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芳香化濕、醒脾開胃,還能抗炎、抗腫瘤、降血脂

2023-08-30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芳香化濕、醒脾開胃,還能抗炎、抗腫瘤、降血脂

對於古代本草中,很多中藥沒有寫明它的藥物基原,這就導致有些中藥古今基原的變遷,導致無論是從藥物源頭,還是臨床功效,都可能會發生很大的差異。所以,有些中藥,古今意義不是一回事。比如,我們都十分熟知的蘭草,人們幾乎第一反應,這個蘭草就是被譽為「花中四君子」的蘭草,但是,在古代稱之為蘭草的植物,不止是蘭草科植物。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經記載了蘭草可以作為中藥使用,可以用於「蚖」「蠸」等疾病的治療。本草文獻大家尚志鈞先生指出,「文獻中所講的蘭有兩種,一是蘭草的蘭,一是澤蘭之蘭,但古書對這兩種蘭,往往混淆不分」[1]。所以,對於中醫古代典籍中所說的蘭,究竟是何物,尚有爭議,仍需積極考證。

在《離騷》中,曾有「紉秋蘭以為佩」這麼一句話,所以,這讓後世醫家認為,古人所說的蘭,可能是中藥佩蘭。從《離騷》這裡所說的的意思來看,是佩戴蘭草做的飾品,與現代的「佩蘭」的意思接近,這也反映了古代人們有佩戴蘭草的習慣。只不過,在《離騷》中並沒有明確這個所佩之蘭是什麼科的植物。如果是蘭科植物,那就是現代人們十分熟悉且喜歡栽培的蘭草;如果是唇形科植物,那就是後世醫家所說的澤蘭;如果是菊科植物,那就有可能是中醫眼中的佩蘭

對於佩蘭這味中藥來說,歷代有不少醫家將佩蘭的藥用歷史推到了《神農本草經》頭上,就連有些中藥材教材也是這麼寫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可能與《本草綱目》的記載有關,《本草綱目》中認為蘭草在《唐本》中又叫「省頭草」。而且《本草綱目》中還有這麼一段話,「其葉似菊,女子、小兒喜佩之,則女蘭、孩菊之名,又或以此也」。李時珍的這段話,一是佐證了《離騷》之言,同時又點明了蘭草為菊科植物。

但是對於蘭草入藥的基原,宋代寇宗奭和元代朱丹溪的看法卻有力排眾議之意,寇宗奭指出,蘭草「葉如麥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綠色,中間瓣上有細紫點」;朱丹溪認為,蘭草「人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其葉有藥方」。但對此,李時珍並不認同,指出「二氏之說,乃近世所謂蘭花,非古之蘭草也」。

所以,自李時珍之後,諸多醫家拋棄了蘭草就是蘭花的認知,都以省頭草為蘭草。於是,《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中所載的蘭草,都被認為是佩蘭的起源。然而清末醫家張山雷卻不這麼認為,他在《本草正義》中引用徐安甫的話說,「近來談蘭草者,僉以省頭草當之」,這已經是當時的常態了,並進一步來區別蘭草和佩蘭,明確指出,「幽蘭生山谷,是山草;佩蘭生於水中或澤旁,是水草,亦是隰草」,對此還感嘆不已,「空谷幽蘭,見棄於習岐黃者久矣,曾經負大名如寇宗奭、朱丹溪、李士材諸賢達之識別,以及趙恕軒、王安化老人之論辨,蘭仍淹沒于山谷,屈伏於泥途」。

當代著名的本草學家王德群先生,對於《本草正義》中所言,也表示認同,並明確指出,「神農之蘭草,即今通稱之蘭科植物蘭草也。後人誤將菊科佩蘭誤認為是蘭草,其功解暑化濕、辟穢和中,與神農蘭草不相同也」[2]。所以,我們要明確,佩蘭的藥物基原,據本草考證,佩蘭是菊科植物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的乾燥地上部分[3]。也就是說,現代所用的佩蘭中藥,是菊科植物,而不是蘭科植物,也不是唇形科植物。

那麼,佩蘭究竟有什麼作用呢?藥典和中藥學認為,佩蘭味辛性平,歸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濕濁中阻所致的脘痞嘔惡,口中填膩,口臭,多涎,以及暑濕表證和濕溫初起所致的發熱倦怠、胸悶不舒等證。當然,這只是佩蘭最基礎的功效主治和臨床用途。

對於佩蘭的用途,藥對配伍的意義也很大,比如,佩蘭與黃連配伍,主要有清熱化濁的作用;佩蘭與白朮配伍,可以起到健脾燥濕、化濁和中的作用,還能止瀉不留邪;佩蘭與銀杏配伍,可以起到化濕和中,祛痰開竅的作用;佩蘭與青蒿配伍,可以起到芳香化濕,清化逐穢的作用;佩蘭與藿香配伍,可以起到醒脾開胃、芳香化濁、和胃止嘔的作用;佩蘭與荷葉配伍,可以起到清暑化濁,清解頭目、昇陽止瀉的作用;佩蘭與蒼朮配伍,可以起到健脾助運、芳香化濕的作用;佩蘭與黃芪配伍,可以起到補氣、宣化的作用;佩蘭與澤蘭配伍,可以起到醒脾的作用。

佩蘭這味中藥,由於是否是古代的蘭草,這個尚無定論,但是從明確它的藥物基原後,對它的臨床用途也在不斷進步,而且現代藥理對它也有研究。研究發現,佩蘭具有抗炎,祛痰,抗腫瘤,增強免疫力,抑菌,興奮胃平滑肌[4];降低血脂[5]等藥理作用。現代臨床中,佩蘭可用於蛇咬傷,暑濕感冒,輪狀病毒性腸炎、腹瀉,口腔潰瘍,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4]。不得不說,佩蘭的臨床用途,在現代臨床中,仍有許多發展空間。

對於佩蘭的臨床用量,有醫者通過總結歷代醫家的用藥經驗,將佩蘭的臨床用量歸納為3~60g,常用劑量為6~15g,散劑為0.2~0.7g;如果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腸易激綜合徵、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嬰兒腹瀉、克羅恩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濕疹、帶下病等疾病時,常與藿香、白豆蔻、白朮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4.5~25g,其中散劑為0.2~0.7g;如果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及併發症、單純性肥胖、消化不良、白塞氏病等疾病時,常與黃連、牡丹皮、黃芪、蒼朮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3~60g;如果用於治療胃腸感冒,術後感染、暑病、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等疾病時,常與鮮藿香、荷葉、青蒿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4.5~15g[6]。

對於佩蘭這味中藥,在古代與蘭草大部分時間處於混淆狀態,但在現代來說,已經明確了它的藥物基原,這對在未來的中醫臨床運用中,也是一個頗為有利的開端。佩蘭不僅可以內服,還可以外用,外用時,可以裝香囊佩戴,也可搗取或煎煮藥汁擦洗患處。用藥期間,注意忌食寒涼、生冷食物,辛辣油膩食物也要儘量避免,另外,也需戒煙限酒。另外,陰虛血燥、氣虛者,需要忌服佩蘭

參考文獻

[1]尚志鈞.《五十二病方》藥物考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21.

[2]王德群.神農本草經圖考[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3]曹新民,張南.中藥佩蘭的本草學考證[J].中醫藥學報,2009,37(1):24-27.

[4]呂文綱,王鵬程.佩蘭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5,22(3):349-350.

[5]胡秀,蘭艷,宮麗,等.佩蘭提取物降脂活性的實驗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15(26):128-130.

[6]曾慶明,曾方興,張海宇,等.佩蘭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21,41(8):1086-1089.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706ea3632c8bf72117978cfbfe5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