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大西安發展規劃》,四個層次,八個新城

2019-11-11   古長安歷史

為何提出建大西安?

大西安這個概念,就是在關-天經濟區、西咸新區建設先後被提出後,緊接著提出了建設大西安,主要是想把大西安、關-天經濟區和西咸新區的建設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充分發揮西安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更好地帶動關-天經濟區和西咸新區共同發展,讓更多人享受實惠。

大西安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分為以下四個層次,分別為:

第一層次 大西安都市圈輻射範圍

區域範圍:洛陽、成都、重慶、武漢、鄭州、太原、包頭、銀川、蘭州。

區域鐵路交通:一橫:隴海鐵路線;

一縱:包柳鐵路線 (包西線-西康線-康渝線);

十輻射:鄭西客運專線、西蘭客運專線、大西客運專線、西成客運專線、大渝客運專線、西武客運專線、西銀線、寧西線、侯西線、西平線。

第二層次 大西安都市圈範圍

區域範圍:西安、咸陽、楊凌、富平、扶風、黃陵、銅川、渭南、華陰、柞水。

第三層次 大西安規劃範圍

包括西安市整個行政轄區、渭南富平縣城及咸陽市秦都、渭城、涇陽、三原「兩區兩縣」,涉及用地共12009平方公里。至規劃期末,建設用地共1329平方公里,總人口1200萬人。

第四層次 大西安主城區規劃範圍

北至涇陽、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澇河入渭口及秦都、興平交界,東至灞橋區東界。涉及用地共1280平方公里。


城市遠景

為加強規劃的現實指導作用,規劃期限以《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省政府《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相關內容為參照,確定規劃時限為2009-2030年,遠景規劃為2030-2050年。

城市的遠景發展是規劃期內發展的繼承與延續,形成一城多心、山水同構、組團發展的體系結構。規劃布局繼承和發揚城市既有的特色和優勢,改善城市環境,保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體系規劃

功能結構——「主城區-副中心-組團-小城鎮」的四級城鎮體系,構建特色鮮明的都市框架。

一個核心城市:大西安主城區。

三個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強鄠邑、閻良、臨潼,三個副中心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壯大特色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實現錯位、集約化發展;承接部分主城區功能、吸引人口聚集,疏解主城區人口。

八個新城:包括周至、藍田、高陵、涇陽、三原、富平、常寧、洪慶等,以建設10-15萬人口規模的新城。

發展方向:以「隴海經濟發展帶」、「省域經濟增長軸」為依託的發展導向。

區域職能:以中心主城區為核、外圍功能明確的11個綜合體。

區域規模:大西安城市規模為:都市區建設用地共1329平方公里,總人口1250萬人。

大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階段目標

2020 人均GDP10000美元

2030 人均GDP13000美元

2050 人均GDP20000美元