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7日 · 從映廬到二電廠,九江電力工業簡史

2022-09-17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7日 · 從映廬到二電廠,九江電力工業簡史

1983年9月17日,二電廠首台 125MW機組投產發電。

地點:

潯陽區

類別:

工業

二電廠一期工程 2×12.5 萬千瓦發電機組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1976 年 4 月 26 日,第二發電(火力發電)廠選定廠址。1977 年 6 月 1 日破土動工。1983 年 9 月 17 日,首台 125MW機組投產發電。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二電廠是九江人習慣稱呼的名字,其實它早已改名為國能九江發電廠。二電廠曾經是江西省暨華中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現在的地位雖不如從前,但仍然是贛北、贛中地區的電力核心企業。

二電廠航拍 圖源:百度

老九江人都知道,二電廠之前還有一電廠,在鎖江樓。鎖江樓電廠之前呢?本篇就來聊聊九江電力工業百餘年的發展歷史。

電力是現代工商業的基礎。九江雖開江西現代風氣之先,電力工業卻不是率先啟動的。九江首先是商埠,商業對電力的需求並不強烈。據《江西省電力志》記載,光緒三十年(1904年),萍鄉煤礦安裝了兩台 247 千瓦直流蒸汽發電機,發出了江西的第一度電。1908 年,由民商集資的開明電燈有限公司在南昌開設,向南昌市民提供電力服務。萍鄉與南昌這兩種形式,也是中國早期電力工業的典型:或者是工廠自建的動力部門,或者是以照明服務為主「電燈公司」。

隨著九江工商業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愈發迫切。1917 年,九江律師許森聯合了一批親朋好友,合股五萬元開辦了「映廬電燈公司」。股東推舉許楷廷為經理,場址選定在龍開河以西的濱興洲。

九江電燈公司購買地產的地契 圖源:《九江工業史》

濱興洲這一片並不適合建廠,地勢較低,水患嚴重。與其後不久在官牌夾建設的久興紗廠(九棉一廠前身)理由相同:此處地價便宜又靠近鐵路。映廬採用德國進口的柴油發電機,容量 36.8 千瓦。1918 年初,映廬電燈公司正式發電,初期僅提供照明使用,且每晚只開前半夜。從那年起,每到傍晚,「咚咚咚」的聲響在龍開河西岸吼叫,一隻只電燈在街頭漸次點亮,現代文明走入了潯陽古城。

九江是個開放的城市,工商界和民眾很快接受了電燈,甚至將其作為炫耀的資本,隨之而來的是使用電力的工業得以創立和發展。映廬的裝機容量逐年上升,到了 1931 年,總裝機容量達到 802 千瓦,是建廠時的 21 倍。與此同時,江西第一工業企業久興紗廠(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0日 · 朱仙舫與民國江西第一廠》)的電力需求也在與日俱增,1923 年,久興紗廠的動力部興建了自用發電廠,安裝一台 750 千瓦蒸汽發電機組,以供本廠生產和生活使用。

久興紗廠自備的發電車間 圖源:《九江工業史》

1938 年武漢會戰前夕,映廬和久興動力部或將機器重要部件拆掉,或將機器掩埋。日軍占領九江後,為了保障這個軍事物資儲運中轉基地的電力供應,將南昌電廠的設備搬到九江,並將映廬和紗廠的動力部合併,定名為「華中水電株式會社九江出能所」。1945 年九江光復,映廬得以重建,但由於九江經濟的衰退,發電量一直較低,最高僅每小時 480 千瓦,直到解放前,九江市區仍僅在上半夜供電。

1953 年,江西省工業廳決定在興中紗廠(原久興紗廠)動力部的原址上擴建電廠,命名為「官牌夾電廠」。該電廠成為「一五」期間九江重點建設項目,主要設備是一台英國產 1000 千瓦汽輪發電機組。電廠於 1953 年 6 月破土動工,1955 年 3 月投入運營,電廠整合了映廬和紗廠的原動力部,裝機容量達到 2500 千瓦。

官牌夾電廠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官牌夾電廠建成後不久,就已經無法滿足九江新建的大中型企業的電力需求,擴建勢在必行。前文說過,官牌夾、濱興洲這一片,地處洪水水位警戒線之下,不宜擴建。因此新電廠選擇在市區的東郊鎖江樓旁,故稱鎖江樓電廠。

鎖江樓電廠按四期工程設計,一期工程於 1958 年 6 月 11 日動工,直到 1971 年 12 月 26 日,第四期機組才投產發電。

鎖江樓一期建設效率較高,作為九江市的重點工程,九江市市長盧永江兼任工地黨委書記,親自組織施工。一期工程僅用了 1 年 10 個月,第一台 6000 千瓦機組投入了運營。電廠二期建設時間翻番,1963 年 10 月,6000 千瓦機組投產。電廠三期與二期基本同步進行,卻因大躍進後的調整而緩建,採購來的設備被放置 5 年,最後才磕磕絆絆地安裝調試成功,三期於 1966 年 6 月投產運營,裝機容量 12000 千瓦,發電能力是前兩期之和。電廠四期裝機容量為 25000 千瓦,建設效率尚可,1971 年 12 月,機組併網發電。

長達 13 年 6 個月的鎖江樓電廠的建設工程,是九江電力工業發展壯大的過程,該廠四座發電機組陸續投產,基本滿足了九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鎖江樓電廠被拆除的瞬間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1974 年,江西省決定在九江新建建一座大容量的火力發電廠(二電廠)。二電廠的建設並不是為了滿足九江市當時的電力需求(鎖江樓電廠已經夠用),而是為了三個目標:南昌市用電、德興銅基地用電和九江煉油廠用電,由於需要長途供電,電廠被設計為超高壓。二電廠早期規劃為九江煉油廠的配套工程,計劃以煉油廠生產的重油為燃料,生產的電力以滿足煉油廠的需求並供給南昌和德興。

九江煉油廠的規劃建設長達數十年之久(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1日 · 一波三折的九江煉油廠創業史》)。經過多次選址與規劃,1971 年,省政府再次決定在九江建廠,選址在琵琶湖以西。1973 年,在項目已完成征地及部分土石方開挖後,因省財政能力不足,煉油廠又被緩建。

1975 年,國家又一次啟動煉油廠的建設規劃工作,將九江生產能力擴大到年加工能力 250 萬噸原油。5 月,在九江召開的規劃會議上,確定了以琵琶湖為界的「東油西電」的總體布局,即在琵琶湖以西原計劃修建煉油廠並已經開挖的土地上,建設 25 萬千瓦裝機大型電站,在琵琶湖以東新建生產規模更大的煉油廠。

1977 年 6 月 1 日,煉油廠與二電廠同日開工興建。

二電廠一期工程完工後 圖源:《江西電力志》

二電廠的一期工程計劃安裝兩台 12.5 萬千瓦發電機組。其中一號發電機組於 1983 年 9 月 17 日正式併網發電,二號機組於 1984 年 9 月建成投產,前後工期 8 年。工期如此之長是因為設計發生重大更改。

1980 年10 月,九江煉油廠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在此之前設計者就尷尬地發現,以煉油廠的產量和生產的穩定性,出產的重油根本無法滿足電廠指標要求,於是不得不將燃油改為燃煤,這給工程建設帶來極大的麻煩。改造涉及到廠房、燃燒系統、鍋爐和輸煤系統等多個項目,改造工期長達一年半,花費 7000 多萬元。所幸發電廠選址在江邊,否則煤炭運輸和裝卸問題將難以解決。

油改煤也使得煉油廠與二電廠脫鉤,套的二電廠晚於煉油廠三年才建成,煉油廠只能自建電廠解決電力需求。二電廠油改煤,也不再依託煉油廠。

二電廠二期工程完工後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1984 年 3 月,鎖江樓電廠與二電廠合併為九江火力發電廠。1992 年 9 月,電廠二期工程完工,共安裝了兩台 20 萬千瓦機組。電廠三期擴建工程是江西省電力系統首個利用外資(日資)興建的火電項目,2003 年 7 月,兩台 35 萬千瓦機組全部投入商業運營。三期完工後,九江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 135 萬千瓦時,成為了江西省暨華中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電廠四期為兩台 66 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其中第一台機組已於 2012 年 12 月投產,第二台機組正在籌建中。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要求,電廠一期、二期機組已被關停,目前服役的是三期和四期機組,總容量為 136 萬千瓦。

1999 年,鎖江樓電廠被關閉,建制撤銷。數年後廠房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設了「潯陽江畔」商住小區。2003 年 1 月,二電廠劃入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更名為國能九江發電有限公司(國能九江發電廠)。

鎖江樓電廠生活區門樓現狀 攝影:小青

最後說點別的。九江電廠只能選址於長江之濱,當年考慮到電力輸送問題,不能離城市太遠。城西地勢過低,不適合建廠,城東地勢雖高,卻存在風向問題。九江常年以東北風為主,刮向西南,電廠和煉油廠建在城市的東北方向。污染顆粒物主要飄向九威大道、芳蘭湖一帶,對市區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年污染控制好了很多,當年可沒少被詬病。

據說意見最大的是小池口人。人家在江對岸,什麼好處也沒有,卻聲稱天天吃煤灰。筆者以為這種說法誇張了些,江北不是主要的下風場。不過,住在家裡看著白煙隔著長江飄過來,的確不舒服。白煙再乾淨,也不是白雲。

二電廠外景 筆者攝於 2022 年 2 月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2622099bee0fa69fc57d47e2469b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