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價值線綜合
編輯 | 文刀
上周(8月31日—9月6日),A股合計有21家企業首發上會。其中,四方新材、吉大正元被暫緩表決,精英數智上會被否,過會率約為85.71%,環比下滑約10個百分點。
上周,兩大看點值得關註:
看點1——精英數智成今年首家被否的科創板企業。被否的一大原因是:應收帳款占比過高。2017年~2019年,公司應收帳款占當年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61%、102%和92%,應收帳款逾期金額占應收帳款餘額比例分別為75.01%、57.65%和62.06%。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A股被否的4家企業中,有3家都存在「應收帳款占比過高」的問題。
看點2——晶台股份成創業板註冊制下首家IPO終止企業。9月1日,深交所官網上顯示,晶台股份IPO審核狀態變更為「終止」。公告顯示,晶台股份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深交所決定終止其首發審核。
本周(9月7日~9月13日),A股又將有15家擬IPO企業上會,價值線研究院發現其中4家企業既有許多看點、也有諸多問題:
1、四方光電:實控人行賄地方官員被上交所點名;自我吹噓為行業領先遭「打臉」;營收涉嫌虛增。
2、沃福百瑞:最大客戶獨占7成毛利涉嫌「傳銷」;曾因欺詐銷售被起訴。
3、迎豐科技:實控人涉嫌變相掏空公司,大量拆解資金「損公肥私」;毛利率持續下跌的「排污大戶」。
4、同興環保:萬福生科造假案被罰人之一曾年生重出江湖;原始股東上市前夕提起訴訟。
本周5家主板、中小板擬IPO企業將上會
本周6家創業板擬IPO企業將上會
本周4家科創板擬IPO企業將上會
A
四方光電
實控人行賄地方官員被上交所點名
自我吹噓為行業領先遭「打臉」
營收涉嫌虛增
註冊地:武漢市
主承銷商:海通證券
擬上市地:上交所科創板
主營業務:
四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四方光電) 是一家專業從事氣體傳感器、氣體分析儀器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的家電、汽車、醫療、環保、工業、能源計量等領域。
募資投向:
數據來源:招股書
財務數據:
數據來源:招股書
關注點一:實控人行賄地方官員被上交所點名
據《IPO日報》報道,2020年4月,四方光電提交科創板上市的申報稿,並於4個月後披露了上會稿。
在此期間,上交所根據公開資料查詢發現,四方光電的實控人熊友輝曾有行賄行為,因此,上交所要求四方光電補充披露並作重大事項提示。
上會稿顯示,熊友輝曾於2010年至2011年期間向原四川省農村能源辦公室主任屈鋒提供過資金12萬元。屈鋒後因收受多人財物而被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並於2014年11月被法院判決。
關於這個事件對企業IPO的影響,四方光電將熊友輝和公司本身作了分開說明。
對於熊友輝,四方光電在上會稿中表示,熊友輝涉嫌行賄情節輕微,以及該案判決距今已接近6年時間,且追訴期限即將於2021年2月屆滿,所以,熊友輝被追究刑事責任的風險較低。
四方光電在上會稿中表示,熊友輝向屈鋒提供現金的行為,事先未經公司內部合議與審批流程,且熊友輝當時作為公司持股70%的控股股東,其給予屈鋒現金實質是為了其個人利益,該行為系基於個人意志的個人行賄行為。
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熊友輝當時行賄的目的主要是,讓屈鋒多次在公私場合向地方農能辦主任推薦四方光電生產的沼氣檢測儀,幫助四方光電提高產品銷量。
即熊友輝獲得利益的方式,是通過提高四方光電的業績實現。
需要指出的是,熊友輝目前在四方光電的持股比例為67.26%,相較當時並沒有下降多少,而且熊友輝和其妻子合計控制四方光電78.94%的股份,合計控制股份甚至超過當時的70%。
關注點二:自我吹噓為行業領先遭「打臉」
據《財經參考網》報道,四方光電在首次申報稿中多處描述自身處於行業領先,實行了進口替代,產品遠銷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遭到了監管層的問詢,而後,或為了避免誤導性的陳述,在最新的上會稿中,將行業領先等字樣進行了刪除,而出口八十多個國家僅列舉了27個國家,頗為尷尬的實行了自我「打臉」。
實際上,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研發投入來看,四方光電與國內外頭部企業都存在差異。截至2019年末,公司的總資產為2.39億元,而同行盛思銳、漢威科技、堀場、南華儀器的總資產分別為21,549.70萬瑞士法郎(約人民幣16.17億元)、48、04億元、3,151.33億日元(約人民幣202.39億元)、6.8億元;同行中規模較小的南華儀器總資產也相當於公司總資產的3倍。
2019年末,四方光電的總收入為2.33億元,而同行盛思銳、漢威科技、堀場、南華儀器的總收入分別為17,096.00萬瑞士法郎(約人民幣12.83億元)、18.19億元、2,002.41億日元(約人民幣128.59億元)、5.99億元,均顯著高於公司的收入。
關注點三:營收涉嫌虛增,上千萬原材料不翼而飛
報告期內(2017-2019年),四方光電營業收入呈現連年持續增長,尤其是2019年較上年翻倍。但這增長的背後是否靠譜?
以最新2019年為例,四方光電的營業收入為23,325.48萬元,其中,外銷收入為2,077.32萬元,根據公司該年度境內銷售先3個月16%、後9個月13%的增值稅稅率(公司內銷產品從201年4月1日起增值稅稅率由16%變更為 13%)、境外零增值稅來算,該年度含稅收入約為26,247.10萬元。
根據財務勾稽關係,上述含稅營業收入在財務報表中將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量流入和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等經營性債權的增減。
2019年,四方光電「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21,143.79萬元,同期,2018年年末預收款項為451.67萬元,比上一年年末的537.60萬元減少了85.93萬元。因此,需要考慮其在現金流量中的影響,增加其影響後,實際流入與營收相關的現金為21,229.72萬元。
上述現金流量與含稅營業收入勾稽,含稅收入要高出現金流入5,017.38萬元。理論上,這一金額應該體現在該年度較上年度應收票據及應收帳款增加的規模上。
招股書顯示,公司2018年年末應收票據為1,771.24萬元,應收帳款為4,140.01萬元,應收款項融資額為419.29萬元,三項合計為6,330.54萬元,相比2017年末應收之和,僅增加了2,857.86萬元,與上述含稅收入與現金流勾稽出的數據相差3,472.68萬元。
資料圖來源上會稿
即2019年,公司約3,500萬元的含稅收入既未收到現金又未體現在債權的應收當中,成了「無源之水」。同時,報告期內,公司存在將應收票據背書轉讓用於支付供應商的採購款情形,2019年,應收票據背書轉讓金額為1,221.86萬元,而即便剔除該應收票據轉讓的影響,還存在2,250.82萬元的收入無相關數據支撐,存在虛增之嫌。
同樣,報告期內的2017年、2019年也存在上述類似的情形,上千萬的收入來歷不明。
除營收數據出現異常外,四方光電的原材料的採購、使用與庫存也存在異常。財經參考深入分析其數據間的勾稽關係,發現並不匹配。
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所需原材料主要為電子料、機械類、風扇、探測器、PCB、光學器件、氣動元件、設備類等部件等。
報告期內,公司各類原材料採購金額及其占當期原材料採購總額的比例如下所示:
資料圖來源上會稿
通過上表可知,報告期內,公司的原材採購總額分別為6,088.29萬元、5,818.57萬元和12,494.19萬元。
眾所周知,原材料採購回來之後,經過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及其價值流轉過程,完成產品銷售之後相關原材料成本必然會結轉到營業成本之中,而還沒有銷售的產品以及還沒有使用的原材料則必然會留存在存貨之中。不過,四方光電原材料的採購、耗用與庫存卻對不上帳。
2017-2019年,公司用於生產和銷售所需的原材料體現在主營業務成本之中的直接材料金額分別為4,007.05萬元,5,306.75萬元和9,285.37萬元,占整個主營成本的比例為74.27%、74.03%和79.55%。
資料圖來源上會稿
採購與耗用之差即為每年原材料新增之額。由上述採購和耗用的數據可知,2017-2019年,公司每年原材料新增金額分別為2,081.24萬元、511.82萬元和3,208.82萬元。
那麼,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報告期各期末的原材料庫存數據,各期之差得出的各期新增原材料數據是否與上述數據一致呢?
招股書顯示,公司存貨公司存貨主要包括原材料、發出商品、庫存商品、在產品、自製半成品等。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2019年,公司的原材料存貨為1,556.97萬元、1,243.48萬元、2,185.63萬元;其中,通過當期與上期之間的差額可得出,報告期內的2018年、2019年(由於沒有披露2016年的相關數據,無法計算2017年原材料的增加額)分別較上年增加了-313.49萬元、942.15萬元。
資料圖來源上會稿
同時,存貨之中還有在產品、庫存商品、發出商品和自製半產品,此四種項產品目中均含有一定的原材料庫存成本。通過上表數據可得,2017-2019年,這四種存貨合計金額分別為2,848.98萬元、3,294.61萬元、5,481.78萬元。2018年、2019年,四項合計庫存分別較上年增加了445.63萬元、2,187.17萬元。按照各年度上述材料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測算(主營業務成本結構與產品生產成本結構差不多),2018年、2019年增加的產品存貨中較上年增加的原材料成本額分別為329.90萬元、1,739.89萬元。
綜和原材料和其他項目庫存所含的原材料成本可知,2018年、2019年,公司原材料的存貨合計增加額為16.41萬元、2,682.04萬元,而這與上述根據採購與成本耗用勾稽得出2018年、2019年的庫存數據分別少了495.41萬元、526.78萬元。
那麼,這兩年1,022.19萬元的原材料去哪兒呢?究竟是原材料的採購披露虛假?還是原材料耗用的成本披露不真實亦或是庫存披露造假呢?為何對不上帳?相差顯著。
B
沃福百瑞
最大客戶獨占7成毛利涉嫌「傳銷」
曾因欺詐銷售被起訴
註冊地:銀川市
主承銷商:中天國富證券
擬上市地:創業板
主營業務:
寧夏沃福百瑞枸杞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沃福百瑞)主要從事枸杞和枸杞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產品涵蓋枸杞乾果、枸杞原汁、枸杞濃縮汁、枸杞果汁飲料、枸杞籽油、枸杞粉、 枸杞多糖等枸杞和枸杞深加工產品品類。
募資投向:
數據來源:招股書
財務數據:
數據來源:招股書
關注點一:獨占7成毛利的最大客戶涉嫌「傳銷」
沃福百瑞最大的客戶是一家名為「美國Young Living」的公司,但這家公司的身份並不清白。近三年來,沃福百瑞海外收入貢獻從7成提升到了近9成。
在報告期內,沃福百瑞前五名客戶占比從75.21%進一步增長至85.11%,而這主要還是由於外銷客戶越來越集中所致,同期內外銷客戶集中度從66.81%上升至83.64%,在平穩合作了十餘年後,僅短短兩年內,向第一大客戶YoungLiving銷售收入幾乎翻了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報告期內來自第一大客戶YoungLiving的營收占比都不超過50%,但同期毛利貢獻度卻分別達到74.7%、68.78%和61.97%。
據《紅周刊》報道,Young Living並不是飲料銷售商,而且至今還身處傳銷漩渦之中。Young Living在2019年被媒體報出了涉嫌傳銷。該媒體根據融易諮詢網2019年5月15日發布的新聞,整理出「Young Living在此前的一起集體訴訟案件中被認定為被告人,Young Living表面是出售醫療目的的精油,實際上是金字塔騙局,涉嫌拉人頭。這份長達38頁的RICO(詐騙和腐敗組織法案)訴訟書已提交至美國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除此之外,在Wiki百科英文網站上,「傳銷公司名單」這一詞條下也有Young Living的名字。
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枸杞產品需要一家看似出售「精油」的公司來銷售呢?
《藍籌企業評論》從沃福百瑞提供的銷售數據中看到,公司收到的「白條」越來越多。近三年持續低於50%的凈現比數據更容易讓人們認為大部分交易實際上並沒有發生。2017年-2019年沃福百瑞的凈現比分別為20%、40%、41%,也就是說,沃福百瑞的凈利潤含金量不足、甚至有可能無法兌現。結合應收帳款來看會更加明顯,近三年沃福百瑞的應收帳款帳面餘額分別為2258.91萬元、5697.3萬元和9818.38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8.57%、30.62%、36.85%。
這部分欠款幾乎全來自海外客戶。據另一家媒體《時代周報》的研究,2017—2019年,美國Young Living、美國ABB的應收帳款占比分別為19.68%、43.67%、39.71%和34.02%、44.15%、53.03%,2019年,這兩家公司對沃福百瑞的欠款占其應收帳款餘額的比例高達92.74%。
《時代周報》認為沃福百瑞的大部分收入的真實性是非常可疑。
關注點二:曾因欺詐銷售被起訴
值得關注的是,沃福百瑞的毛利率呈現異常暴增。根據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及本次招股書的數據,公司2013-2015年、2017-2019年的毛利率分別為16.48%、27.43%及33.96%;34.05%、50.6%及50.01%。
數據來源:沃福百瑞新三板公告、招股書
7年的時間,毛利率增長兩倍,其中2014年、2018年連上兩個大台階,沃福百瑞的毛利率為何突然大幅增長?難道僅僅是公司稱的因產品銷量增長導致的單位成本下降?
沃福百瑞不僅財務數據、國內經銷商疑點重重,公司也曾因欺詐銷售遭消費者起訴。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裁判文書,2017年1月,沃福百瑞員工將產自青海的枸杞標註為」原料產地寧夏中寧」(註:藥用枸杞只有寧夏生產)出售給消費者,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被法院判決以十倍消費價格賠償。
C
迎豐科技
實控人涉嫌變相掏空公司
大量拆解資金「損公肥私」
毛利率持續下跌的「排污大戶」
註冊地:紹興市
主承銷商:國元證券
擬上市地:上交所主板
主營業務:
浙江迎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迎豐科技)專業從事紡織品的印染加工業務,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專業化、一體化、 個性化的印染綜合服務,主要包括針織面料印染和梭織面料印染兩大系列。
募資投向:
數據來源:招股書
財務數據:
數據來源:招股書
關注點一:實控人涉嫌變相掏空公司 ,大量拆解資金「損公肥私」
據《每日財報》報道,2016年至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迎豐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為6.83億元、9.01億元、9.87億元、4.04億元,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31.95%、9.50%、-59.07%。
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31億、1.13億、1.38億、0.52億元,2017年和2018年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13.46%、21.88%。
雖然2017年營收同比增幅高達31.95%,但凈利潤卻出現負走向,對此招股書解釋,公司2017年為實施股權激勵,當年股份支付費用高達3998.50萬元,高額管理費或稀釋了凈利潤。
據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末,迎豐科技短期借款餘額分別為24700萬元、18840萬元、13852萬元;當期期末銀行存款餘額分別為1070.40萬元、10288.06萬元、6002.77萬元。
其中,銀行存款餘額雖然在2017年顯著增加至10228.06萬元,但其利息收入僅有643.65萬元,且全部來自實控人拆借大額資金的利息支付。
據招股書顯示,迎豐科技在2017年向實控人馬穎波拆藉資金的期初應收餘額為9026.19萬元,同年又累計借出8803.35萬元。當年迎豐科技向實控人馬穎波累計收款18497.72萬元,其中收到資金利息為668.18萬元。
然而,該筆利息竟高出2017年迎豐科技的全部利息收入,迎豐科技當年除收到實控人支付利息之外,銀行存款利息總計甚至呈負數。
據招股說明書解釋,2016年、2017年間馬穎波拆解資金總計4025.59萬元,卻未對剩餘1億拆出資金作解釋。
相比之下,迎豐科技在2017年末卻有18840萬元短期借款餘額,同期利息費用為1339.06萬元。
實控人大額資金拆借雖然付出了利息,但同期或致短期借款增加,從而抬高利息費用,甚至遠高於其利息收入,從而間接增加了公司利息費用支出,這其實是變相的掏空公司,「損公肥私」。
關注點二:毛利率持續下跌的「排污大戶」
據《時代周報》報道,據招股書披露,迎豐科技在2016—2018年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7.9%、32%、28%,呈逐年下滑趨勢,三年間減幅逼近10個百分點。其中,針織面料印染和梭織面料印染的毛利率下滑幅度趨平。
毛利率的下跌主導原因不外乎是營業成本的上升或產品價格的下調所導致。我們通過研究發現,迎豐科技的原材料成本波動是導致該公司毛利率持續下跌的主要原因。2016—2018年度,原材料成本占比主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43.3%、41.4%以及43%,對營業成本影響頗大。近年來,隨著國家政府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加深、陸續出台多項緊縮政策意圖對印染行業的供給側進行改革,不少上游中小企業被迫關停。供需失衡下,國內染料價格自2017年伊始便持續上行,直接導致了迎豐科技的毛利率不斷下跌。據悉,截至目前,染料漲價已高達305%,迎豐科技的毛利率在2019年或將持續下跌。
中國紡織印染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其中浙江紹興縣紡織業以其完整的產業鏈在全國範圍內名聲遠揚。但由於紡織印染行業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特性,一直以來備受環保部門關注。其中,浙江省作為全國第一個建立排污權交易中心的試點城市,在污水污氣排放監管方面相對嚴格,迎豐科技的大本營正好坐落在此處。
報告期內,迎豐科技的環保相關費用成本支出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變相削弱了該公司的當期利潤。2016—2018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8億元、9億元、9.8億元,復合增長率為20.2%;環保設施建設及技術改造累計投資4239萬元,環保相關費用的支出分別為1755萬元、2480萬元、2697萬元,上述兩項成本支出復合增長率為24%。環保方面支出的增長速度快於營業收入增長的速度將影響凈利潤的增長。
國家環保趨嚴已成定局,加上江浙地區經濟發展高於全國平均,其高污染產業必然受排擠,環保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國家專利網數據顯示,迎豐科技目前共註冊了67項專利,但屬於發明專利的僅有2項,實用新型專利數量為39項。與公司披露的主要競爭對手——航民股份(600987SH)擁有的專利數量相差近半。迎豐科技作為當地印染行業的知名企業,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環境下,更應注重研發的投入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節能環保是印染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但就目前而言,迎豐科技在實現節能環保這一目標上仍處於被動地位。如果該公司能成功研發出新的印染方法,從源頭上杜絕污水、污氣等環境污染物質的排放,將有利於減少其在環保相關費用方面的支出,利潤有望得到進一步的釋放。
D
同興環保
萬福生科造假案被罰人之一
曾年生重出江湖
原始股東上市前夕提起訴訟
註冊地:馬鞍山市
主承銷商:首創證券
擬上市地:中小板
主營業務:
同興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同興環保)是國內知名的非電行業煙氣治理綜合服務商,主要為鋼鐵、焦化、建材 等非電行業工業企業提供超低排放整體解決方案,包括除塵、脫硫、脫硝項目總 承包及低溫 SCR 脫硝催化劑。
募資投向:
數據來源:招股書
財務數據:
數據來源:招股書
關注點一:萬福生科造假案被罰人之一曾年生重出江湖
據《投行財事》報道,投行君在翻閱同興環保招股書之後,有一個名字比較辣眼——曾年生,資料顯示,曾年生曾任平安證券總經理助理、華林證券副總裁,在平安證券期間,其作為原平安證券薛榮年的得力助手,創造了諸多奇蹟,在高歌猛進的同時,其粗暴的管理風格及項目把控能力也為後日後埋下伏筆,比如被歷史銘記的萬福生科造假案、勝景山河財務造假案等均系平安證券保薦的項目,2013年5月,證監會宣布對平安證券萬福生科項目保薦代表人吳文浩和何濤、時任平安證券總經理薛榮年、總經理助理曾年生、投資銀行事業部上海業務負責人崔嶺以及平安證券萬福生科項目組成員湯德智等7人分別處以30萬元和10萬元的罰款,撤銷證券從業資格。至此,曾年生一度消失在投行圈。
隨著同興環保的招股書披露,曾年生也再一次站在前台。根據招股書顯示,2015年11月14日,同興環保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同意增加公司註冊資本至5,500萬元。本次新增註冊資本500萬元,其中高新金通以1,746.8萬元認購397萬股,安年投資以453.2萬元認購103萬股,增資價格均為每股價格4.4元。
同年,8月28日,高新金通、安年投資與朱慶亞簽訂《附屬協議》,約定了公司上市計劃、業績目標及補償等對賭條款。
投行君注意到,安年投資成立於2015年5月,曾年生是發起股東之一。
不過,僅僅過了一年,在2016年11月8日,安年投資與曾年生、儲節義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將其所持有的同興環保55萬股股份作價242萬元轉讓給儲節義,48萬股股份作價211.20萬元轉讓給曾年生,儲節義也是安年投資的發起股東之一。
至此,安年投資把持有同興環保的股份一分為二分別轉到了兩個股東的私人名下,這波操作投行君也有點看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曾年生入股以後,還把自己的親弟弟曾興生安排進同興環保擔任高管,資料顯示,曾興生於2015年11月至今任同興環保董事會秘書,2017年6月至今任同興環保副總經理。
次年4月,解道東、朱慶亞與曾興生、蔣劍兵分別簽訂《解除委託持股暨股權轉讓協議》,解道東以朱慶亞的名義向曾興生和蔣劍兵各轉讓35萬股同興環保的股權,合計70萬股,轉讓價格為2元/股。同時,確認解除解道東、朱慶亞於2015年11月4日簽訂的《委託持股協議》,曾興生距離財富爆漲僅差一步之遙。
投行君注意到,頭一年的11月,公司在增資時價格均為每股價格 4.4 元,此次轉讓價格明顯低於之前的轉讓價格,涉嫌利益輸送行為。
由此看來,曾年生在同興環保所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投資那麼簡單,僅從這個安排來看,其在同興環保的話語權極高,很有可能是被背後操盤資本運作的關鍵人物,只是由於身份的特殊,不適合拋頭露面,讓其親弟弟代為操盤。
關注點二:原始股東遭清退不服,上市前夕提起訴訟
2006年6月,同興環保的前身同興有限成立時楊華持有60%股權,後將全部股權轉讓給鄭光明、朱寧、解道東、王修華。2007年5月,王修華將所持股權轉讓給同興有限,同興有限又將上述股權全部轉讓給楊華。2012年11月,楊華將其所持股權以每股1元價格轉讓給鄭光明,這一系列的股權轉讓後,王修華不再持有公司的股權。
而過了將近10年,王修華反悔了,想要拿回自己原先持有的16.6%股權,於是多次向法院提起訴訟。
眼看著公司馬上要上市了,自己卻不能分享,王修華當然不會願意。
一般這種情況有以下幾種,一是王修華之前是替鄭光明或者楊華代持;二是或者當時企業效益不好,萌生了退意;三是王修華與其它聯合創始人不合,被迫退出。
王修華既然有勇氣提起股權糾紛訴訟,肯定也掌握著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材料,才會這麼多年後重新折騰,而在這上市的關鍵時刻,這可能會對公司造成致命的打擊,極有可能會構成上市的障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j9ibXQBLq-Ct6CZbV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