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任正非如何化解黃曉明《中餐廳》中的財務問題

2019-08-15     網學教育

預約模擬考場,掃描上方二維碼


作為餐廳財務總監的秦海璐,在本季《中餐廳》中活活給馬上了熱搜,作為財務的小編,替她喊冤呀!!


在資金緊缺的狀況下,主張精打細算,能省則省。林述巍在追求食材品質過程中,勢必會花費大量的金錢,在某些方面違背了秦海璐的主張,從而也就引起了各種爭執。


外出採購的時候,兩人的矛盾不斷升級,林大廚一進菜市場,整個人就high了,說:「魚來一條,蝦來一隻,要做海鮮炒飯。」雖然秦海璐沒有說話,但已經表現出了不高興。


秦海璐的觀點:米飯可以用其他菜來配,能不買就不買,畢竟資金有限。



林大廚要買迷迭香和薄荷葉,秦海璐對著一旁的楊紫說:「什麼玩意他都要,用得上嗎?」


結帳的時候,總共16歐元,秦海璐還沒來得及砍價,林大廚拿著東西就走,還催著秦海璐給錢。


以物換梨的時候,本來說好要換6個,結果林大廚想要20個,秦海璐一聽就變臉了。黃曉明軟磨硬泡,最後跟商家換了20個梨。


林大廚是個非常注重食材品質的人,家裡有檸檬,他覺得家裡的不行,非要再買。

結果秦海璐氣到發飆:「你要求太高了,我們根本沒有那個條件,不能按照國宴的要求準備。」

這麼一來二去,一些網友便覺得秦海璐情商太低,說話太直,脾氣暴躁,但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她作為財務,有必要考慮食材的成本,完全沒有問題。


02、苦逼的財務,老闆、員工找茬


財務部扮演著全公司最凶的角色,你替單位把關,領導說你拖銷售後腿。銷售搞出簍子,領導說你財務幹嘛呢不把控一下。領導犯事了,你知情是共犯,不知情是失職,判幾年的問題。每天「你們工作怎麼這麼死板啊?不能靈活點嗎?」「你們麻煩不麻煩啊?」360°耳邊環繞。




03、秦海璐和林主廚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除了店長的問題之外,要化解秦海璐和林主廚之間的矛盾,到底該怎麼做呢?


秦海璐和林主廚之間的矛盾本質上就是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的矛盾,在一般情況下,財務部門關注資金風險、費用是否在指標之內,預算能否支持這項業務;而業務要考慮的是是否能維持住這個客戶,是否能推廣這項業務。在營銷方式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對財務而言,挑戰越來越大。比如說,一般公司的營銷費用,財務部門能和業務部分吵翻天。



無論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如何協調,他們之間都會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財務部門到底該怎麼做呢?其實針對這個問題,任正非早已給出答案了!在2018年年初與財務員工的座談會上,任正非就再次提到了對於財務人員的要求,並且簽發了13號文。




04,財務人員如何融入業務


財務人員融入業務,好說難做,具體的路徑有哪些呢,如何快速做到?

任正非給財務人員指出了三個方向:



方向一:參與項目管理

企業規模越大,財務人員的分工越細,往往只能專注一小段工作,很難窺探財務工作全貌。基層財務人員要想儘快掌握會計整體,最好的選擇是做項目財務。一個項目相當於一個小企業的完整周期,全面且貼近業務,經歷了這樣的循環,財務人員可以為轉身成為CFO奠定基礎。


方向二:參與經營分析

華為推崇經營分析,而不是單純的財務分析。財務分析一定要結合實際,服務業務部門,否則分析報告的作用有限。具體言之,財務分析要透過財務數據挖掘背後的業務原因,指出問題,找出對策,落實責任,到期考核。這麼下來,財務分析自然突破了財務的範疇,成了一把手工程。


方向三:參與預算預測

財務人員必須不斷與業務人員溝通才能得出務實的結論。計劃與預算是什麼關係?「計劃是龍頭,制定計劃的人一定要明白業務。地區部要成立計劃、預算與核算部,要讓明白業務的人來做頭。只有計劃做好了,預算與核算才有依據來修正、考核計劃。」計劃是方向,預算是量化,核算是校驗,三者互相促進,其關鍵點是做計劃的人要懂業務。

財務對業務的支持從事後走向事前,預測是可以為之的舉措。準確的預測有助於公司做出正確的決策,可以優化公司的資源配置。財務分析報告在結尾處往往要對全年經營指標進行預測。預測準確與否,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檢驗財務分析效果的標尺。


05、熟悉業務的技巧

作為一個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如果能熟悉各部門間的業務關係?無論是對自己帳務處理直覺和自信的培養、還是對升職,都有很大幫助。

然而很多人一輩子都守著一個崗位,特別是大公司的財務人員,如果一輩子都只負責自己手頭上一塊小小的業務,很難在職業生涯上有所突破

如果想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熟悉公司各個業務的話,這邊介紹幾個技巧:


多看

多觀察、多學習。有時候別人不一定有時間、或不願意手把手教你,更多的需要自己觀察周圍的人是怎樣做的,了解業務流程,積累好問題一次性問清楚。

如果可以的話,多看看公司以前的業務以及處理方法等。這是重點!因為是真正的憑證和實際的案例,又是本公司自身的業務,無論是業務類型還是處理方式都比書上的實際得多~

如果想了解更多實例的話,網上有些會計論壇的討論也比較具有普遍性的參考意義~


多談

新時代對財務人員的要求可不僅僅是一天到晚對著數據,而是相應的溝通和交流能力。


跟同事:

財會人員在收集成本數據的時候,要與生產部、物流部打交道;在發布報銷制度的時候要和包括銷售人員在內的全公司同事打交道;要知道業務模式,知道利潤來源點,知道公司運作整體的流程點……

財務人員必須不斷與業務人員溝通才能得出務實的結論。所以無論是本部門的同事還是其他部門的同事,都可以多熟悉常交流,有真的琢磨不透的地方還能找個人問問。


跟領導:

跟領導多談並不是打小報告。有一個大前提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不斷觀察公司的業務運營同時自己學習努力考證提升自己,在領導心中塑造積極向上的形象。

這時候,跟領導彙報一下自己的工作心得,偶爾提一提改進的想法或者建議,同時了解領導的想法,能為你的工作加分不少。

如果有能力的話,多承擔責任,向領導申請參與項目的機會。這樣甚至想換崗位的時候,領導也不會覺得你太過突兀。


多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你做好本職工作、參與一定項目、做出比較漂亮的成績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有信心了,就可以嘗試跟領導溝通申請換一下崗位。

接觸不同的崗位也有利於讓你更加全面了解公司的業務流程

當然通過會計考試的話申請換崗就更有底氣了。


正如華為孟晚舟所言:

當我們財務站在新的高度,此時此刻的超然,只是下一段雄關漫道的開始。打開作業邊界,責任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打開管理邊界,機會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打開組織邊界,人才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打開思想邊界,方法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打開能力邊界,工匠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傳統的財務服務,早已不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那個駝著背、彎著腰、端著水杯、戴著老花眼鏡的帳房先生,絕不再是我們的形象代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2OulmwBvvf6VcSZ3d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