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不止草原
提到若爾蓋,你會想到什麼?
是浩瀚無邊的草原
是豐富多彩的花湖
還是蜿蜒雄渾的「黃河九曲第一灣」
然而,若爾蓋絕不止這些
在這片土地上還留下了
長征的足跡、非遺的印記、游牧民族的腳步……
它們一起,鑄就了這若詩若畫的若爾蓋
從縱橫古道,到長征之路
相對於高亢的青藏高原和周邊的群山,川西北的若爾蓋縣是高原上的低凹盆地,宛如一塊鑲嵌在川西北的綠寶石。
若爾蓋,川西的人間仙境
不僅如此,若爾蓋縣歷來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壩州的北路重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勢,使得許多古道在這裡集結縱橫。
在很久很久以後,又有另一批人踏上了前往若爾蓋縣的路。
只不過這次不是貿易,而是漫長艱苦的長征之路。
紅軍長征在阿壩州行軍路線圖
八十多年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在阿壩州翻越了雪山之後,又要面對新的難關——即向北穿越茫茫草地。
這是長征以來最艱苦的日子。
松潘草地在今天四川省的松潘縣、紅原縣、若爾蓋縣境內,海拔在3500米以上
白河(即噶曲河)和黑河(熱曲河)等天然河道迂迴擺盪,形成了大片沼澤
沒有樹木,沒有山峰,難以辨別方向,四下只有密密生長的藏蒿草、烏拉台和海韭菜,這些草枝節無法下咽。
加上紅軍行軍正值草地雨季,一路泥濘,一路牽絆,一路危險,行路之難可想而知。
《紅軍過草地》油畫
中國工農紅軍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2期
然而紅軍還是毅然決然地穿過無人區草地,向著人類的極限發起了挑戰。
1935-1936年,紅軍長征在若爾蓋縣境內停留的時間最長,但同時也是最為艱難的一段。
「大草地」是共和國九大元帥唯一共同走過的地方
但這裡也是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犧牲人數最多的地段
這片熱土,安放著眾多紅軍英魂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7期
攝影/高屯子
「大草地」為紅軍史料記載的地名,今稱鐮刀壩,位於若爾蓋縣與紅原縣和松潘的交界處,是當年從松潘進入草地的必經之路。
它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過草地集中經過的地方,同時也是開國領袖、共和國九大元帥共同走過的地方。
1935年8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右路軍從松潘毛爾蓋到達了班佑村,這是過草地以來的第一個有人煙的村寨。
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
班佑村在長征史上享有「草地第一村」的美譽
若爾蓋不僅是紅軍過草原的經過地,也是黨和紅軍擺脫政治困境,打通紅軍勝利北上道路,實現最終勝利的歷史轉折地。
1935年8月底,中央紅軍過草地來到若爾蓋縣巴西鄉(現為巴西鎮),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多次會議。
若爾蓋縣的巴西會議會址
巴西會議會址位於若爾蓋縣巴西鎮班佑寺
班佑寺院始建於1731年(清康熙十八年)
攝影/納麼玖
其中的阿西牙弄緊急會議促成了黨中央北上戰略方針的實現,中央紅軍從這裡邁出了北上陝甘的步伐,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上抗日途經若爾蓋的紅軍用鮮血和生命將這片土地染紅,用信仰和意志將這裡的人心染紅,用飄揚不倒的旗幟將天空染紅,長征路上的眾多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沿著黃河,尋若爾蓋非遺之旅
在四川省,黃河唯一流經的地方就在阿壩州。
黃河流經阿壩州的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這個區域就是阿壩黃河大草原。
這裡不僅有我國三大濕地之一的若爾蓋濕地,也孕育了永續不絕的中華文明,若爾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便隨著黃河而誕生。
河曲馬之鄉:草原上的「顏值擔當」
若爾蓋縣的唐克鎮是我國三大名馬(內蒙古的三河馬、新疆的伊犁馬)之一河曲馬的故鄉。
因原產中國甘肅、青海、四川省交界黃河上游第一河曲處,故名河曲馬。
杜甫是這樣形容河曲馬的:竹披雙耳俊,風如四蹄輕
河曲馬是三大名馬中體形最高的
且耳大腿壯、持久耐勞、奔跑速度快
這樣優秀的馬種正是歷史和自然等因素共同孕育出來的。
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在整個蒙元至明代中後期,大批蒙古族移民牽著三河馬、伊犁馬以及其他優良馬種,從今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紛紛徙來。
1954年,這一古老而優良的馬種被西北軍政委員會正式定名為「河曲馬」
從此便成為國產三大名馬之一
直到今天,河曲馬仍是人們心中忠勇卓越的象徵
除此以外,若爾蓋濕地草原特有生境,也是塑造河曲馬的重要原因。
海拔3400—3600米的若爾蓋濕地草原,河流縱橫,降水充沛,日照豐富,發育了地球同緯度最為肥沃的高海拔沼澤濕地草場和高山、亞高山草甸草場。
在最為典型的高寒沼澤濕地草場上,生長著馬兒們最喜食的濕生植物和水麥冬、海韭菜、水蒿草等牧草。
唐克草原
這些營養價值很高的牧草,使河曲馬的繁殖季節更早,馬駒生長速度更快
河曲馬,便是這片土地精心孕育的結果。
藏醫藥與藏香:自然即靈感
若爾蓋濕地草原總面積90多萬公頃,其中50萬公頃均由濕潤厚重的沼澤泥炭構成,是現今世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
若爾蓋草原上的黑頸鶴
這片肥沃土壤,便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世界高山帶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若爾蓋縣域內資源富集、物華天寶,可供利用的野生藥材高達800餘種,既有松貝、蟲草、鹿茸、麝香等名貴藥材,也有黃芪、黃連、秦艽等大宗藥材。
物產豐富的若爾蓋
這些藥材可以說是若爾蓋縣藏醫藥事業的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起,若爾蓋縣藏醫院在旦科主任醫師的指導下,秘煉、新制藏藥共計100餘種。
藏醫藥(夏薩藏醫),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中華民族醫藥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
也是世界醫學中原始形態保存最完好的醫學之一
不僅如此,若爾蓋藏香的配方原料均為純天然植物藥材和香料。
以若爾蓋特有高原植物為特色配方,主要是藏紅花、丁香、檀香木、當歸、雪蓮花、沉香、甘松等28種中藥材。
藏香是若爾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香的清香,便是若爾蓋的味道
若爾蓋的一花一木一石一金,就這樣凝聚於一根藏香之中。
舞蹈:踏雲霄,舞大地
若爾蓋人能歌善舞,既能演唱歌曲,又能跳多種類型的舞蹈,其中,「垛」和金冠舞均是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寺院舞蹈「垛」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波教除穢祈福的一種宗教儀軌,宗教儀軌用來鎮壓鬼怪,驅除凶兆。
「垛」是有固定程式、內容龐雜、寓意豐厚的法舞
同時也開創了由俗人在寺院跳鎧甲舞的先河
苟象寺的「垛」留存地在若爾蓋縣,是當地隆重的宗教活動,從苟象寺象帕一世開始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苟象寺位於若爾蓋縣求吉鄉苟哇村,是四川省境內建寺最早、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近千年來,「垛」不僅傳承至今
也通過苟象寺的影響力,向屬寺所在區域傳播
將人類古老的生存智慧與百姓現實生活相關聯
金冠舞是另一項留存於若爾蓋縣求吉寺的經典法舞。
若爾蓋縣求吉寺的僧侶們穿上了色彩鮮艷的全套法衣,表演金冠舞
求吉寺是一座著名的薩迦派寺院,於公元十三世紀(1499年)創建
圖源:若爾蓋縣人民政府官網
金冠舞既保持了法舞的莊嚴凝重,又增添了適應世俗觀賞視角的內容形式,在眾多法舞中獨樹一幟。
在這若詩若畫的若爾蓋中,嘹亮的歌聲響徹天際,柔美的舞蹈踏出醉人旋律。
繪畫美術:家園盡在指尖
在若爾蓋縣,許多寺廟、建築都刻有非常精美傳神的繪畫,這些畫其實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畫中的一筆一划,無不在勾勒著若爾蓋的過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包括版畫、布畫、紙畫、刺繡、織錦、珍珠等。
唐卡,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其實是一種捲軸畫,用礦物、植物等天然原料在布上繪製各種藏族文化題材,再以綢緞鑲邊,懸掛供奉
若爾蓋縣以紙畫唐卡、堆繡唐卡和布貼唐卡居多。
若爾蓋縣達扎書院的二樓展覽廳展示了許多這類的繪畫、手工藝品,以及樂器、生活用品等等,如金銅佛像、木雕佛像、壁畫、唐卡等。
若爾蓋的歷史,就在這斑斕色彩之中流淌。
節日:儀式感里的若爾蓋
若爾蓋的節日更是豐富多彩,這些節日不僅僅是為了熱鬧與歡聚,更承載著若爾蓋縣的文化與風土人情。
雅敦節既有趣又浪漫,它意為「夏季的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五,各地農牧民以村寨為單位,舉行隆重的插箭儀式。
雅敦節,人們在開滿鮮花的草地搭帳篷野炊
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品酒吃肉、拔河摔跤、對歌比賽
圖源:若爾蓋縣人民政府官網
若爾蓋還有一個特色節日——度炯節,是若爾蓋縣求吉鄉壟哇寨千百年來自然傳承下來的傳統民俗節日。
這個節日也可以被理解為若爾蓋的「端午節」,每年的藏曆五月初五至初六為節慶日,度炯節當天,村民吃素食、著盛裝,舉寨齊集「阿尼肘尖扎尕」神山腳下。
並進行誦經祈福、煨桑祭祀、「垛瑪「送瘟、湯藥洗禮等儀式,這些都寓意著驅除病魔,健康平安。
寨子上的人無論多遠,無論多忙
都會雷打不動的趕回來,與族人一同參與度炯活動
結束度炯節的祭祀活動後,下黃寨還會開展富有情趣的「諺語比賽」「篝火晚會」等民俗文化活動。
或歌舞,或習俗,都在若爾蓋人的傳承中保留了下來。它們不僅是節日的一部分,更是若爾蓋源遠流長的文化。
遊牧文化:沿河曲而生,逐水草而居
「川西高原」屬於四川省西部與青海、西藏交界的高海拔區,它其實是青藏高原東南方的延伸區域。
而若爾蓋縣地處川西高原北部,地勢較為開闊,是黃河上游一些大支流如黑河、白河、賈曲的匯流處,水資源豐沛,因此形成了水草豐茂、適宜放牧的草原。
若爾蓋縣適合畜牧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地理條件
若爾蓋縣地處高原盆地,且位於黃河上游
周邊的眾水皆以「旋轉」和彎曲的形態匯於黃河,像是在黃河上舉辦了一次華爾茲舞會
若爾蓋草原以飼養氂牛、藏系綿羊和河曲馬為主,其中的草原東部為純牧區。
川西高原一半多都是高山草地,這裡的草地物種豐富,堪稱整個青藏高原上最好的牧場
而若爾蓋草原西部是半農半牧區,因冬季寒冷,適宜種植生長期較短的青稞,此外該地區的木材資源豐富,主要有冷杉、雲杉等樹種。
若爾蓋的青山
川西高原的牧民常把草地分成「冷季草場」和「暖季草場」(通常前者海拔低於後者),隨著季節變化輪流使用。
冷季草場上的「冬房」,是最重要的根據地:能度過難捱的嚴冬,才談得上安居樂業。
一般冬房都是固定的住所,牧民的人工草場(種植冬飼草的田地)、棚圈等等,大都圍繞冬房而建。
遊牧也有固定的季節性,即春、夏、秋三季遊牧後,冬季便回到冬房。這樣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形式,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草場資源。
建築:游牧民族智慧的結晶
若爾蓋人的智慧無處不在,就連建築也處處彰顯著若爾蓋人的生活哲學,無論是農區還是牧區,都能找到「若爾蓋風」的建築。
鐵布民居是若爾蓋農區極具特色的建築群落,由於農區有繁茂的森林,人們便採用當地的紫果雲杉、柏香、油松等木材修築房子。
鐵布鎮
鐵布民居房型為木質結構的三角頂大房子,一房一院
正屋稱作「中康」,盛大的婚慶、議事、喪事都在中康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鐵布民居的正屋中央頂端有一個正方形煙囪,上邊會吊大木蓋,旁邊放著的是裝滿黃泥的竹簍和斧子。
如果有火情,救火者立即衝到煙囪旁,用斧子砍掉吊木蓋的繩子,再將竹簍里的黃泥往蓋子上一倒,火情便隔絕在泥土之外,這樣就能保住整個房子。
既然說到了農區民居,不得不說牧區的帳篷文化。
若爾蓋整個西部是廣袤的草原,千百年來,人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
一頂帳篷就是牧人流動的家園。
人說牛全身都是寶,生活在草原的牧人能夠在高原凌冽的寒風和缺氧的狀態生存,全靠這些珍珠一樣的牛羊
黑帳篷(亦稱牛毛帳篷)是藏族較為古老的民居建築形式之一。主要用到的材料就是氂牛毛,將它編織成線,再織成粗毛毯,然後聯綴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即可。
以氂牛毛為材料做的黑帳篷
搭建時,中間用兩根木柱撐起,四角用粗毛繩固定在地樁上
圖源:《博物》2014年08期
黑帳篷雖小,卻「五臟俱全」,就比如篷頂正中是天窗,且配了一塊蓋布,白天打開,夜晚就蓋上,別小瞧這一塊蓋布,可透光、可散煙、可防雨。
不過自從實行牧民定居以來,牧人都搬遷到新修的房子,或者用白帳篷代替黑帳篷。
即使這樣,牧區的帳篷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夏天,牧人帶上帳篷,趕著肥美的牛羊,在水草豐茂的草原星星點點地撐開了自己的新生活。
賽馬大會:遊牧族群在馬背上的榮耀
前文提到了若爾蓋縣是河曲馬之鄉,再加上若爾蓋縣的遊牧文化,矯健的河曲馬自然而然成為了當地遊牧族群文化的重要載體。
與河曲馬的互動——賽馬,也成為了高原上兼具娛樂、社交與祖先記憶的一種傳統。
每年7月,正是若爾蓋濕地草原最熱鬧的時刻,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無論從氣候還是食物種類來說,正是河曲馬的最佳成長期。
牧民最喜歡在這個季節帶著家人耍壩子,有時幾家人聚集在一起,也會有小型賽馬比賽
空曠的草原上,青稞酒與酥油茶的香味飄散風中,兩三匹最好的駿馬像風一樣奔馳,並沒有太多規則,僅僅為了開心盡興,正是游牧民族積極樂觀精神的最好詮釋。
若想欣賞更具觀賞性和競技性的賽馬,賽馬大會便是最好的選擇。
在阿壩黃河大草原上,每年都會進行形式多樣的賽馬大會
攝影/易生
賽馬大會會舉辦安多漢子評選、河曲馬選美比賽、大力士比賽等民俗傳統項目,成為集賽馬、選美、美食和民間歌舞為一體的草原體育節日。
賽馬,或許就是若爾蓋草原上游牧民族最好的註解。
這就是若爾蓋,是一塊鑲嵌在川西北邊界上瑰麗奪目的綠寶石,更是孕育出多彩文化的人間天堂!
【參考文獻】
[1]若爾蓋縣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2]劉小方. 過雪山草地 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中國國家地理增附刊 2019年12期
[3]舒泥. 藏羌走廊 一條鮮為人知的文明通道. 中國國家地理增附刊 2019年12期
[4]孫吉 朱玉霞. 阿壩黃河大草原 河曲馬的故鄉. 中國國家地理增附刊 2019年12期
[5]張靜. 若爾蓋不只有濕地 河曲湖澤之外的野性世界. 中國國家地理 2020年06期
[6]卡布. 阿壩物語 | 異彩紛呈的魅力「非遺」. 中國國家地理增附刊 2019年10期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倩倩
設計:巍巍
圖片:《若詩若畫若爾蓋》紀錄片、視覺中國、圖蟲
來自天空的禮物:一份雲彩觀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