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張愛玲文字一流,曼楨和曼璐的年齡大有問題

2023-11-11   塵飛揚說經典

原標題:《半生緣》:張愛玲文字一流,曼楨和曼璐的年齡大有問題

張愛玲的文字一流,但她似乎缺少駕馭長篇小說的才華。

她的第一部也最知名的長篇小說《半生緣》,離不開馬寬德德普漢先生。

國內已經有《普漢先生》的中譯版,腰封上就有「張愛玲偷師對象」的介紹。這也是張愛玲私下承認的事實 。她給好友宋淇的信中就提到《十八春》仿襲《普漢先生》的情節和結構。

《十八春》修改後變成《半生緣》。

然而,張愛玲的厲害是她將《半生緣》變成了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

這些天重讀《半生緣》,發現這部小說的諸多精彩和不足之處。

先說精彩處。

張愛玲非常懂得掌控文字。

且看正文。

他們廠里只放三天假,他們中午常去吃飯的那個小館子卻要過了年初五才開門。初四那天他們一同去吃飯,撲了個空。只得又往回走,街上滿地都是摜炮的小紅紙屑。走過一家飯鋪子,倒是開著門,叔惠道:「就在這兒吃了吧。」

文中交代叔惠和世鈞常去的是館子,曼楨去的是鋪子。館子和鋪子規格不同,也是人的處境不同。

通常來講,鋪的面積較小,當街後面有個小店,店前面的地方就叫小鋪。館子的面積相對大一些,通常二層建築才稱為館。

飯鋪子的價格低於飯館,這是生活經驗。曼楨很快就出現在飯鋪子,也在點明曼楨和世鈞、叔惠之間的差距。

顧家只有曼楨、曼璐有掙錢能力,而此時的曼璐已經30歲(這個會在後文具體論證),年老多色衰,收入驟減,因此曼楨掙的每一筆錢,都要精打細算。

家庭用錢的地方多,曼楨是飯鋪子的常客。

而世鈞是富二代,叔惠收入不錯——儘管是苦出身,但他注重社會形象,自然也會喜歡去相對高檔的館子。

即便張愛玲寫的是通俗小說,但她的小說卻很耐讀,原因是她惜字如金,文字的信息密度大。

再看曼楨去世鈞家做客。

曼楨一個人住著很大的一間房。早上女傭送洗臉水來,順便帶來一瓶雪花膏和一盒半舊的三花牌香粉。

半舊的香粉,可見是沈家人用過的,寫的是沈家對曼楨的怠慢。更耐人尋味的細節是,「曼楨一個人住著很大的一間房」。

客廳宜大,臥室宜小,因為小空間更有安全感。皇宮很大,皇帝寢宮也不到十平米。古人講究「宅小人多氣旺」等等,臥室不宜太大。上等的臥室,總是小的。

張愛玲寫曼楨和世鈞的愛情,還有個了不起的技巧,將瞬間拉長。並且將這種抽象的美妙體驗具像化。

她說這個話,不能讓許太太他們聽見,聲音自然很低。世鈞走過來聽,她坐在那裡,他站得很近,在那一剎那間,他好像是立在一個美麗的深潭的邊緣上,有一點心悸,同時心裡又感到一陣陣的蕩漾。

近代文學史上,單靠比喻就能讓人讚嘆的,一個是錢鍾書,一個就是張愛玲。

把瞬間拉長,是情侶之間常見的體驗。這也契合《半生緣》開篇營造的語境,「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我在前文提到,《半生緣》偷師《普漢先生》,但張愛玲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才華。前者和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張愛玲增加了曼璐這一人物。

讓相親相愛姐妹花變成仇人,是難以處理的情感線。而張愛玲做得很好。

她用了一個紫色絲絨旗袍的細節。

曼璐最愛的人是張豫謹,豫瑾給曼璐的情書中,就叫她「紫衣的姐姐」。兩人多年相見,曼璐會特意穿上這件有兩人美好記憶的紫色絲絨旗袍。

然而,豫謹卻將過去全盤否定了,這深深傷害了曼璐。

他把從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些回憶,他已經羞於承認了。曼璐身上穿著那件紫色的衣服,頓時覺得芒刺在背,渾身都像火燒似的。她恨不得把那件衣服撕成破布條子。

傷害讓曼璐走向黑化,曼璐的遷怒對象變成了曼楨。

曼璐真恨她,恨她恨入骨髓。她年紀這樣輕,她是有前途的,不像曼璐的一生已經完了,所剩下的只有她從前和豫瑾的一些事跡,雖然淒楚,可是很有回味的。但是給她妹妹這樣一來,這一點回憶已經給糟蹋掉了,變成一堆刺心的東西,碰都不能碰,一想起來就覺得刺心。

或許有人不明白,為什麼是曼楨?

罪魁禍首是顧母。

顧母非常希望曼楨能嫁給豫瑾,這樣可以解決她們的養老問題。於是,她主動向曼璐建議,「你去撮合撮合你妹妹和豫瑾吧。」

曼璐的第一反應是「又驚又氣」。

其實她是又驚又氣,最氣的就是她母親那種口吻,就好像是長輩與長輩之間,在那裡討論下一代的婚事。好像她完全是個局外人,這樁事情完全與她無關,她已經沒有妒忌的權利了。

在豫瑾否認他和曼璐有過去後,曼璐對曼楨的恨意,確實加強了太多。這為拉曼楨下水奠定伏筆。

她前天沒注意到,桌上還有好幾本小說,原來都是她妹妹的書,她認識的,還有那隻檯燈,也是她妹妹的東西。——二妹對豫瑾倒真體貼,借小說書給他看,還要拿一隻檯燈來,好讓他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的看。那一份殷勤,可想而知。她母親還不是也鼓勵她,故意支使她送茶送水,一天到晚藉故跑到他房裡來,像個二房東的女兒似的,老在他面前轉來轉去,賣弄風情。

這個仇恨的念頭變成實際的行動,就在豫瑾結婚前一天。

在前一天,顧母說了一句讓曼璐徹底黑化的話。

「你不要回來換件衣服麼?你身上這件太素了。這樣吧,你問姐姐借件衣裳穿,上次我看見她穿的那件紫的絲絨的就挺合適。」曼楨不耐煩地說:「好好。」

讓曼楨穿曼璐最愛的一件衣服去參加她前任的婚禮,顧母沒心肝。

再來說說《半生緣》的敗筆,小說中的人物年齡是亂的,導致顧家的困境都顯得虛假。

書中提到豫瑾和曼楨同歲,曼楨比豫瑾大幾個月,豫瑾年過30,曼璐也是30。

曼楨和曼璐的年齡差只有四五歲,這意味著曼楨至少25歲了。在民國時期,這個年齡,妥妥的大齡剩女(民國法定結婚年齡女子十六歲)。

關於曼楨曼璐的年齡差,是我根據不同段落拼湊做的推算。

張豫瑾住在顧家,曼楨十二三歲,曼璐十七歲。顧父去世時 ,曼楨十四歲,那麼曼璐是十八九歲——符合她高中未畢業就退學的設定。

她十七歲那年,他們原籍有兩個親戚因為地方上不太平,避難避到上海來,就耽擱在他們家裡。是她祖母面上的親戚,姓張,一個女太太帶著一個男孩子。這張太太看見了曼璐,非常喜歡,想要她做媳婦。

小說的硬傷來了。回到曼楨和世鈞認識的第二年,張豫瑾30,曼璐同樣如此,這樣就意味著顧父去世至少有十個年頭了。

然而,曼楨的弟弟傑民,才八九歲。

曼楨世鈞認識的第一年,傑民就出現了,書中交代他「看他年紀不過七八歲光景」。

或許有人說,傑民可能發育遲緩,或許他至少十歲了。

不排除這個可能。

但是,傑民後面還有面目模糊的弟弟和妹妹。

一個至少去世十年的父親,怎麼可能生出年齡低於十歲的孩子?

我曾想過,弟弟妹妹是曼璐的私生子,私生女。

不過這個思路也有問題,曼璐剩這麼多孩子,會影響她營業,畢竟她一直是養家餬口的頂樑柱。

用男方要求曼璐生下來後來拋棄她也無法解釋這麼多弟弟妹妹。曼璐雖說敦厚,到底是聰明人,不至於接二連三生那麼多私生子。

可是,如果沒有那麼多弟弟妹妹,曼楨原生家庭的經濟困境也會輕很多,曼璐的黑化,曼楨和世鈞的悲劇就不會那麼有衝擊力吧。

總而言之,儘管我重讀中想像各種可能,依舊依舊覺得曼楨有那麼多低齡的弟弟妹妹是《半生緣》最不合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