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築,瀕臨拆除之際,遠渡重洋幸得保護

2024-01-13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200多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築,瀕臨拆除之際,遠渡重洋幸得保護

歷史是老祖宗們留下的念想,即使物是人非,新人舊人來來往往,但這些沉默的物件給予了大眾最真切的回憶。

1996年,安徽黃村一座有著近200年歷史的黃家老宅,因年久失修,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在當時旅遊文化以及保護價值理念尚不濃重的時代里,這是大多數古建築的命運,畢竟在當時人們的眼中,這只不過是一座居住的宅子,能有什麼價值意義。但這座名叫「蔭余堂」的老建築命運的改變正是由此開始。

1996年碧波地博物館中國藝術文化部主任白鈴安(Nancy Berliner)到安徽黃村調查時,發現了這座老建築,此時它正面臨廢棄拆除的命運。可能是國外的歷史文化太短,對於中國的一些老物件甚是喜愛。她決定採取異地保護的辦法,對這座徽派古建築進行「挽救」。

但如此龐大的建築想要採取異地保護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僅僅是考慮原主人賣不賣的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它遠渡重洋的問題,建築不像小物件,可以隨意擺放,這註定了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而拆除蔭余堂的花費了近4個月,終於完成了對它的拆卸,由蔭余堂拆下的2700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個石件,其中還包括建築中的一些地基、天井、院牆等傳統徽派特徵的建築,經過細緻打包之後運往美國,開始了在異國他鄉重建的進程。

碧波地博物館為安置蔭余堂,專門拓寬了馬路,使運輸車輛暢行無阻;堵死了門側的小街,將蔭余堂與主樓相連,同時,拆遷了一大片居民區,給蔭余堂讓出了大片空地。這樣的氣派顯示出了他們對於這座東方建築的重視,因為這將會讓更多的人對此充滿希望,西方土地上的東方建築,註定了它會有諸多吸引力。

在這裡,他們儘可能地想要復原它的原貌,對於一些已經腐朽的木質材料,他們按照原樣進行重新打造,不能褪掉它原來厚重的歷史感。

歷經7年策劃施工,換來了一座瀕臨滅亡的徽州古建築在異域的新生,換來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古建大挪移。2003年6月21日,蔭余堂正式對公眾開放。

隨古民居一起展出的,還有一些重要的歷史文物,比如黃氏祖先的畫像,還有黃氏宗親族譜。在拆卸蔭余堂的過程中,還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的通信、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發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物價,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有著重要的原因,但因為它的遠渡重洋,一切都成了他國之物。

自蔭余堂「遠嫁」之後,關於它的爭議就沒有停下過,畢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相較於我們本身就不多的古建文化來說,蔭余堂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但是因為在當時的時代里,充滿了諸多無奈,只能讓它遠走。很多人還常常說,500年後,我們只有到了美國才能看到徽州古民居,這又何嘗不是心底的無奈。

而在蔭余堂遠渡重洋當年,安徽省頒布了《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本省境內長江以南地區1911年以前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宅、祠堂、牌坊、書院、亭、台、樓、閣等建築物,未經政府相關批准,不得隨意拆除或買賣。

但此時的蔭余堂已經踏上了路程,這座徽派古建築只能存在於國外的博物館當中,實在是太過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6fd78d45a96a28586b65b940e64b7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