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韭菜從娃娃抓起,「橫漂」父母一夜爆紅的美夢正在毀掉孩子

2023-11-23     搜狐財經

原標題:割韭菜從娃娃抓起,「橫漂」父母一夜爆紅的美夢正在毀掉孩子

橫店,作為國內最大的影視基地,不僅吸引了大量成年人到此逐夢演藝圈,也迎來了孩子們。

近日,一則「橫店童漂4個月賺250元」的新聞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討論。

圖源:光明網

在魚龍混雜的演藝產業圈裡,一些家庭帶著還未成年的孩子,試圖在演藝熱土尋找一夜爆紅的機會。

然而,夢想的膨脹和慾望的無止境,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漂」在橫店,連正常的童年都不能擁有。

這條「萬里挑一」的成長路,暗流洶湧,或許拼的不是孩子的天賦異稟。

童星培訓機構,「韭菜聚集地」

作為父母,所謂的「雞娃之路」多半是從主觀競爭意識開始的。

這也是為何,各種培訓機構成了如今最熱門的「雞娃聚集地」。

內娛「雞娃」圈套多半肇始於兒童演藝培訓機構,江湖名稱「兒童戲」。

只要說打造「小戲骨」,就會有大把的家長蜂擁而至。

「通過集體協作和學習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敢於和陌生人交流,培養孩子的社會活動能力……」

這是兒童演藝培訓機構的單張常見宣傳語。

「男孩子,不開朗大方可不行!」

培訓機構銷售老師的話術準確對症了曉曉父母的焦慮。

因為擔心男孩子太過內向,曉曉的父母決定給他報個藝術班來提升表現力。

可剛剛結束一周的課程,培訓機構的老師就在家長群里推送了一條某劇組選角的報名連結,並承諾選不上退款。

圖源:網絡

圖源:百度搜索截圖

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桿子」的心情,曉曉父母也為孩子報了名。

零門檻、無要求的藝術培訓、低廉的選拔費用。這一切都似乎降低了普通家庭孩子成才之路上的試錯成本。

可是,這種「另類雞娃」到底對於普通家庭而言究竟能有多大的用處?

答案不言而喻。

圖源:抖音

孩子的「戲癮」,到底是誰的慾望

「看,這個暑假,我大孫子在橫店拍戲呢!」曉曉奶奶經常在朋友圈發孫子」進組「的消息

多次入圍海選,曉曉慢慢有了拍戲的經驗。

這讓他的父母對他的表演天賦也有了信心和期待。

雖然大多只是一些只出鏡幾秒的小角色,但並不耽誤全家人做起了「明星夢」。

疫情期間,家長陪孩子試鏡|圖源:抖音

什麼時候才有一個真正能讓全國觀眾都能看到的正兒八經的角色呢?

隨著曉曉和家人的「戲癮」越來越大,一個圈套他們已經越陷越深。

橫店那些拍孩子戲的劇組,您觀察吧,長期駐紮,永遠不會走的!海選?放一萬個心,肯定要你過!

帳號為「強哥聊天下」的影視圈業內人士在社交平台這樣爆料。

圖源:抖音

賭徒心理收割韭菜

「他們只是制定好了一套規則,讓家長們都捲起來!」後來,曉曉爸爸在家長群中這樣勸其他家長及時止損。

「孩子戲」劇組裡競爭很大,雖然已經簽了演出經紀合同,但還是會橫生變數。

比如,拍了一個多小時突然被通知「換人」,這是常規操作,只因為有人願意「帶資進組」。

圖源:抖音評論區

困在影視城裡的「童漂」們,被迫「內卷」的背後,沒有一個家長是無辜的。

只要進了橫店,就會知曉並進入各種各樣的通告群。

在這些群里,「童漂」們的家長積極篩選著角色,想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

「都是演員,憑什麼我家曉曉就排後面?」

參與了多場角色競價的遊戲,有時候家長甚至會因一個找來的小角色抗議半天,更離譜的是會為了和別的家長爭口氣花錢「帶資進組」!

而預先料想的拍攝收益?幾乎沒有。

圖源:抖音評論區

圖源:光明網

那麼,這些花錢買來的角色,就真的會上映嗎?

「沒辦法啊!這邊橫店二三十個劇組都停了,全都隔離著呢!我們都被封村裡了!」這幾乎是那段時間不少「兒童戲」劇組千篇一律的託詞。

由於疫情影響,這套說辭被反覆拿來用了三年。

時間久了,父母知道自己被套路了,但是一方面擔心孩子未完成的明星夢,一方面自己的虛榮心也開始作祟。

每天硬著頭皮在朋友圈經營著孩子的「童星」人設。

圖源:抖音

即便是有朝一日,片子真的上架了,但是後續也要花宣傳推廣的費用。

「視頻網站的廣告位,評論彈幕區,哪個不是錢砸出來的?這些錢難不成指望機構給你拿麼?」

持續收割的套路遠比這些家長想像中更可怕。

可即便如此,每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入坑,心甘情願當韭菜。

只因為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便希望這些沉沒成本收回更為巨大的預期收益。

這是很明顯的賭徒心理,和那些搞擦邊金融業務收割中產階級的套路幾乎如出一轍。

甚至有的家長發現被套路後,非但不沮喪,還以此為商機。

據說,某視頻社交平台上的幾個特別有名的兒童網紅帳號,同樣經歷過童星才藝培訓、演藝圈被套路的經歷。

但他們精明的父母卻讓孩子靠著才藝成功轉型成了網紅,不僅收回了成本,還生財有道——私下接一些童星培訓機構、兒童演藝公司的廣告代言。

「童星之間競爭太激烈了,這個行業現在被報道的越來越多了,可能就要被官方強制規範了,再不趕快撈一筆就晚了!」有人在評論區這樣點評道。

///

鐵打的家長,花樣的「童星」,層出不窮的套路,流水的韭菜……

機構們做著他們的生意,父母們養著他們的「搖錢樹」,而懵懂的孩子卻要早早地經歷成人世界裡的名利浮華。

這個世界的喧囂與浮躁,被成人世界的慾望和名利搞得烏煙瘴氣。最終,他們還是把手伸向了孩子。

當時代舉起焦慮的鐮刀,會不會還有一些家長仍然堅守以愛化道、以術馭教的初心?

畢竟,金錢可以被收割,信心可以暫時消沉,希望可以再被托舉,而兒女是父母愛的結晶這一事實,卻永遠不會丟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70de104ba12a0c5ca65e86128310f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