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兒,恰似那把瓜子
2022-12-30 18:51·中國國家地理景觀
豐子愷在隨筆《吃瓜子》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趣話:「中國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
能夠把嗑瓜子作為一大樂事的民族,全世界也沒幾個。一捏一嗑間,兩瓣瓜子殼應聲而裂,香鹹的瓜子仁落入舌尖——這美妙的滋味,中國人最懂。
瓜子面前,人人平等
中國人嗑瓜子的習慣,古已有之。神州大地各地飲食文化各自精彩,瓜子卻是統一了中國人飯後零食的存在。
明代以來,眾多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賣瓜子、嗑瓜子的情節。
康熙年間有詩云:「漏深車馬各還家,通夜沿街賣瓜子。」但當時的瓜子以西瓜子為主
清初著名文學家孔尚任善於從細微處觀察生活,在《節序同風錄》中描述瓜子時,用一個「嗑」字寫得生動有趣:
「炒西瓜子裝衣袖隨路取嚼曰嗑牙兒。」
在年代靠後些的《紅樓夢》中,「嗑瓜子」也是小姐、丫鬟們手邊不分地位的零食。
不僅有丫鬟們「嗑了一地的瓜子皮兒」的情節,在第八回林黛玉探病薛寶釵巧遇賈寶玉的經典場面中,林妹妹醋意大發,嗑著瓜子冷看寶玉燙酒:
「黛玉嗑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兒笑」。
林妹妹的這盤瓜子,想必是有點酸澀的味道了。
如今常說的「黑瓜子」就是西瓜品種之一籽瓜的種子
在當代文學作品《餐桌旁的領袖們》中,可以窺見老一輩領導人中也有不少瓜子愛好者:
「毛澤東喜歡吃黑瓜子(西瓜子),劉少奇喜歡吃葵花子……天天夜裡開會,毛澤東(瓜子皮)建一座『寶塔山』,劉少奇堆成『蒙古包』」。
瓜子,就是如此令人著迷,也如此令人上癮。
在中國,嗑瓜子是一項全民活動
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指西瓜子。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南瓜子和葵花籽大約在晚明時期輾轉傳入中國,晚清以來,瓜子大家族中逐漸興起了南瓜子和葵花籽。
內蒙古的大片葵園
直至民國時期,葵花籽開始異軍突起,逐步占領市場,開始了被稱為「香瓜子」的黃金時代。
向日葵,紮根在了中國
和南瓜一樣,向日葵的老家也在美洲。最開始進入中國時,向日葵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食用及售賣也只是偶有記載。現在,中國和美國、西班牙、土耳其吃掉了世界上最多的葵花籽,中國同時還是出產向日葵最多的五個國家之一。
向日葵來到中國後,一股腦紮根在了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區,中國超過一半的向日葵都產自內蒙古。能夠被挑剔的向日葵選中為「寶地」,是有原因的。
新疆特克斯向日葵與棉花雲
向日葵貌美又有實力,卻毫不嬌氣。向日葵的耐鹽性、耐寒性都很強,在鹽鹼地、沙壤土的環境中,別的作物很難生存,但向日葵卻能利用沙壤土中的肥力發育根系,遇強則強。
向日葵對於熱量的利用率也很高,以內蒙古赤峰舉例,這裡年照時數長,全年積溫在1800℃~3000℃之間,無霜期長達90~140天,這些都為向日葵的生長提供了非常優良的條件。
這位北美來客,美麗又好吃
向日葵生得美麗,總是挺立著花杆,碩大的花盤隨著太陽轉,細長又艷麗的花瓣細看似乎和菊花有幾分相似。
新疆伊犁雪山下的向日葵
不錯,向日葵和我們熟悉的菊花、雛菊、非洲菊等同屬菊科植物中的管狀花亞科。向日葵花盤上的每一朵管狀花,授粉順利的話就能結出一顆果實,也就是葵花籽。
向日葵可食用也可煉油,是很好的經濟作物。油用葵花籽個頭小,籽粒長只有1厘米左右,外殼呈灰黑色;食用葵花籽呈長錐形,外殼黑白相間,籽粒長度約1.9~2.45厘米,更長也更重。
單從花盤上看並不容易區分食葵和油葵,它們的區別在於上面葵花籽的數量。食葵花盤上的籽粒約有1200~2000個,油葵花盤上的籽粒約有2000~3000個
大部分菊科植物的種子富含油脂和蛋白質,但像葵花籽這樣個頭足夠人類掰著吃、咬著吃,又沒有毒的,還真不多。葵花籽富含維生素E,同時銅和維生素B1含量也很高。此外,它也是錳、硒、磷、鎂、維生素B6、葉酸和煙酸的良好來源。
菊科植物的果實屬於「瘦果」類型,生得瘦小枯乾,只有一層薄而干硬的果皮直接包著種子,相當於瓜子皮和瓜子仁
和大西瓜子相比,葵花籽小而零散,憑手剝不行,必須用牙嗑;無論是清炒過的腌制再炒制的,味道都不甜不咸,可以久吃不厭,吃兩把也填不飽肚子,更可以在嘴邊消磨時間。
憑藉這些優勢,嗑瓜子已經和龍門陣、喝茶等並稱為中國「消閒」文化的代表。
瓜子的美味秘密
中國人把向日葵變成了老少皆宜的零食,對葵花籽味道的追求也在不斷探索。國人對瓜子的記憶,少不了品牌「洽洽」。
向日葵在沒有太陽的時候會嗑瓜子嗎?
不是每一粒葵花籽,都有資格成為洽洽。洽洽在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優質向日葵生長地建設了瓜子自有種植地。3000小時年日照、鹽鹼沙壤土、晝夜溫差大等自然條件賦予了洽洽瓜子豐富的營養價值,這也正是洽洽自有種植地的優勢所在。
洽洽葵園的純凈空氣、優質水源、自然無公害的環境都為葵花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葵園中,洽洽匠人們運用古法純手工耕種技藝進行耕種,按時令播種。
每顆向日葵種子都親自栽種
從幼苗期開始,葵花的地下部分迅速成長,很快就能構成強壯的根系。洽洽匠人們按時巡視葵園,查看泥土的濕潤程度,判斷葵花的生長趨勢,好及時調整養分配比。
洽洽匠人們巡視葵園,精心照料
秋風起,到了葵花籽收穫的時節。洽洽匠人們首創推廣插盤晾曬的方法,將葵花的莖部截斷,把花盤重新插回剩餘的植株頂端,令葵盤以自然狀態進行風乾。手打脫粒後,歷經7道手選、1道機選,甄選出符合洽洽大小標準的瓜子。
洽洽首創的插盤晾曬方法
浸潤過璀璨陽光的飽滿果實,還要經由洽洽「百煮入味香"的高溫煮制和古法烘焙技藝,不僅入味更加均勻,還能牢牢鎖住蘊含其中的維生素E,令健康與美味達成微妙的平衡。
洽洽瓜子的煮制工藝
每一罐洽洽瓜子從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歷經了質檢、生產、冷鏈、保鮮等一系列生產製作過程,採用透明工廠全鏈路生產模式。
古法技藝傳承著中華文明,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下,洽洽瓜子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凝聚出別具特色的中國味道;在二十多年歲月流轉中,也堅持嚴格的生產工藝流程標準,開啟了休閒食品全產業鏈可視化的先河,保證食品安全,彰顯了洽洽作為大國品牌國民企業的社會擔當,在五味調和中找到了開啟世界味覺之門的鑰匙。
年關將近,飯桌上美味炒貨堅果必不可少。瓜子作為中國味兒的承載體,在你來我往的拿起放下中,串起了一份人情味兒的熱鬧。「中國洽洽,年味到家」,團圓的味道,恰似這把瓜子。
【參考文獻】
[1]豐子愷著,陳星圖文編纂.緣緣堂隨筆.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12.35-36
[2]高維生.老味道.團結出版社.2020,09.175-177
[3]曹雪芹著,程偉元、高鶚整理,啟功注評.紅樓夢 上 程乙本校注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6.154
[4]李昕升,丁曉蕾.再談《金瓶梅》《紅樓夢》之瓜子[J].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04):117-122.
[5]李昕升.中國人為何喜歡嗑瓜子?中國科學技術館.2019-02-10
[6]石聰.瓜子 樂在「嗑」中.博物.2009年2月
[7]董子凡.吃瓜子群眾的自我修養.博物.2017年2月
[8]葉哲涵.瓜子大數據.博物.2017年2月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〇〇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
話題
你愛吃什麼味道的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