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有本草?
四川甘孜爐霍縣卡薩湖畔盛開的高山花朵。
編輯部對面有兩棵銀杏樹,秋天快要過完的時候,一棵的葉子已經掉光,另一棵的葉子還掛滿枝頭。我和另外一位編輯路過,就討論起同種植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談話間聊到銀杏這種植物,整個科、整個屬是否就它一個。因為我最早是學植物的,這個問題就拋給了我。我含含糊糊沒有回答,學完好些年,植物學的東西早忘光了。其實聊天的時候,我更多地在想,銀杏葉子、果實的成分大概是啥?主要的有效成分應該會有銀杏黃酮、內酯?用液相色譜來看,流動相應該會是乙腈?聽說能夠入藥,功效是什麼?看藥理活性大概會用到哪些細胞?上動物的話應該會選擇小鼠?西醫學校教的東西還在腦子裡有殘留。
回到辦公室我仔細查了一下,銀杏為中生代孑遺的稀有樹種,科和屬里確實只有獨苗一個,不同地區倒是有很多栽培變種。我也順帶查了一下《本草綱目》,看看銀杏在中醫里的功效都有哪些。「核仁。氣味:甘、苦,平,澀,無毒。主治: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往下細看,更覺有趣。「小便頻數︰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爛,夜夜塗之。」[1]以後小便過頻,或者手掌凍裂了,再走到銀杏樹前,我想我可以試試。再細細閱讀《本草綱目》,會發現中國傳統本草典籍將水土金石、草谷菜果、蟲鱗鳥獸、天地萬物以自然屬性歸為各部類,這和西方有很大不同。現代科學以物種特性為依據,採用分拆索引的方法,將本草資源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兩種分類體系展現的是東西方認知世界的不同哲學,也反應了針對本草、中醫藥研究的方法和認識論的多樣與複雜。
我想,明朝的銀杏大概也會落葉,南北各地也會有許多栽培變種。既然有栽培變種,當然也就意味著土壤、氣候、水質、人工的不同。或許,就本草而言,醫學之外,《本草綱目》之外,我們還需要地理的詮釋。用地理的視角,可以看到,李時珍沒有見過的風景。地理科學的視角下,諸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植物地理等等,能夠重新認識本草。
透過地理看見本草
樓前的銀杏樹,葉子終究還是落光了。今年冬天很冷,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有些不同尋常。流感、支原體肺炎、不同種疾病合併發生。隨手購買一盒感冒清熱的顆粒,看到背面的說明書,成分一欄寫著:荊芥穗、薄荷、防風、柴胡、白芷、苦地丁……事實上,打開任何一包中成藥,普通消費者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麼,眼裡只是一行行堆砌的名詞。更不要說知道、了解,此藥來自哪裡?品質到底如何?錢到底花得冤不冤枉?
提到紅酒人們會想到法國,會想到波爾多、勃艮第。提到大米人們會想到日本「越光」、東北五常。提到本草,人們似乎很難想到什麼。即便像枸杞這樣,人們會知道寧夏,但是於產區而言,這個範圍也太大了。本草在人們腦海里,很難定位,也不夠具體。換言之,時至今日,《本草綱目》後面需要附一個「時珍優選」小冊子,用於選擇好的產地。中醫很早就有「優選」這個概念,即所謂的「道地」,即有名之地。翻開《道地藥材標準彙編》會看到詳細的描述。「道地藥材: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 產在特定地域, 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 品質和療效更好, 且質量穩定, 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道地產區:有確切的本草文獻記載, 所產藥材具有百餘年甚至更長的應用歷史, 並被歷代醫家所認可, 得到行業公認的道地藥材產地。」
本草與地理空間、自然環境互為照映,每個人都需要、也應該知道,自己用的本草到底行不行。譬如熟知的菊花,用來泡茶,人們大概會知道有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而用「道地」的話來說,菊花就有懷菊、亳菊、滁菊、貢菊、杭白菊等等,裡面的內容深厚、豐富、並且有趣。本草讓山川、河流、風雨、四季在生活里更具現實意義。因為關乎日子,關乎生命。品種的歷史、產地沿革、核心產區、性狀特徵等等確有需要被了解。需要有媒介從優質產區,跨域生境,傳遞資源信息。
所以,如果某家廠商很自信,會這樣寫感冒清熱的顆粒,「荊芥穗、關防風、蘇薄荷、銀柴胡、川白芷、苦地丁……」唇形科植物荊芥的乾燥花穗,產於以黑龍江西部、吉林西北部、遼寧北部、內蒙古東部的山區為中心的防風,產於江蘇蘇州、南通及周邊地區的薄荷,產於陝西米脂、佳縣、榆林以及與此區域接壤的內蒙古中西部、寧夏東北部等地區的柴胡,產於四川遂寧、安岳、瀘州、簡陽、達州、南充, 重慶南川及周邊丘陵平原地區的白芷[2]……道地里有真本草。
山東泰安的草藥攤位
前不久聽說樓下正在安排去南極的科學考察,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南半球剛好是夏天。去南極應該是為了看企鵝,南半球倒不是很吸引我,有那錢我就打算去林芝看桃花,或者去新疆看胡楊。當然,這是個人的一廂情願。其實,簡單來說,人離開熟悉的、生活的地方,得有個原因,得為什麼出發。騎行的時候,我在離瑪旁雍錯不遠的馬攸木拉山口遇到過一位年輕的大貨司機。他經常跑葉城-獅泉河-拉薩219這條線,眼裡一路上早就沒有風景,因為實在太過熟悉。他告訴我,全國跑過很多地方,又有什麼用呢?一直在為生活奔波,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女兒、愛人一起,一家人自駕雲南。我和他聊了聊附近岡仁波齊的故事。他告訴我,他得讓自己女兒讀個好學校,知道的多,這樣出發會更有意思,也會更有價值和意義。
其實,人在大地上行走,接觸種類最豐富的就是植物。冰川、河流、丘陵、火山,面積體積都很大,走一天也不見得能走到頭,而動物則會移動,輕易不讓人接近。1938年,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鬍先驌主導創建了雲南農林植物所,即今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出「原本山川,極命草木」作為所訓。此話取自西漢著名辭賦家枚乘的《七發》,意思是「陳說山川原本,盡名草木之所出」,也就是考證山川的本原和草木的名稱之意。中國植物學的拓荒者用中文的精妙闡釋出地理學以及植物學研究的目的,也是人類探索自然、認識世界的方法和途徑。單一時空中,人們常常想像生活在別處,對未知充滿好奇。以本草出發,山河之上就是中生代孑遺物種、優質道地產區、植物學家上下求索,再看山就不再是山,再看水也不再是水。
遼寧盤錦紅海灘,遼河與渤海交界處。因土壤含鹽量升高,鹽地鹼蓬(Suaeda salsa(L.)Pall.)由綠色變為紅色。
山河之上本無草,多樣的植被來源於自然、他人,當然也可以是每個人自身。這既是對自然界中植物的發現與系統研究,也包括草本資源的利用農業文明的追尋,還可以旨在廣袤大地上的實踐與耕耘。探險者也罷,科學家也罷,芸芸眾生也罷,出發去往未知事物的行為、過程和精神就是探索本身。以山河為空間,本草為物質,由近及遠,能夠構建科學的聯繫。柴米油鹽、生老病死中,回到自然,似乎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山河之上也就種上了本草。
參考文獻:
[1]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上、下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2]黃璐琦,郭蘭萍,詹志來.道地藥材標準彙編.北京科技出版社,2020
本文創作
策劃:本草地理團隊
撰稿:劉青橋
部分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