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量裹挾的青島網紅「大喜哥」

2019-10-22     讀懂青島

大喜哥年初離開青島去了福建,近期他回來了,還是穿著女人衣服、畫著濃艷的妝,但沒有騎著他的破舊自行車,應該是車接車送,手上則捧著一本自傳新書《我的一生》,書以他的日記為藍本。

此次回青,似有衣錦還鄉之感。

宣傳中,大喜哥回來的目的有二:第一,宣傳新書;其二:告訴父老鄉親,他叫劉佩麟,他不是一個瘋子。

「跨性別」、「打破偏見」是宣傳方的宣傳標語,在眾人的擁簇下,劉佩麟到了青島如是書店跟大家分享。

舉辦方稱劉佩麟叫「劉姐」,大喜哥說:我挺喜歡別人叫我劉姐的。

2012年,默默無聞靠撿破爛和吃政府低保卑微活著的「大喜哥」因為一則失火的新聞莫名爆紅網絡。

特殊的造型讓他成為媒體和網友關注的重點,而多數是出於好玩,但這對靠撿廢品維持生計的大喜哥來說,並不「喜」。聚光燈在前,煙燻火燎、滿面塵灰在後。其間辛酸,只有他一人品嘗。

流量至上的年代,底層小人物的命運被娛樂化了。小人物的「閃亮點」被流量裹挾通過一次次的曝光不斷放大。

而流量給小人物帶來的滿足感,卻能輕而易舉地蒙蔽他們的雙眼和心智。民眾只是出於好奇和好玩,卻容易被曲解成理解和贊同。

「大喜哥」這次曝光之後,能帶給他什麼?新聞的搜索量、一定的版權費用。

這次曝光過後,「大喜哥」還能給舉辦方帶來什麼其他價值?

當這一切如同晝夜交替一晃而過,提起「大喜哥」我們又能記住什麼?「跨性別、打破偏見」還是那個濃妝艷抹的臉?

製造流量,但請保持善良。

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g2WEW4BMH2_cNUgct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