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神奇」的中藥,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潤燥止咳,妙用效果好

2023-09-03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神奇」的中藥,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潤燥止咳,妙用效果好

古往今來,人們對桃這種植物,充滿了喜愛,一朵桃花,可以寫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詩句;一顆桃實,可以繪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祝福;一根桃木,可以畫出「厭伏邪氣,以辟不詳」的符號。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粒桃仁,可以發出「活血化瘀、潤燥滑腸」的藥性。真是感嘆,大千世界,總有很多奇妙的故事在發生。

對於桃樹上的桃花、桃子和桃木,人們都相對比較熟悉,但對於桃仁來說,雖然也有些熟悉,但卻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它。桃仁就是吃掉桃子後,所剩下桃核剝開後的種仁,既是種子,也是良藥。說到桃仁這味中藥,最早出自《神農本草經》,不過最初的功效記載的很簡單,也僅僅「主瘀血血閉,症瘕邪氣,殺小蟲」這樣三大功能。而這三大功能中,尤其以「主瘀血」和破「症瘕」最為突出,醫聖張仲景所用桃仁諸方,基本上都是取自這兩大功能。

桃仁的作用其實遠不止如此,在《名醫別錄》中僅僅保留了《神農本草經》對桃仁破「症瘕」的記載,並對桃仁的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那就是「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以及「通月水,止痛」。不過,按《名醫別錄》的記載,桃仁就不僅僅是活血化瘀、破症消瘕了,而且還有止咳平喘、行氣止痛的作用。其實,通過《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的記載,就對桃仁的主要功效有了一個基本概述。

然而,在《藥性論》《日華子本草》等重要的本草典籍中,由於原著早佚的原因,導致桃仁並沒有在這兩大本草經典中擁有明確記載。但對於桃仁的作用,明代四大本草對它也是各有評說,陳嘉謨指出,桃仁「苦以破滯血,甘以生新血」,並明確指出桃仁「通潤大便」;李時珍指出,桃仁「主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鬼注疼痛,產後血病」;繆希雍指出,桃仁「性善破血,凡血結血秘,血燥瘀血、留血蓄血、血痛血瘕等證,用之立通」;倪朱謨指出,桃仁「苦能泄滯血,辛能散結血,甘溫能行一身血絡,凡一切血敗血阻為病,專主之也」。

中藥學目前對桃仁的主要用途主要歸納為三類,其中活血祛瘀的作用幾乎是大部分本草典籍都首肯的功效,但對於止咳平喘,除了《別錄》首提之後,少有堅持者,但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卻堅定不移的認為,桃仁具有「止咳逆,平喘息」的作用;而至於桃仁潤腸通便的作用,早在《醫學啟源》中就有記載,認為桃仁能夠治療「大便血結」,而後的《脾胃論》中記載的「潤腸丸」、《湯液本草》中記載的用於治療老人虛秘的方劑中都用到了桃仁;而真正把這一個功能收錄於本草典籍的,卻是《本草蒙筌》,而後《藥品化義》中也指出,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

對於桃仁的臨床運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配伍,有一些常見的藥對,堪稱經典,在臨床中的使用頻率也頗高。比如桃仁與杏仁配伍,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桃仁與大黃配伍,可以起到瀉熱逐瘀的作用;桃仁與紅花配伍,可以起到破血祛瘀的作用;桃仁與當歸配伍,可以起到和血潤腸的作用;桃仁與地龍配伍,主要可以起到化瘀通經的作用。當然,桃仁的藥對配伍其實還不止這些,但這幾種是桃仁藥對中最為經典的。

桃仁這個中藥,在醫聖張仲景時代就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主要發揮著活血破瘀的重要作用,而且將桃仁與大黃藥對應用的出神入化;但是在後世醫家中,又出現了一個驚世名醫王清任,他將桃仁的運用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主要發揮著活血祛瘀的主要作用,而且將桃仁與紅花葯對應用的爐火純青。不得不說,桃仁這味「神奇」的中藥,臨床上若能運用得當,往往會收穫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然而,對於桃仁這味中藥,依然還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

桃仁這味中藥,它的臨床用量,一般來說是3~9克,但畢竟臨床病症千變萬化,具體還得根據病證的需要進行增減劑量。而對於桃仁的使用禁忌,也是需要了解的,明代的《醫學入門》中認為,「血燥虛者慎之」,臨床中可供參考。明代醫學家繆希雍在《本草經疏》中,對於桃仁的禁忌提出了三點,一個是「凡經閉不通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瘀滯」,二個是「產後腹痛由於血虛,而不由於留血結塊」,三個是「大便不通由於津液不足,而不由於血燥秘結」,這三種情況下,「法並忌之」。除此之外,桃仁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之力,因此,孕婦禁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e250b6216dfe2049aec31c19479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