業等金融支持,有效滿足各類市場主體的融資需求,助力穩住經濟大盤,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2.2萬億元。相比之下,中行三季度末,貸款較年初增加1.69萬億元,達17.41萬億元,增長10.78%。

郵儲數據顯示,該行貸款總額超過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超過10%,增量創歷史同期新高。交通銀行則在今年前9個月,融資總量超過8000億元。其中,境內人民幣各項貸款較上年末增加6444億元,增幅10.63%,同比多增950億元。

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計算,國有行支撐作用增強,前三季度銀行業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18.1萬億元,六大行占其中的52.7%。單三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4.4萬億元,六大行貢獻度提升至55%。

圖/IC

02

基建托

製造業、綠色等成主要發力點

在公告中,六大國有銀行均強調,持續服務實體經濟、提高經營質效。而從各家銀行發布的信貸結構來看,基建領域成為托起各銀行信貸增長的主力軍。

工行表示,在服務重大項目方面,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基金投資項目配套融資、交通水利能源網絡型基礎設施等五大重點領域和「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營銷,基建領域貸款餘額比上年末增加逾6400億元。

建行指出,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餘額5.6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近5800億元,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建設。建行還在個人住房貸款餘額達6.5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1100 億元,有力 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擬出資300億元設立住房租賃基金,探索租購併舉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實際上,銀行發力基建,使得今年以來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長迅速。央行數據顯示,9月新增信貸同比大幅增加,主要是企業部門短期與中長期信貸的貢獻較大,分別新增了6567億元與1.35萬億元,兩項合計同比多增1.13萬億元。

植信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三季度,基建投資持續快速推進和製造業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將有效對沖房地產投資的下行壓力,推動固定資產投資整體保持平穩恢復的運行態勢。在項目建設保持較快節奏、財政發力更為精準和項目儲備較為充足等因素的推動下,基建投資增速仍將繼續加快。諸多因素推動製造業投資繼續維持較高增長。

在基建托底之外,戴志鋒指出,製造業、綠色和普惠貸款較年初增速明顯超過了總貸款增速,體現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根據各家銀行發布的公告,工行在製造業貸款餘額比上年末增加超過8100億元,增幅 37.5%;綠色貸款較年初增長約9500億元,增幅 34.0%。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戰略新興產業貸款餘額突破1.6萬億元,增幅達到59.2%。在服務普惠金融方面,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普惠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量超4100億元、增幅37.6%。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涉農貸款餘額突破3.2萬億元,增加近6000億元,增幅 22.6%。

而農行深入實施「三農」縣域、綠色金融、數字經營三大戰略,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新增貸款創同期歷史新高。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全力做好糧食安全、農產品穩產保供、鄉村產業、鄉 村建設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縣域新增貸款超9000億元。

圖/IC

03

大行仍是信貸增長主力軍

展望四季度,業內人士認為,在基建和製造業投資「雙管齊下」和房地產投資築底企穩推動下,固定資產投資將進一步趨向回升,未來信貸增長依然可期。

「預計10月和四季度,大行仍是信貸投放主力,配合各類穩增長政策對社融增長起到支撐作用。」戴志鋒表示,一方面,製造業、社會服務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另一方面,加大對房地產融資的支持力度。

9月28日,人行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額度為2000億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而此前有市場消息稱,監管要求每家大行年內對房地產融資至少再增加1000億元,融資形式包括房地產開發貸款、居民按揭貸款以及投資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券。

連平亦認為,四季度融資需求恢復可能會小幅加快。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及接續政策加快落地,政策執行效果仍需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四季度融資需求預計緩慢恢復。

「政府債券持續發力,今年國債維持平穩發行節奏,仍有一定增量;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將於10月底發行完成,11月預計會提前下發明年專項債額度,較好彌補政府債券發行空窗期。而基建等重點項目持續推進,相關配套融資增長仍有動力;製造業恢復生產與投資節奏也將有效支持中長期信貸增長。」連平解釋,同時四季度消費恢復節奏加快,房地產政策預計進一步寬鬆,居民信貸有望加快修復。

此外,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開發性政策性支持工具、各類專項再貸款和中長期低息貸款等三類政策工具支持下,基建、製造業等領域信用擴張確定性較強。同時,隨著房地產供給側和需求側支持政策進一步加碼,「保交樓」資金到位後有望加速施工進程,建安和竣工數據有望從四季度起有所體現,拉動地產後周期景氣度提升。

王一峰指出,若基建與地產形成共振,強化「寬信用」表現、推動「穩增長」顯效,有望提振銀行業順周期表現,催生銀行股行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7b12ef3974da7aa404fc07878db40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