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的文人里,唐伯虎是一位不得不說的人物。
後人拍攝《唐伯虎點秋香》,更是把其推上了更高的層次,甚至有神話的跡象。
唐伯虎有幾個朋友,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
他們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居於首位。
在劇情里,除了唐伯虎威風八面之外,其他幾個朋友,都歪歪扭扭,不成大器。
但是現實生活中,不是這樣的,如史書記載:「能夠不依傍門戶,卓然自立,為詩以抒寫性情為第一義,在當時來說,確屬難能可貴。」
可是為什麼「江南四大才子」,到了最後,也緣分散盡?讀懂了,也就知道你和好朋友到底會是什麼結局了。
01
緣來,始於利益。
四大才子,在書畫、詩文方面,各有千秋。
他們都出生在吳中一帶,老鄉、同學、玩伴等多重關係,疊加在一起。
成長的路上,都天真無邪,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利益點:考取功名。
就像當今的同學,因為讀書而聚攏在一起;就像老鄉,因為去某地打工,邀約做伴;就像同事,為了一樣工作,彼此幫助。
看起來很單純的友情里,也夾雜了利益。真正撇開利益,也沒有共同追求的朋友,是很少的。
於千千萬萬人之中,忽然遇到你,也和你做朋友。不是偶然,而是利益的驅使。
有一次,唐伯虎去文徵明家做客,和文徵明的父親文林,互相對詩。
唐伯虎寫《白髮詩》,自嘲頭頂有了白髮。文林作詩唱和。
看到唐伯虎如此厲害,又看看文徵明還顯得愚鈍,這文家的人就坐不住了。但是文林卻從容地說:「兒幸晚成,無害也。」
意思是說,早熟未必早達,大器晚成也不是不可以。
可見,朋友之間,並不是那麼單純。
回到今天,看朋友關係,能夠稱得上無欲無求的人,就更少了。多數人,看起來像朋友,其實是客戶和商人、合伙人等。
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這是緣起,也是為更多的利益,做好感情的儲備。
朋友是一張感情牌,也許很長時間都用不上,但是不能沒有。哪能臨時抱佛腳呢?
02
緣淡,道不相同。
成年之後, 唐伯虎在科考時,陷入舞弊案,導致功名被毀,終生都不能再進考場。後來,他去寧王府做幕僚,差點加入了叛軍。
文徵明一直到五十歲,都沒有考中進士。到了五十四歲,才受到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同時,因為他的書畫早已成名,被很多同僚排擠。為官不到一年,就開始寫辭職報告。
徐禎卿勤學苦讀之後,人生髮展很快,還和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遊甚密,與邊貢、康海、王九思等人並稱「前七子」。他的身邊,不再是幾位老友。
祝允明科考不順,然後專門練習書法,成為了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五十多歲後,出門做官。
同樣的一群少年,後來各奔西東,還去了不同的圈子,人生的際遇就更不一樣了。
俗話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當分別的那一刻,說一句:「珍重,勿忘我。」
但是後來,到底會慢慢淡忘。甚至連朋友的樣子都會模糊,忽然見面,都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有人說:「人是一種環境動物。」
因為要發展,不得不去不同的環境,然後被環境影響,成就不同的自己。
老朋友,不再是自己圈子裡的人,也有了層次的高低。
有人窮困潦倒,有人高歌猛進,有人富得流油,有人遠走他鄉,彼此之間,就算有聯繫方式,也沒有了聯繫的願望。
偶爾有一封書信,那也是因為對方有紅白喜事,要湊個熱鬧吧。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樣的規律,好朋友也逃不過。
03
緣盡,生死之間。
人固有一死,逃不過。
當你很老的時候,忽然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了,
不是不珍惜,而是註定要永別。
「四大才子」之中,徐禎卿走得早,年僅三十三歲。
文徵明最長壽,活了九十歲。
前後算來,他們的朋友圈裡,四五十年里,都缺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你是沒有辦法鎖定緣分,說大家一起到老,一起熬到哪一天。
就是俞伯牙和鍾子期,這對有名的知己,也在第二次相約的時候,鍾子期失約了,因為毫無預兆地病故了。
只有墳頭上的野草,訴說著一段故事,令人潸然淚下。
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朋友,不要去責怪,因為遲早都會失去。也許早一點失去,還是好事,避免了生離死別的悲哀。
看當下,多少所謂的朋友,一轉身就不見了,不是人盡,那一定是「利益死了」。
也有一些朋友,為了利益互相傷害,你苦苦挽留,百般包容,甚至主動去和解,可是後來呢?你的心,死了。
《莊子·田子方》里說:「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不要指望什麼死灰復燃,那就是把感情找回來,也不會如初。感情的裂痕,看一看就難受,不可也罷。
04
祝枝山年老的時候,辭去了官職,也常年不和兒女在一起生活,顯得淒涼。
文徵明安排兒子帶著重金去求字,變相地援助。
唐伯虎失去科考機會之後,人生一蹶不振,文徵明百般安慰。
唐伯虎晚年窮困,又是文徵明資助。
唐伯虎在文章中寫道:「自輕富貴猶飛毛,今而若此,是不信於朋友也。」
是啊,富貴再多,到底不是萬能的,若有三五朋友,富貴也輕如鴻毛。
只是,交友別苛求太多,別吹毛求疵,珍惜所有的遇見,放下所有的再見。
緣來緣去,順其自然,不負不欠。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