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古名方」,抗腫瘤、調免疫、抗衰老,是脾胃的「守護神」

2023-07-08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千古名方」,抗腫瘤、調免疫、抗衰老,是脾胃的「守護神」

有一個奇妙的方劑,自打它正式出道以來,就被歷代醫家喜愛,都敬它為「君子」,並在民間流傳著「男不離四君」的說法。而所謂「四君」說的就是中醫界大名鼎鼎的四君子湯,它不僅是「男人的專寵」,還是脾胃的「守護神」,歷經千年而不衰。古往今來,歷代醫家不僅僅愛用四君子湯,而且還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創造了很多經典名方,而基於四君子湯的作用,堪稱「補氣的組方」。

我們現代所熟知的四君子湯,其實它最初不叫四君子湯,而是叫白朮湯,最早見於《聖濟總錄》,最初是用來治療「水氣渴,腹脅脹滿」的,當時的白朮湯是由「白朮、赤茯苓(去黑皮)、人參、甘草(炙)」四味中藥組成的,使用方法是,將這四味中藥各等分,「粗搗篩」,每次服用時取藥末五錢匕(大約現代的10~12g),用水二盞,煎成一盞半,去渣溫服。之所以取名白朮湯,是因為白朮的強大作用,誠如後世醫家所說,白朮為「安脾胃之神品」(《本草經疏》),「脾臟補氣第一要藥」(《本草求真》)。

但是到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便將其更名為「四君子湯」,並且功效主治也有了很大的擴增,具有「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的妙用,主治上也演變成了「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原本的白朮湯搖身一變成為四君子湯之後,不僅功效主治大有演進,而且受歡迎的程度也大有進步,並且自《局方》後,四君子湯廣為流傳,甚至還逐漸演變成「男不離四君」的千古名方。

詳細去探索四君子湯的方源,其實最早可能還不是《聖濟總錄》的白朮湯,而是《傷寒論》的理中丸。四君子湯與理中丸都是四味中藥,都含有「人參、白朮、甘草」三味中藥,所不同的是,四君子湯除了這三味中藥之外,加的茯苓,而理中丸加的是乾薑。為什麼要加茯苓?從唐代及以前的本草學來說,可能《名醫別錄》所說「止消渴」,「開胸府,調藏氣,伐腎邪」,「益氣力」,「保神守中」比較符合四君子湯用藥實際;而《本草匯言》更是指出,茯苓「至清至潔、至和至美之上珍也」,可見茯苓絕非凡物。不過對於四君子湯的方源,不僅僅只是與理中丸有關,其實與薯蕷丸關係更為密切,因為薯蕷丸中包含了四君子湯的完整方藥。

四君子湯究竟由哪些中藥組成?據《局方》記載,全方由「人參(去蘆),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朮各等分」四味中藥組成。按照《局方》所載的煎服方法是,先煎這四味中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時,取藥末二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隨時可服,在服用的時候,還可以適當加入少了食鹽,或者用白湯(現代用米湯或溫開水均可)送服。四君子湯原方沒有詳細的劑量,現代通用劑量為,人參9g,白朮9g,茯苓9g,甘草6g,水煎服,如果沒有人參,可用黨參代替,黨參用量為人參的2~3倍。

對於四君子湯的方藥組成,究竟暗藏什麼玄機,我們還得從它的君臣佐使來說起。對於四君子湯來說,配伍十分嚴謹,也中規中矩,全方四味藥,君臣佐使各一味。全方以人參為君藥,不僅起到「補五臟」的作用,還能起到大補元氣,主入脾經的作用;以白朮為臣藥,主要起到甘溫補氣、苦燥健脾的作用;以茯苓為佐藥,主要起到健脾滲濕的作用;以甘草為使藥,主要起到甘溫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四味中藥組合在一起,補中兼行、溫而不燥,共同發揮著益氣補脾、祛濕助運的作用。

四君子湯是一個治療脾胃氣虛的常用方,也是補氣的基本方。在臨床使用的時候,常以「面色痿白,食少神疲,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證治要點。在臨床運用時,也可以根據兼變證進行加減化裁,如兼有嘔吐,可加半夏、陳皮;兼有胸膈痞滿,可加枳殼、陳皮;兼有畏寒腹痛,可加乾薑、附子;兼有心悸失眠,可加酸棗仁、龍眼肉。對於四君子湯的加減化裁,實在是奇妙,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方,都可以化裁出很多經方名方,比如異功散、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七味白朮散、八珍湯、歸脾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資生丸、枳實消痞丸、健脾丸等。

對於四君子湯的四味中藥,其實歷代醫家也是各有高見的。明代醫家吳昆指出,人參「能補五臟之元氣」,白朮「能補五臟之母氣」,茯苓「能致五臟之清氣」,甘草「能調五臟愆和之氣」,堪稱獨具慧眼。清代名醫王子接指出,「理運陰陽,剛柔相濟,誠為生化良方」;清代名醫陳修園說,「陰陽兼調之和劑也」;近代名醫謝觀指出,四君子湯「均甘溫之品,扶助中宮,展布津液,不偏不倚,純粹無疵」,因此「有君子之稱」。對於四君子湯的妙用,清代名醫張璐指出,「凡久病不愈,諸藥不效者,唯有益氣、補腎兩途」,並進一步指出,可用四君子湯「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引津氣四迄」,這樣「周身之機運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並將四君子湯譽為「司命之本」。

對於《局方》所載,為什麼要求「入鹽少許,白湯點服」,這與清代名醫張璐所說的「唯有益氣、補腎兩途」密切相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但總體上是引藥入腎。而用白湯(米湯),有補腎健脾的作用,清代名醫趙學敏指出,米油「滋陰長力,肥五臟百竅,利小便通淋」;清代名醫王孟英指出,米油「補液填精,有裨羸老」,這正與四君子湯的核心作用相符。所以,在服用四君子湯的時候,按照古方服法,「入鹽少許,白湯點服」會更好的發揮四君子湯的奇妙作用。

對於四君子湯的妙用,不僅歷代醫家推崇備至,就連現代藥理也廣為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四君子湯在調節腸胃功能、抗腫瘤方面[1-4],幾乎已經是藥理研究的共識,尤其是對於胃腸道調節,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調節胃腸運動,促進消化和吸收,抗胃潰瘍[1],抗胃腸黏膜損傷,調節胃腸活動,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腸道黏膜免疫功能,調節胃腸激素[2];促進消化吸收,調節胃腸激素分泌,對胃腸黏膜的保護作用和提高機械屏障機能,提高腸道黏膜的免疫功能,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4]。不僅如此,四君子湯還具有調節免疫,促進造血,抗突變,抗應激,抗脂質過氧化[1];調節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的作用,調節下丘腦神經遞質-甲狀腺軸的作用,抗疲勞、耐缺氧[2];補血活血、增強記憶力,對肝臟的修復作用,對血液系統的作用,促進內分泌腺功能、延緩衰老[3];抗衰老[4]等藥理作用。

四君子湯不僅藥理作用強大,而且現代臨床使用也十分廣泛,比如可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炎,慢性肝炎[1];功能性消化不良,兒科疾病(腹瀉、貧血、急性黃疸型肝炎),肝病的輔助治療,糖尿病,免疫調節(提高腫瘤患者免疫功能),潰瘍性結腸炎[2];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3];小兒重症藥物性血尿,小兒低熱,小兒厭食症,復發性口腔潰瘍,慢性肝炎,陽虛胸滿,虛人汗閉證,中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輔助治療,消化道腫瘤術後腹瀉[5];肝硬化大出血後,五更泄瀉[6];虛寒泄瀉,妊娠惡阻,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易激綜合徵,慢性腎小球腎炎,經前期緊張綜合徵,先兆流產,感染後脾虛綜合徵,小兒低熱,鼻衄[7]等多種疾病。

不僅四君子湯原方的作用強大,四君子湯的衍化方的作用更為強大,有研究表明,四君子湯衍化方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主要用於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 膽汁反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脫垂,消化性潰瘍,慢性腹瀉,支氣管哮喘,慢性呼吸衰竭,老年性糖尿病,慢性疲勞綜合徵,產後汗證,小兒貧血,小兒厭食,小兒感染後脾虛證,小兒支原體肺炎,復發性口腔潰瘍,慢性咽炎,消化道腫瘤,腫瘤化療反應等,取得滿意療效[8]。當然,四君子湯雖好,但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實熱體質、實熱盛且伴有水腫的,陰虛火旺以及過敏體質的,都不適合使用。

參考文獻

[1]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呂苑.四君子湯的藥理研究和臨床應用[J].中醫研究,2012,25(1):76-79.

[3]黃佩,宋洋.四君子湯藥理作用和質量控制研究[J].遼寧中醫雜誌,2014,41(7):1395-1397.

[4]熊山,丁曉晨.四君子湯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39(5):371-374.

[5]邸春健.四君子湯的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J].中成藥,1997,19(11):45-46.

[6]郭翠華.四君子湯演變的臨床應用[J].安徽中醫臨床雜誌,2001,13(2):142.

[7]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8]張東勛.四君子湯及其衍化方的文獻與臨床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1:1-59.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69d9b37195356a4d75fab22eb6954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