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七十,存錢和不存錢的人,命運大不一樣

2024-06-29   布衣粗食

《平凡的世界》中寫道:「錢是好東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並且叫人產生自信。」

可惜,很多人是在沒錢的時候,才知道關於「錢」的道理。

我們可以一輩子平凡,但不可以一輩子窮困

六十歲的時候,很多人生龍活虎,能打工賺錢,什麼都不愁。

過了七十歲,這打工的事情,干不來了,也沒有人要了;自己創業,這精力和資本,多半是不允許的。

再往後,這存錢和不存錢的人,命運的區別就拉開了。

01

人老了,有存款,必有後福。

「人終究是靠自己的」,這樣的道理,路人皆知。

當我們很老了,甚至走不動了,還可以靠自己,那就很了不起了。

這份「自我依靠」,80%是錢財撐起來的。

關於孝道:老人有存款,才有選擇權。

俗話說:「積穀防饑,養兒防老。」

你到底是去兒女家養老,還是自己慢慢過日子,不指望兒女?你到底要去女兒家,還是兒子家?你是去大兒子家,還是小兒子家?去養老院,什麼樣子的養老院?一系列的問題,你要自主解答,那麼你就得有錢。

有錢的老人,去哪裡都受歡迎。因為他自帶伙食費,甚至還能有剩餘,給孫輩零花錢。

和我同村的張叔,兒子去廣東打工,常年不回家。女兒嫁隔壁村,因此張叔選擇了去女兒家養老。

天氣暖和的時候,張叔在自己家,自己做飯;冬天,張叔行動遲緩,就去女兒家,女兒管飯菜。

張叔若住在女兒家,就一個月給兩千。女兒女婿都樂意。

老人不得不麻煩兒女,但是自己有錢,麻煩就少了一大半。選擇養老的方式,也豐富了。

關於健康:老人有存款,才有主動權。

有的老人,到了七十歲之後,病痛很多。

隨便一次生病,花錢幾百,幾千,都不奇怪。

如果每一次都要向兒女討要醫藥費,這是很難堪的。兒女也會因為每個小家的情況不一樣,願意給的錢,數量不同,帶來了不公平的結果,引發了爭吵。

也有一些家庭,誰都沒有錢,老人病了,只能拖著,坐等人生的大限。可憐,卻毫無辦法。

有錢的老人,自己決定病痛,是否要盡力救治。或者老伴會做主,說話的時候,也是有底氣的。

關於小家:老人有存款,才有管理權。

老人要管自己的小家庭,就得有經濟上的餘地。

買衣服,過生日,添加家具,重新裝修,可以讓自己過得舒服,但是錢財得來源於自身。

你等兒女來管家務,恐怕是越簡陋越好。兒女買的東西,你不喜歡,但是不能說,否則會認定為「好心沒好報,不感恩」。

關於夢想:老人有存款,才有追夢權。

看到同齡的人,都出去走走,或者去學音樂,你就不心動嗎?

七十歲了,人還是要追求夢想的。發展愛好,去看看一道夢裡的風景,都可以。

追夢,不是興趣高就行了,更要有經濟支撐。

「手裡有錢,心中不慌」,這個道理,恰好見證了另一句古訓——「有福之人不用忙」。

02

有存款,是一個人最大的遠見。

想一想,你七十歲的時候,還在為一日三餐發愁,這是不是苦命人的跡象呢?

雖然一把年紀了,還老氣橫秋,日子還得過下去。

多數的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我養你長大,你養我到老。」

但是想法很好,付諸實踐很不好,有兩個附加條件:第一,兒女的家境不錯,能夠隨時拿出錢,給父母養老;第二,兒女、女婿和兒媳的人品不錯,能夠主動承擔贍養責任。

就算條件成熟了,老人在被贍養的過程中,也要遭遇「色難」。這看臉色的時候,是不能避免的。

想一想,處於中年的兒女,上有老下有小,還要承擔房貸車貸,時不時要面對失業。老人的事情,鋪天蓋地壓過來,這是很難承受的。

尤其是長期陪護老人,可能導致中年人的收入減少,甚至不得不辭職。其後果,不太樂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還是要有長久之策,而不是等老了,才想起自己「短視」了。

從人生百年的角度看,中年的時候,就要準備養老金,保證日常開銷;每個月有生活規劃,保證有剩餘。

到了退休之後,不管是否還能打工賺錢,都要學會摳門,習慣低配生活。與此同時,斷了對兒女的供養,絕對不養敗家子。

巴菲特說:「開始存錢並及早投資,這是最值得養成的好習慣。」

我們還要把長遠打算,落實到具體的生活里,養成日積月累的習慣。

比方說,買衣服不趕時髦,不趕季節,換季的時候再去購買;按照飯量來煮飯,不浪費米;學習舊物利用的方法;簡樸裝修房屋等。

任何一個有存款的老人,不是因為收入很大,而是習慣很好,長時間開源節流。

03

什麼是最好的命運安排?要記住一句話:「少年福不是福,老來福才是福。」

辛辛苦苦大半生,到了七十歲,雖然身體不那麼好,但是日子無憂,子女過得順利,自己也退休了,就算是完滿的結局。

世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亡羊補牢的,但是存款這件事,到了老年,是很難補救的,尤其是那些沒有退休的老人,回頭的餘地都沒有。

也許存款很多,到最後還是花不完,也沒有關係,總比人活著,錢花完了,好一百倍。

當你開始存錢,命運之神就開始對你微笑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